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設計《沁園春長沙》(2)
第二課時
一、導入
自古以來,有不少文人騷客寫了很多關于秋天的詩句,同學們能不能說出幾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總是悲涼的、傷感的,毛澤東在當時的背景下,途經(jīng)長沙,在寒冷的深秋季節(jié),獨立在橘子洲頭,面臨滾滾北去的湘江流水,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聯(lián)翩,那么毛澤東筆下的湘江秋景圖又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我們一起來賞析。
二、課文研讀
(一)引導學生賞析上闋
1.學生思考討論:“看”字領起了哪幾句?詩人寫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點是什么?用詞中的語言回答,把你認為用得好的詞語找出來,互相討論一下,說說好在哪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師可做總結)
明確:“看”字領起了七句。
描寫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鷹、魚。
它們的特點分別是:山──紅,林──染,江──碧,舸──爭,鷹──擊,魚──翔。
用得好的詞語有:“遍”點出“紅”的 范圍之廣,“透”極寫江水澄碧清澈見底,“爭”字把湘江上千帆競發(fā)的壯觀場面寫了出來,“擊”寫出了鷹在天空展翅高飛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飛”就只寫出了動作而不能突出其奮發(fā)有為的特征,“翔”本義是指鳥盤旋地飛,這里用來形容魚在水中自由自在輕松自如的神態(tài),也寫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沒有這種效果。
2.作者寫景的視野很開闊,同學們看一下作者分別從哪些角度寫景的?作者用了怎樣的詩句來概括了景物的特點?用自己的話概括景物特點。
明確:詩人從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
“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點。它們總的特點是:絢麗多彩,生機勃勃。
3.我們知道,在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秋總是悲涼的、傷感的,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覺人間,萬事到秋來,都搖落”,毛澤東筆下的秋景為什么這樣的絢麗多彩,生機勃勃呢?(提示學生聯(lián)系時代背景來分析)
明確: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fā)展。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fā),廣東、湖南等地農(nóng)民運動日益高漲。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nóng)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jīng)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澤東去廣州創(chuàng)辦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途經(jīng)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革命的大好形勢,作者憶起往昔的與戰(zhàn)友們在這里的戰(zhàn)斗歲月(毛澤東曾經(jīng)在長沙師范學校念書,在這里與同學們一起參加過反對軍閥、反對封建的斗爭),不僅心潮起伏,浮想聯(lián)翩。作者把這種心情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寫下這首詞。這正如王國維所論“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這就是“一切景語皆情語”,即情景交融。
4.面對這絢麗多彩,生機勃勃的秋天景色,作者產(chǎn)生了怎樣的思考呢?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精神呢?
明確:面對如畫的秋色,一個“悵”字,這里的“悵”,不是失意的惆悵,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緒,表面上是面對這廣闊無垠的宇宙和曠遠迷茫的大地,誰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義表現(xiàn)了詩人思考中國命運由誰來主宰的重大的社會問題,也表現(xiàn)了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的胸懷和凌云壯志。
5.引導學生誦讀,注意誦讀的節(jié)奏和重讀的詞語,體味作者描繪的情景交融的畫面。盡量能夠背誦。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二)引導學生分析下闋
1.學生誦讀下闋,思考上闋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那么下闋是怎樣回答這個問題的呢?(主要是引導學生整體感悟。)
明確:(1)“憶”字總領起了八句,這幾句總寫了同學們青春年少,才華橫溢,奮發(fā)有為,議論國家大事,蔑視軍閥,他們有雄心、有壯志、有才干,敢于實踐,代表了國家和民族的希望。
(2)作者在全詞的結尾,寫了一個“中流擊水”的場面,“擊”字體現(xiàn)出一種搏擊的力量,“遏”字表現(xiàn)了一種乘風破浪、激流勇進的氣勢。
作者在這里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勾勒出一個激動人心的畫面,創(chuàng)造出一種激流勇進、力挽狂瀾的壯美的意境,集中表現(xiàn)了這群革命青年不畏風浪、一往無前、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
毛澤東曾經(jīng)寫過:“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藝術的回答了“主沉浮”的問題,即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澤東早年在《民眾大聯(lián)合》一文中說:“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2.引導學生誦讀下闋,感悟英勇無畏的豪情之美:
攜來/百侶/曾游,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
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三、通過研讀,歸納出本文的主旨
《沁園春·長沙》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四、課文總結
我國古典詩詞跟講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學們思考一下,這首詞是怎樣把寫景與抒情完美的結合起來的?
明確:詞的上片著重寫景,卻處處景中寓情,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生機勃勃湘江秋景圖,由此生發(fā)出“誰主沉浮”的問題;下片敘事抒情,創(chuàng)造出一種激流勇進、力挽狂瀾的壯美的意境,集中表現(xiàn)了這群革命青年不畏風浪、一往無前、壓倒一切的英雄氣概,藝術地回答了“主沉浮”的問題,即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園春•長沙》真可謂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氣勢恢弘的佳作!
五、齊讀這首詞,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與豪情之美,能背誦的盡量背誦
六、作業(yè)
課下誦讀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與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交流自己想到的景、情、人、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