《充滿“氣泡”的建筑》閱讀答案
《充滿“氣泡”的建筑》
③早在一百多年前,英國物理學家羅德·開爾文就提出了這個“氣泡理論”。他用開爾文定律解釋了這樣一個問題:由十四邊形的三維結構球體組成的結構,接觸界面最小。自然界中很多物質的排列結構,都是以這種氣泡的結構方式組成的。這一理論最終幫助“水立方”形成了復雜的節點,成為其龐大鋼結構體系的依托。
④“水立方”的建筑面積約8萬平方米,高約30米,使用的ETFE共由3000多個氣枕組成,覆蓋面積達到10萬平方米,展天面積達26萬平方米,最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構造最復雜、技術最全面的膜結構公共建筑。
?、荼M管“水立方”是一個全封閉的室場館,但巧妙的設計讓它能夠自如地“呼吸”:在屋頂設置了自然排風機,8個自然通風口可實現館內外空氣流通,這樣就能將建筑空間中的熱量散發出去,實現自然通風,保證17000人觀賽時的透氣問題。
?、?ldquo;水立方”的外膜ETFE是一種親型的環保節能材料,它具有自潔功能,本身比較光滑,不易沾染灰塵。除了遇上沙塵暴等極端天氣,一般情況下,自然降雨就足以使之清潔如新。
⑦ETFE膜材具有不浸水性,雨水滑過,不留水痕。與此同時,“水立方”專門設計的雨水回收系統,一年回收的雨水量為1萬噸左右,相當于100戶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⑧在“水立方”的表面,散落著許多閃閃發光的亮點,這些亮點是可以控溫的鍍點。它們就像小小的遮陽傘,起到隔離、反射光線的作用,把刺眼的光線和多余的熱量擋在場館之外。陽光負荷很少的北面,鍍點密度疏一些,而在西面和東面,由于入射陽光較強,鍍點密度就相對高一些。要想讓“水立方”保持涼爽的溫度,這些小小遮陽傘的分布就必須十分精確。設計者以北京市近30年的氣候資料為基礎進行精密計算,終于確定了每一張薄膜上所需鍍點的面積。
《充滿“氣泡”的建筑》習題
13、文章圍繞“水立方”的特點,主要抓住其視覺效果、設計原理、【 】、【 】、【 】、【 】、控溫特性等方面來說明。(4分)
14、第①段中最后一句話,前文使用“一個個”來修飾水泡,后文為什么不用“一根根”,而是用“一根”來修飾鋼梁?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
15、第②段中“自然界中一個關于氣泡的秘密”具體指什么?(2分)
16、第⑥段中“除了遇上沙塵暴等極端天氣,一般情況下”能否刪去?為什么?(3分)
17、體味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說明方法,請選擇其中一句簡析其作用。(3分)
⑴一年回收的雨水量為1萬噸左右,相當于100戶居民一年的用水量。
?、扑鼈兙拖裥⌒〉恼陉杺?,起到隔離、反射光線的作用。
《充滿“氣泡”的建筑》答案
13、建筑規模、排風系統、自潔功能、雨水回收
14、一個個說明水泡多,一根說明多余鋼梁少,突出設計結構巧妙。
15、由十四邊形的三維結構球體組成的結構,接觸界面最小。
16、不能,這句說明并不排除沙塵暴等極端天氣等特殊情況,如果去掉,則變成所有情況,這與事實不符,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17、(1)列數字、作比較
準確說明了回收雨水之多,回收系統功能之強。
(2)打比方
生動的寫出了起到隔離、反射光線、控溫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