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演講稿400字稿
端午節演講稿400字稿篇1
同學們,今天6月x日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你們對這個節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節是愛國節,因為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園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并以吶喊旗鼓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端午節是防疫節。端午節前后是春夏交替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凈化空氣。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和雄黃的香囊預防疾病。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一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國際體育賽事,也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還是美食節,以為我們要吃可口的美食粽子。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繁多的粽子,可以讓你一飽口福。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浸潤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遺產,體現著一種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要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為成為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做好準備。
端午節演講稿400字稿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五月五日,是端陽。門口放滿了艾草。吃粽子,撒糖。龍舟在水里。”聽到這首童謠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中國傳統節日——端午節。
中國人隆重慶祝端午節,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來慶祝它。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代楚國的人,因不忍向河水跪拜而死,很多人劃著船去追救。他們沖到洞庭湖,消失了。之后每年5月5日劃龍舟紀念。劃龍舟驅散河里的魚,免得吃了屈原的尸體。跨族習慣盛行于吳越楚三國。
端午節吃粽子是中國人的另一個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米”、“通宗”。歷史悠久,花樣繁多。
正如民間諺語所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艾和菖蒲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是一掃朝廷,用菖蒲和艾條插在門眉上,掛在廳里。用菖蒲、艾葉、石榴花、大蒜、龍舟花做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仁、它們被制成花環和裝飾品,美麗而芬芳,女人們競相佩戴它們來驅除痢疾。
吃粽子和賽龍舟,這兩種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鬧的端午節。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400字稿篇3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泊羅江邊,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有一首兒歌是這樣寫的:“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五月五,是端陽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又叫端陽節。這是漢族人民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屈原是楚國人,一心想著國家,可是沒有人重用他,他看著國家正在衰敗,絕望了。在五月五日投向泊羅江自盡了。因為人們愛戴屈原,為了紀念屈原,就有了端午節。
門插艾,香滿堂
在端午節,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著艾草。屈原死后,人們把五月五日看做不好的日子,于是在五月五日這一天,人們就在門上插艾草避邪。艾草有一種特殊的味道,插上后,就會有。這漸漸成為了一種習俗。
吃粽子,撒白糖
在屈原死后,愛戴他的人民,都爭先恐后的向江里投粽子,好讓江里的魚蝦吃飽,不吃屈原。這就成為了端午節必不可少的食物。而撒白糖,是希望生活像白糖一樣甜美。
龍舟下水喜洋洋
人們舍不得屈原死去,很多人劃船追趕,卻不見蹤影。之后,人們以劃龍舟紀念屈原,在劃龍舟時,趕走魚群,保護屈原。
這是我們的節日,即讓我增長了知識,又帶來了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400字稿篇4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早上好!
昨天,我們度過了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日子----端午節。昔日的愛國英雄-----屈原的身影仿佛又浮現在我們的面前: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這,是屈原的寫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是屈原的壯志;“舉世皆濁,惟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這,是屈原的心聲。汨羅江畔,留下他那憂郁的足跡,忠誠為國,造福百姓,他寧愿付長流葬于魚腹中,也不愿皓皓之白,蒙世俗之溫蠖,這就是屈原!大地堅持的自豪的脊梁!他,就在這一天,以轉瞬即逝的生命表達了對楚王的憎,又以高尚的情操表達了對楚國的愛!他實現了那個偉大的夢想,即使成為魚腹中的佳肴,也要與楚國永遠在一起,永遠不分離!沉淪的光明中,灼灼生輝的是這汨羅江中一顆不屈的心。雖然時間在流逝,但他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將永遠駐足在我們的心中。
今天,我們身處的時代是盛世的中國。國家富強、民眾和諧。在這個富足自信的新時代,作為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學會愛國、更應該學會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生活。
手捧粽子,緬懷離騷;龍舟競渡,勇往直前!
最后,祝全體老師工作順利!祝同學們學習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400字稿篇5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聽到這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節日——端午節。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吃粽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謝謝大家!
端午節演講稿400字稿篇6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兒歌: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賽龍舟,喜洋洋。端午節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那么它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第一,端午節是紀念詩人屈原的節日,是愛國的節日。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屈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端午節的人文內涵已密不可分。
第二,端午節是衛生節。端午前后正是春夏交替之時,天氣炎熱,多雨潮濕,蚊蟲滋生,是傳染病的高發時節。為了避免疾病的發生,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以驅蚊蠅凈化空氣。
第三點,端午節是體育節。龍舟競渡是一項很有氣勢、極具合作精神的競技活動。端午競渡能對群眾性的水上運動、強身健體、民眾團結起到很好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第四點,端午節是美食節,因為我們要吃可口粽子。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如今粽子的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同學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文化內涵豐厚,因為地域不同,各地的習俗也稍有不同。有些傳統的習慣已經淡化了不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我們了解了端午文化,也希望我們能作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讓我們懷著敬愛之心和珍愛之情來過好中華民族的每一個傳統佳節吧!
端午節演講稿400字稿篇7
大家一定知道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那就是端午節。端午節吃粽子等習俗想必大家也都知道,我就不多說了。關于端午節,有很多故事由來。我就來說說其中人們說得最多的,祭念古代詩人屈原的故事吧!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泊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泊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和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據說粘米可以粘住魚的嘴使魚就不回去要去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I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后來,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習慣,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最后,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端午節演講稿400字稿篇8
同學們,今天6月x日是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你們對這個節日有多少了解呢?
端午節是愛國節,因為愛國詩人屈原在公園前278年的五月初五,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江而死。屈原沉江后,古人將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萬舟齊發,并以吶喊旗鼓嚇退蛟龍,以此表示對屈原的尊敬和懷念之情。
端午節是防疫節。端午節前后是春夏交替傳染病的高發時節,古人在端午節前后插艾葉,懸菖蒲,用以驅蚊蠅,凈化空氣。成年人還要飲雄黃酒和菖蒲酒驅蛇蟲,小孩子要佩戴藏有朱砂和雄黃的香囊預防疾病。
端午節是體育節,因為人們在這一天要在水上賽龍舟。龍舟競賽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一項國際體育賽事,也起到了友誼紐帶的作用。
端午節還是美食節,以為我們要吃可口的美食——粽子。人們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花色品種繁多的粽子,可以讓你一飽口福。
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傳統節日,是浸潤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化遺產,體現著一種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象征。新時代的少先隊員要肩負起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為成為中華民族的棟梁之才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