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態度有關的范文3篇
態度是個體對社會客體持有或支持或反對的心理傾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與態度有關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與態度有關的范文一:
一個默默無聞的職場“菜鳥”能沖到怎樣的高度?來看一位鄉下的灰姑娘的職場勵志故事。
初入職場時,她被一家廣告公司安排負責接電話等瑣碎的工作。薪水很低,但一心想讓父母過上好日子的她,格外珍惜這份工作。接聽電話,她總是爽朗親切地向對方打招呼,默默地熟記經常來電者的聲音,用心到只要接過一次電話,第二次她就能聽出對方是誰。就這樣,不到三個月,她便認識了公司的所有客戶。客戶交代的事情,她也是準確無誤地傳達給公司負責相關業務的人員。
她相信,第一份工作不會是永遠的工作,但唯有努力地把第一份工作做好,才可能有下一個工作機會。憑著這種工作信念,她要求自己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極致。一年后,公司財務部出現一個助理空缺,主管馬上想到她。盡管只是一個臨時雇員的角色,她還是欣然接受,并做到完美。后來她陸續進入不同部門工作,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別人或自修,從基層一路做到公司主管。
她的第一個廣告客戶是在業界以挑剔出名的南僑。許多資深同事都勸她以平常心看待,因為根據以往經驗,這個客戶得提案三四次才會過關。
為了這次提案,她每天提早一個小時進公司,晚上最后一個離開。她虛心向同事請教,但得到的建議卻讓她無所適從:有的認為南僑最在意價格,有的認為南僑對廣告時段最挑剔,有的認為南僑最重視曝光度與媒體選擇。
綜合同事所有意見,她準備了4種方案給客戶挑選。首次出馬,她因準備充分,讓提案一次就過關,引起全公司轟動!秉持這種永遠比客戶多想一些、想早一點的準備,她漸漸地在廣告客戶中建立起口碑。
33歲那年,她擔任和信媒體傳播事業總經理,成為當時廣告界最年輕的女總經理之一。再后來,她一手打造出傲視臺灣廣告產業的王國。她就是被譽為臺灣“廣告教母”的余湘,現擔任著當地規模最大的廣告公司群邑集團的董事長,掌握著三分之一的廣告業務。你的態度決定你的高度!
在英文中,Altitude意即“高度”,Attitude意即“態度”,兩個詞僅一個字母的差別。而兩者之間的關系卻是:一個人所能到達的高度,往往取決于其有著怎樣的態度。余湘成功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從她面對工作的態度,我們可以知道,她能沖到這樣的高度,其實一點也不意外。
與態度有關的范文二:
舉個簡單實例。一個人欲往外地參加會議,選擇從南站乘坐火車出行,從住所到南站有五條道路可以前往,路況時順時堵,且離開車時間不足一個小時,倘若選擇不好,就可能誤了車而無法成行。經過一番策劃,他順利趕上火車。從這個實例中反映成功幾個基本要素。
一是,目標。這位欲往外地的人,選擇了火車出行的方式。火車南站是他的目標。應當說,欲往外地的方式不是唯一的,比如可以乘坐飛機,但是,目標的選擇必須量力而行,除了自己的興趣愛好,有的人喜歡飛機,有的喜歡火車;其次還要依據個人財力;再次還要依據規定,對公務人員來說,出行有哪些具體的規定。目標的確定,是綜合權衡的結果。
二是,時間。從出發地到火車站只有一個小時時間,必須在一個小時內到達目的地,否則,就誤了時間。
三是,路徑。目標確定之后,選擇實現目標的途徑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實現目標的路徑不是唯一的,比如,從住所到火車南站,首先需要弄清有幾條道路可以通達、哪條路比較通暢。倘若路徑不明,無法到達目標。許多人不能成功,不是缺乏目標,而是缺乏實現成功的路徑。
四是,工具。途徑確定之后,需要選擇的是,用什么工具去實現確定的目標。從住所到火車站,可以選擇的工具可以很多,諸如自駕車、出租車、公交車、自行車等等。用什么工具,也關系目標的實現。比如,自駕車,要考慮車的保障;公交車,要考慮車的速度;自行車,也需考慮車的速度的問題。每一個工具都各有利弊,沒有哪一個工具占據絕對優勢,選擇哪個工具,需要認真研判謹慎作出選擇。工具的選擇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組合的,工具的選擇,沒有定式,是為實現目標服務的。
五是,態度。從住所到火車站 ,一些不可預測的問題總會產生。這時候,如何處置,取決于你的心態。只要心態積極,處置的效果才能好,倘若消極應對,無助于困難的解決。
這個實例看似很簡單,但卻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五要素。目標是前提,沒有目標,就沒有方向,就談不上成功,但目標的確定,必須量力而行。時間是機遇,必須樹立時間觀念,因為機遇稍縱即失,而且時不再來。路徑和工具為實現目標服務的,應當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態度決定成敗。面對突發性事件,辦法總比困難多,但解決困難的決心不能改變,決心改變了,悲觀情緒產生了,止步不前了,那么,你面對的不是成功,而是失敗。
與態度有關的范文三:
1、處世態度,不卑不亢
人人皆知為人處世存在一個態度或姿態問題。這態度與姿態又總是與身份地位、角色和自身的個性息息相關,通常情況是身份較高、地位較高的人,容易表現出高傲的情緒,這種情緒是不易為人所接受的,一旦地位和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便在一種人世的落差中尷尬起來了。也有另外一種人,他們出身卑微、地位低下或性格懦弱,常常表現出卑憐落魄的姿態,這種姿態令人輕蔑和瞧不起,致使很多人不屑于與之為伍。以上這兩種處世態度,一者為亢,一者為卑,都不利于人際關系的正常交往,都有礙于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融洽。可以說,這兩種態度是為人出世的大敵,不僅造成彼此相處的心理障礙、精神障礙,而且也給交際氣氛籠罩了一片烏云,使彼此相處不愉快、不和諧、不融洽。一般而言,人們大多喜歡在彼此平等的正常狀態下交往。由“卑”或“亢”所產生的距離和人際交往的鴻溝,使彼此無法構建友誼的橋梁。所以,為人處世應該保持的最良好的態度是不卑不亢。
不卑,可以不惹人憐;不亢,可以不招人妒。此種態度可適合于任何一種場合,任何一種環境。不卑不亢是一種境界,一種心平氣和的境界,一種高深莫測的境界,一種做人的境界。
但真要進入這樣一種境界并不容易。特別是自卑者,要想從“矮人一截”的不良感覺中走出來,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
2、處世心情,不怠不躁
做個有耐心的人不容易,做到平心靜氣更是一種境界、一種氣度和一種修養。
人生在世,誰都會有不順心的時候,也有逆境的時候,這也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準備鴻圖大展的機會。
這之中最關鍵的是要沉著地等待時機,不怠不躁,就像《菜根譚》中所講的那樣“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如此,可以免蹭蹬之憂,可以消躁急之念。”長久潛伏林中的鳥,一旦展翅高飛,必然一飛沖天;迫不及待綻開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謝了,了解了這個道理,就會知道凡事焦躁是無用的,對待逆境能忍別人所不能忍,只有抱著這種信念,你才會順利地走完人生這段漫長的旅程。
人生就是這樣玄妙,怠也不成,躁也不成,不怠不躁是一種立世和行事的尺寸,掌握了這個尺寸,在社會上行起事來,就不會因遲緩怠慢而貽誤良機,也不會因急于求成而舉措失度。只有把握了不怠不躁的尺寸,才能順利抵達成功的彼岸。
3、處世鋒芒,不隱不露
鋒芒本意是刀劍的尖端,在此比喻顯露出來的才干。有鋒芒是好事,是事業成功的基礎,在適當的場合顯露一下既有必要,也理所應當,但鋒芒可以刺傷別人,也會刺傷自己,運用起來應該小心翼翼,平時應插在劍鞘里。特別是在懷疑型的領導面前,過分外露自己的才干不僅會讓領導不高興,會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脅,而且一有機會,他可能會挫挫你的鋒芒,這就是鋒芒畢露的可怕后果。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韜光養晦,不隱不露呢?其一,才不可不露,不露亦無利,你縱有萬千才能,露不出來,別人也只認為你平庸鄙俗;其二,才不可盡露,就是你再有能耐也不要全露,最好是“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如果全露出來了,終致惹人羨,招人妒,由妒而恨;其三,才露應適時,有才能表現出來并沒什么,只是要看火候,注意把握露的時機、分寸,這種表現才能的機會,不患沒有,只患把握不牢、不準,只患做的成績不能使人特別注意而已。適時露一手,會讓別人覺得,呀,你還會這一手,徒生幾分驚奇與敬意。再露兩手,別人就會認為你這家伙還真有兩下子。否則別人會說你這個人也就那么兩把刷子,沒多大能耐。
4、處世方式,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是很難把握的分寸,人們在社會上大都想擺脫孤立無援的困境,力爭使自己的所言所行有所依托,有所呼應。于是,在社會生活中便很容易產生偏倚于某人或偏倚于某事的心理。
要知道,每個單位的人事關系都很復雜。有些同事是專愛拉幫結派,挑撥是非的。不管你是否愿意,都有可能會被別人拉攏過去,成為一個他想發展的對象。當他毫無緣由地對你熱心,并向你“談心”之時,你就要學會不偏不倚了,千萬不要卷入無聊的人際角斗之中。
5、處世角度,不尊不卑
人性的細節,一旦發揮過分,就會討人嫌惡。不要過分地親近或疏遠任何人。
既不要過于親近比你高的尊貴的人,也不要過于疏遠那些地位比較低的人。盡管人們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地位不同,但都需要受到尊重,維護面子的精神需求是一致的。如果你忘記這一事實,與他們交際時,對“重要人物”謙卑有加,而對其他人卻毫不在意,則會刺傷后者的自尊,失去一大批人。
6、處世哲學,不智不愚
人活于世,顯得太傻氣不行,顯得太聰明也不行。所謂“不智不愚”,其實就是假借糊涂之象乃行聰明之道的大哲學。
縱觀世上那些有大智大慧的人,往往不在眾人面前,尤其不在同行、同事或同伴面前顯露才華,外表上好像很愚笨,其實,這即是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又是人生之大謀略。就智慧而言,就像風一樣自由,無牽無掛,無拘無束,俗世的一切都在身外。就愚笨而言,是在人前收斂自己的智慧,一副混混沌沌的樣子。在小事上常常不如一般人精明,應變能力好像差一些,殊不知在正是城府很深的表現。韜光養晦,讓人以為自己無能,讓人忽視自己的存在,而在必要時,能夠不動聲色,以自己的智慧,先發制人,讓別人失敗了還不知是怎么回事。
7、與人相交,不溫不火
不溫不火是一種善于忍耐的處世之道。古人說:“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為人之所不能為。”成熟老練的人素來將忍耐視為一種做人的分寸。
將忍耐作為一種謀略:“小不忍則亂大謀”是指忍的原則,“一忍可以抵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是指忍的效果。老子關于禍福關系的論述,為后人廣為傳頌,那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因此,身處逆境,置身禍中,要學會忍,“百忍成鋼”,在逆境中要學忍,才能成就大事,忍得一時苦,方為人上人。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遭受一番苦難,忍一忍,熬過去,就可以接受天將降之大任了。在困境中要甘于承受一切,這種忍耐是一種達到某一種志向的手段,是為達到某種“大謀”的退卻,絕不是為忍而忍。當人們將忍耐看作惟一的目的時,當忍耐變成逆來順受、失去抗爭時,這種忍耐就毫無積極意義了。
8、與人相爭,不軟不硬
在社會上,人們為了生活或為了生活得更好,總要與人爭些什么,不管是爭物質利益,還是爭精神利益,或動腦力或動體力,或文或武,都應該講一些“不軟不硬”的分寸。太硬了,激人過分,狗急跳墻,弄不好兩敗俱傷;太軟了,“馬善被人騎”,甚至讓別人得寸進尺,無得有失,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軟不硬,或硬中有軟,軟中有硬,這是為人處世最好的分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