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園春·長沙的教學設計(2)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學會分析詞。
教學要點:分析詞。
教學方法:討論分析法。
教學過程:
一、作業(yè)檢查
請大家閉上眼睛(課件《沁園春·長沙》音樂)
現在每組同學先討論昨天的思考題2分鐘,然后推選一個同學上臺說出你們公認的答案。
(學生討論、回答)
(針對每個問題進行補充)
1.“獨立”,既是指一個人,也含有精神孤獨的意味。孤獨感往往蘊含著豐富和深刻,在歷代文人的詩作中屢屢出現。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孤苦,李白“獨坐敬亭山”的鐘情,柳宗元“獨釣寒江雪”的孤傲,王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惆悵,杜甫“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悲涼都讓讀者想起。“寒秋”,點明時間,寒冷與江水、孤身一起構成了詩人抒懷的典型環(huán)境氣氛,蕭索而空寂,詩人壓抑而孤獨,幾乎沒有多少生機。
2.① 層林盡染:用擬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層層的楓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樣,景色十分壯美,寫出秋色之深濃。(王實甫《西廂記》: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②百舸爭流:活現出江面上千帆競發(fā)、爭先恐后的熱烈場面。
③ 鷹擊長空:準確地形容了雄鷹展翅奮飛,搏擊長空之強勁有力。(劉禹錫《秋詞》“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排”也有這種作用)
?、?魚翔淺底:“漫江碧透”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魚翔淺底”之“淺”可理解為江水清澈見底,一望而可見之,故曰“淺”,全句可理解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魚兒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個“翔”字,便寫活了這一景象,開拓了一種新的審美想象空間,魚兒既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3、在大的背景下(革命背景)(1) 詞人面對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面對著在自然和宇宙中競自由的萬物,他想到了作為這些自然萬物的主宰者人類,想到了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于是思緒萬千,自感交集而生“悵”。
(2) 詞人由大自然的盛衰榮枯引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然后類比聯想,“主沉浮”在這里是主宰國家命運,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實際上詞人提出了一個革命領導權的重要問題。
(3) 書法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和豪情壯志。
3.“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詩人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國家、民族,由大自然的勃勃生機、絢麗多姿過渡到民族的命脈及國家的前途。色彩美和雄壯美決定了詞作的昂揚基調,發(fā)出的問題深遠重大,決定了詞作的博大意境。
好,現在同學們背誦一遍這首詞。
好,現在我們請同學向您的同桌講講昨天自學《采桑子 重陽》的情況。(學生討論)現在請幾位同學說說您的同桌自學的情況,并說說你對他的評價。
(學生發(fā)言)
好,同學們都學得不錯,很認真?,F在我們來聽聽這首詞的音樂,同學們在聽的時候應該?(聯想圖畫)(課件《采桑子重陽》音樂)。
現在大家感受到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氣氛和境界?請同學們說說。
(學生發(fā)言)
好!我補充一下(根據創(chuàng)作背景、內容大意等補充)
現在我們閉上眼睛,在一次的感悟一下我們學的兩首詞。(課件放音樂)。
現在我們一起有感情的閉眼背誦一下《沁園春·長沙》,然后有感情的朗讀一下《采桑字重陽》!
布置作業(yè):
1.課后閱讀毛澤東詩詞《七律 長征》、《浪淘沙北戴河》
2.熟誦《沁園春·長沙》、《采桑子 重陽》、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