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重要性(張瑩)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尤其是當今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社會變革不斷深入,尤其是中國開放后,與外面的世界接觸越來越密切,使我們對知識與力量的關系有了新的體驗,因此,社會生活越來越要求人們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我。
學習是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全球性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知識在急劇增長。20世紀中葉特別是80年代之后,知識更新越來越快,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據估計,最近30年產生的知識總量,相當于過去2000年產生的知識量的總和。知識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源泉和動力。知識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引發了世界范圍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和重大變化。要順應時代潮流,就應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視學習,自覺地把學習作為實現自身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愿意學習、不注意學習,就會墨守成規、縮手縮腳,只有抓好了學習,才能對新事物、新知識了然于胸,新情況、新問題心中有數,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滿足工作的需要。
學習是成就事業的需要。古人云:“非學無以廣才,非學無以明識,非學無以立德”。美國當代管理學家彼得?圣吉指出,一個人所掌握的知識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話,就無法適應知識社會的變化,并提出了“終身學習”的理念。我國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朱熹也曾作詩: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大家也許都很熟悉。三國時期的東吳大將呂蒙,初不習文,后受孫權的開導發奮學習。一次,魯肅路過呂蒙駐地,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使魯肅很受震驚,感嘆道:“我一向認為老弟只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真所謂:士別三日,刮目相看。”我國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楷模——許振超有一段發人深省的感悟:“一個人可以沒有文憑,但不可以沒有知識,一個人可以不進大學校門,但不可以不學習,我認為,只有發奮學習都能成就事業,將來不管在什么崗位上,只要發奮學習就一定能夠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縱觀這些,無非是告訴我們:要成才,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勤奮學習,深入實際,努力吸收各種知識營養,才能在艱苦的鍛煉中成才。
學習是提高道德修養的需要。我國宋朝大詩人蘇軾有一首流傳至今的名詩:“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意思是說,一個人盡管衣著不夠華麗,可依然儀表堂堂,英氣逼人,那都是他飽讀詩書的結果。鄧小平同志也曾經指出:“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說要變質,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自古以來,凡有作為的人,都把學習作為道德修養的第一要求。諸葛亮也曾有句名言:“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確如此,人的一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品味人生真諦,淡化身外之物,保持道德操守,做到不義之財不取,非分之想不貪,重品行、有節操、守信用。很多事例也證明,修養高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是能夠抵制外界種種誘惑的人,也是十分注重學習的人。我們一些黨員干部之所以抵制不住誘惑,經受不起考驗,關鍵還是他們放松了學習,對黨紀國法缺乏敬畏,對禮信廉恥缺乏操守,才導致信念淡化,走向犯罪的深淵。只有注重學習的人,才能真正領會到“酒是穿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 財是下山猛虎,氣是惹禍根苗”的深刻含義。柳下惠“坐懷不亂”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之所以能夠抵制住美色的誘惑,不是沒有七情六欲,而是長期的學習使他明白名節對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用理智戰勝了欲望。各級黨員干部,也理應把學習作為修身養德的重要途徑,貫穿到工作和生活的全過程,真正在名利面前做到失之淡然,處之泰然,始終保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優良傳統,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
學習的“三大需要”告訴我們,現在學習早已超越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的認識,學習已經是個人安身立命的需要,學習比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