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3篇
《論語》在其成書后即作為一個整體在思想層面對后世產生影響。以下是小編想與大家分享的是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一:
這個暑假看完了《論語》這本書,俗話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之前全不知是什么意思。在略讀了論語后我似乎也有獲益匪淺的感覺。 《論語》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與他的學生日常言語所撰寫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思想上主張“仁”,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因為有孔子才會有今天的《論語》。《論語》集治國、修身、齊家、平天下于一身,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所在。宋人趙普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一書對我們的用處之大了。作文網 小學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我們都堅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孔子提倡仁愛,但他并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么,還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說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呼?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呼?”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這是教給我們學習方法啊,很多學生學習很努力,但成績不理想,主要是學習方法不對,學習是要“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的啊!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句話教會我如何孝敬父母。而能使我一生受用還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我的“圣經”,我更會牢記在心。
我在任何時候都能夠用到《論語》,可以是生活上、改正缺點上,珍惜時間上、學習上以及孝敬父母等等,都可以用到《論語》。《論語》的用處可真不小啊!這么一讀,我就知道為什么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了”,因為《論語》的用處真廣,什么地方都能用得到。只要讀了一小部分的論語,并且理解了,用上了,就會使人一生都受用不盡。
有時經常聽到有些人怨天怨地,怨自己沒出生在一個好的家庭,怨自己運氣不好,做什么事都不順。其實這些人生活還是不錯的,只不過看到生活過得比自己好的就心里不平衡,自己沒本事就怨天怨地怨父母。但真正生活艱苦的人們很少有怨言,而是默默地工作著,生活著,他們用他們的勤勞,他們的質樸,過著普普通通而又充實幸福的生活,他們很滿足自己的生活,他們不去和別人比較什么,他們覺得自己現在的生活很滿足了,當一個人不去妄想而踏踏實實地生活工作著,他們就很快樂了,也就是知足者常樂。現實就是這樣,出生有貴賤,能力有大小,但生活的快樂不快樂,知不知足就要看每個人自己了,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理想,但不是妄想,要自己去努力去付出。妄想是無止境的,生活在妄想里的人他們對生活是永遠不滿足的,所以他們活得很累,他們要攀比,他們虛榮心強,見不得別人比他們好,他們永不知足,所以注定他們永遠不會快樂。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人生就在于學習,不分貴賤貧富,讓我們學會在簡簡單單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體味快樂吧!
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二:
仰望星空,歷代圣賢追逐立足之本的星光點綴漫漫歷史的長廊,圣賢之言,更是光彩耀人。
作為中國古代的思想先驅,孔子照亮諸侯爭霸時代的道路。當今社會無數人競爭探尋避世之道。與之不同,《論語》卻教導了人們積極入世,更教人之本。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因此,沒有人讓所有人臣服的方法,若強行逼迫,只會造成更大的動亂。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相傳,大禹治水時剛與妻子結婚不久,他認識到失去家人的痛苦,于是有了
“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感人事跡。作為一個賢明的君主,最難得的是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只有這樣才可以與人友好相處,國家之間才能相安無事。
學校與學校之間存在著斗爭關系,優異的成績成為了學校的門面,可悲的是無辜的學生卻成為了學校之間攀比的門面。教書育人是學校的責任,讀書、做人、報國是孩子們的歸屬,學生難做人,學校假做人。
牛郎織女我們并不陌生,這對戀人,由于銀河隔閡,他們除了遙望外,無望鵲橋相會。難道是人與人的命運不同嗎?難道他們沒有資格在一起嗎?
也許這這個社會是環境有所不同,又或許是人們命運不同,可這不是理由,自己處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中,就應該讓別人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嗎?已所不欲,何必在施于別人?懂得掙扎,是本能,懂得體恤是智慧,為了施于別人而苦思冥想,何不放棄智慧?
《論語》不是一本書,而是人生的一味調味劑,有調和之道,有社會之道,有人生之道等。做人難,難于處世,做人也容易,易于學習,學習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關于《論語》的讀書筆記三:
《論語》,字面上意思是“語言的論纂”,也就是“語錄”的意思。簡單地說,《論語》就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錄。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與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孔子思想、學說的精華,比較集中地見于《論語》之中。
先說教育。
孔子是中國第一個開私學的人,可謂是中國教育的第一人。孔子的教育主張主要有兩點。其一是“有教無類”,其二是,“因材施教”。
孔子有教無類。在其弟子中,有出身貧寒的顏回,也有貴族身份的孟懿子,有被驅逐出貴族行列的冉雍。“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打破了貴族對知識的壟斷,使每一個人都有較為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
孔子因材施教。對子路,孔子說:“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對冉有,孔子說:“聞斯行諸”。因為“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弟子的性格不同,孔子的教育方法也就不同。這樣,就能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使他們每一個人的才華得到充分的發揮,這樣的教育,應該比現在的“標準化”教育好一些吧!
再說道德。
孔子的道德,是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表現,涵蓋忠恕孝悌等諸多道德規范的。但孔子的道德并非是死板的行為準則。就以孔子對管仲的態度來說,孔子認為管仲不儉、不知禮,但也承認管不為公子糾殉節的行為并非是不道德的: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孔子會從整體上評價,辯證的看待,而非僅從沒有自殺殉節這一點上武斷地說是道德還是非道德的。
而且孔子的道德不是軟弱的、逆來順受的奴隸道德。孔子就對老子“以德報怨”的思想不滿,認為應當“以德報德、以直報怨”。這才是君子的道德,而非奴隸的道德。
三說政治。
孔子的政治思想,可以說是建立在他的道德的基礎上的。“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孔子希望有一個君主熱愛人民、人民敬重君主的理想社會,但是,孔子的政治思想至今都是不切實際的。不過我相信,在將來,一定會出現理想化的君主,理想化的人民,理想化的社會。
總之,《論語》是一部巨大的智慧寶庫。無論是什么思想,都能在其中得到升華。我們看待這部書,也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