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論語》的心得體會3篇
《論語》作為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人類文化原典之一,深刻的體現了華夏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以下是小編想與大家分享的是有關《論語》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有關《論語》的心得體會一:
沿著傳統美德的道路前行,收獲一定是無限的。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依稀可記背這句話多難,寫這句話多難,更不用說理解了。 隨著時光流逝,知識儲備增加,如刻在腦海中的這句話又浮現出來。隨之一同出現的,還有許多感想。
假期中我讀到8歲的林語堂離開鼓浪嶼,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外地求學。后又到美哈佛和德留學。這兩句話概括的人生歷程,林語堂卻走了好多年,走過好多艱辛,好多辛苦。學了并思考,并求精到,這是他成功的方法。8歲,林語堂已經走了很長的一段路,始終沒忘“學”和“思”。 “學”,只能記取信息,“思”才可學到知識。知識才能使一個人有內涵,知識才能讓一個人擁有不平凡的世界觀,知識才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這是這句名言的精妙之處,將“思”與“學”完美結合,成就一代代學者。 暢想神奇虛幻的未來,不禁想起《論語》中的“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細細琢磨,其中韻味無窮。 一樁樁貪污受賄案件翻過去,心中苦意難耐。權,錢,利,色,在種種誘惑面前,一個又一個身軀倒下了,沉浸于聲色利誘之中,他們的心靈是否已布滿塵埃,是否已被這些誘惑蒙蔽了雙眼。可當他們縱情于聲色時,當他們把大把大把的鈔票裝入自己的腰包時,是否忘記了什么?沒有底線的靈魂是骯臟可怕的,沒有原則支撐的人是貪婪狠心的。忽視人民的血和淚,放縱自己,終被懲罰。盡管如此,貪官似乎“越抓越多”。 想想這些案件,想想那些受到傷害的人民:一邊是縱情娛樂,一邊是淚流滿面。“不義而富且貴”于他們到底是什么?是奢華的享受嗎? 如果,如果心底始終設著一道防線,一直都記得孔子的話,“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云”,這些不堪入目的事件會少一些吧,人們的靈魂會干凈一些吧。
想想于謙,想想文天祥,想想岳飛,慨嘆他們的勇氣,驚嘆他們的魄力,贊嘆他們愛國的誠意。心到,意到,神到,一腔赤誠;肝腦涂地,而無所畏懼。兮哉,古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想想朱,神情莊重而嚴肅,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他的清廉,該讓許多人害怕了吧?義正嚴辭,不茍且相和,按自己的原則活著。這樣的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 人生一世,恍若一趟旅行。其實大家的終點都一樣,只是走的路不同,于是留下的痕跡也不一樣。有的人走過,留下清香,留下美名;有的人走過,留下惡臭,留下唾罵。一念之間,一步之間,可以鑄就一個人,也可以顛覆了一個人。只是這一瞬間,能把握的人太少,太少。
依傳統美德,已經應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了。吾國千百年來,滌蕩沉淀之后,僅留下這些精華,弘揚光大不是我們本該做的嗎?繼承我們生來固有的使命,不也是理所應當的嗎?怎么反而需要“宣傳”了?褻瀆了傳統美德的人到底能走多遠?棄道德于不顧的人,到底有多成功? 依傳統美德,修養身心,滌凈內心的塵垢,指引未來的道路,人生這一路相伴而行,便不會失了心魂,迷了雙眼。 依傳統美德前行,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走完人生這趟旅行。苦難并不可怕,困難也不可怕,可怕的是骯臟,太容易玷污了純潔的靈魂。
如果我們能夠守住底線,留住傳統美德,人生這趟旅行,收獲無限。
有關《論語》的心得體會二:
毛新華《論語》,一部中國人的圣經,一條古老而又永遠不朽的龍脈,一條浸透了中國人血脈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論語》讓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在我初中學習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學習的過程,這些致使我學得不扎實,另外再加上各種教輔書籍上的學習方法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滿頭都是星星在轉。后來,我反復回味那《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些話都令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以前,我有做事沖動,有不經過大腦的過濾就忙著做事的壞習慣,自從讀了《論語》后,我總結出了——三思為妙,怒上心頭,忍讓最妙。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快樂任逍遙。哈哈!怎么樣,我這么長時間的努力沒白費吧!
《論語》中倡導的是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一定要反復學習舊的知識,從中就會學到新的知識!如同在炎熱下品嘗那苦中略帶一絲清涼的檳榔!雖苦,但卻可以從中回味出沒有苦就沒有甜的道理!所有人都是從苦中走出來的,苦代表著成長!
還記得,小學剛畢業,心里還有著對過往生活的一絲留戀,也曾因此流過淚。是《論語》把我從陰霾中拉出來,帶到一個光明的世界。我回味著《論語》給予我的所有。悟出了畢業就像一窗玻璃,我們遲早要撞碎它,擦著鋒利的碎片走過去,血肉模糊后,開始一個不同的生活!從此走向另外一個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過悲傷吧!
回味那些曾經因為悲傷而打破的夢,從中品出本應散發著濃郁清香的歡樂語錄!你會走向一個不同于尋常的人生,慢慢成長起來!
走過通往成功的途中,手中捧著一本千萬中國人心中的圣經——《論語》。
有關《論語》的心得體會三:
記得有一次在課堂上,數學老師給大家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難題,結果出人意料的有好幾個人都在舉手準備發言,我也是其中之一。老師用鼓勵的口氣喊我走上講臺進行板書,我可高興壞了,于是像個得勝的一樣大步流星地走了過去,快速的在黑板上寫起來。寫著寫著,自己越來越覺得不是那么回事,離正確答案還是有些相差,于是我尷尬地停下了手中的粉筆,站在了講臺前發愣。就在這時,我的眼前仿佛猛然映現出前一陣讀過的《論語》中的一句話“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之,是知也!”
懂了,我終于徹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確,就像這道數學題一樣,在我們生活著的這個熟悉的世界里,還有許多不為我們所熟知的領域,我們應該誠實地去面對一切,會就是會,懂就是懂,千萬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樣不會裝會,不懂裝懂!如若這樣,我們的飛船還怎么上天?潛艇還怎么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采訪時,曾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階段又聽說他在為南航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同學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 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意外,但不久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其實,丁教授大可不必說“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專業性很強的術語糊弄過去,可以說一些不沾邊際的話搪塞過去,甚至還可以委婉地對學生說:“這些問題對于你們來說太深奧,一兩句話解釋不清楚。”但是,這位諾貝爾獎得主卻選擇了最老實、最坦誠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誠懇,沒有明知不說的矯揉造作,沒有故弄玄虛,也絕沒有“賣關子”。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學問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學識淵博,越要虛懷若谷。作為專家、學者,對不知道的東西,我們不僅應當老實地承認“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說“不知道”。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內,那種自詡或表現為無所不知的“專家”,不僅其學識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懷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