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謁屈原祠》閱讀答案
《拜謁屈原祠》
屈原故里的牌坊立在一片林陰深處。透過樹葉,可以看到郭沫若先生題留的大字。牌坊旁還有一條小溪,綠樹綠葉為它遮去了炎炎烈日,剔盡了蕪雜的塵世之囂。
走到祠的山腳下,便開始仰望那位老人的錚錚傲骨。每向他邁進一步,心都要起伏一次。在那群雄諸侯割據(jù)的年代,依我之心,本可以做一位回到山野的隱士,何苦站在那汨羅河邊,問天索地,憂國憂民,最后以頭顱和身軀,撞上了歷史的磐鐘。他卻這樣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徹底,非常不可逆轉(zhuǎn)。他還用他的《離騷》,他的《九歌》,他的《天問》,來吟唱心中的愛國之情。他赴身汨羅是在以魂問天。汨羅無辜,江山不幸。通天的愛國之樹竟然沒有立足的地方。楚天之大,大得放不下一具忠魂之軀。倒是這條名不見經(jīng)傳的汨羅河,成了偉人的歸宿。
?屈原別無選擇。作為正直的屈原、大愛的屈原,這是惟一的結(jié)果。屈原是一種入世的、積極的人生。而入世的、妥協(xié)的宋玉,只是屈子的另一種結(jié)果。屈原思想只可能有著一如自身,再就是一如宋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結(jié)果。這是屈原價值觀的必然。他們沒有任何其它出路。可是,屈原的偉大,就在于他選擇了一種入世的絕對。這就決定我們不能用簡單的生命觀來闡釋屈原的愛國行為。他是在用生命呼喚楚國的覺醒,呼喚整個歷史走向秩序和真理,好讓于他身后的人不再有如他的境遇,同時,他也是在用生命呼喚他的祖國,能有一個放置愛國忠魂的地方。
?他之身歿,竟如明鏡,一下子就鑒出了歷史的身影。百姓也是明鏡。屈原的忠魂并沒讓那如鐵的宮墻阻擋在荒郊野外,而是被那些握鋤的手,搖櫓的手,打漁的手從不同的時空中伸過來,以端午、粽子、龍舟以及有關(guān)龍舟的一切禁忌與習(xí)俗的方式,給予了他無限撫慰。那些安魂的手指曲,一直漫長了幾千年。他們的這種撫慰,何止只是撫慰了一個屈子的忠魂,他們更撫慰了一個民族的愛心。?
已經(jīng)來到屈原面前。他的目光正對著我,讓我感到他苦站了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來。他著廣袖長袍翹頭履,那縐褶竟如破清冷流,將他顯得有幾分蒼涼和孤獨,而合了祠牌上那“孤忠”的意境。他是青銅的。但是我分明看到了他的面部肌肉在蠕動,嘴唇在沉吟。好在,他和他的祠靜臥在那些桔樹叢中。祠頂用的是琉璃瓦,廊柱是深紅色,整個房群依山傍水。祠里依次立著他的文獻碑刻。那字是鐵筆銀鉤,那詩是千年不朽,那石是本色質(zhì)樸,那氣象是緋紅云霧,是萬古流芳。咀嚼著他用生命熔鑄的詩章,我如獲大釋。此時,這祠已經(jīng)成為每個愛國之士的朝圣之地。屈原文學(xué),無疑也成了中華民族一筆巨大財富。當屈原的愛國之志打不通楚國宮庭的厚墻時,他竟在思想的墻壁上,鑿?fù)艘粋€洞,然后把畢生的意志射到文學(xué)的屋子里,成就了一座輝煌的文學(xué)殿堂。
《拜謁屈原祠》習(xí)題
14.通觀全文,說說第一段中的“精神圣殿”的具體含義。(5分)
答:
15.作者說“他之身歿,竟如明鏡”,又說“百姓也是明鏡”,這兩個“明鏡”含義一樣嗎?為什么?(5分)
答:
16.理解下列句子在文中的含義。(6分)
(1)他苦站了這么多年,就是在等待我的到來。(3分)
答:
(2)當屈原的愛國之志打不通楚國宮庭的厚墻時,他竟在思想的墻壁上,鑿?fù)艘粋€洞。(3分)
答:
17.文章最后一段如何描寫屈原祠里的文獻碑刻的?請簡要分析這樣寫的作用。(6分)
答:
《拜謁屈原祠》答案
14.“精神殿堂”指的是屈原的精神。(1分) 具體含義是他用生命呼喚楚國的覺醒,呼喚整個歷史走向秩序和真理;用生命呼喚他的祖國,能有一個放置愛國忠魂的地方,同時他也給后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食糧。(4分,意思對即可)
15.含義不一樣。(1分)說屈原的“身歿”為明鏡,是因為從他的死中,看到了歷史的真實;說百姓是明鏡,是因為百姓能辨別出屈原的忠魂。(4分)
16.(1)這句話是說千秋不朽的屈原之魂,正激勵和感召著包括作者在內(nèi)的很多人的愛國之心。(3分)
(2)這句話是說屈原的愛國理想雖無法在楚國實現(xiàn),卻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3分)
17.作者用排比句式描寫了祠里的文獻碑刻。(2分)借對詩歌的不朽、石質(zhì)的樸素、氣象的緋紅流芳等方面描寫,來烘托并歌頌屈原樸實堅貞的愛國思想與萬世流芳的精神。(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