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王朝——明朝的興衰。那犀利的文筆,將任務的形象、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戰爭中,將領的運籌帷幄;朝廷里,百官的鉤心斗角,無不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書中朱元璋的精明,于謙的正直清廉,張居正的剛正不阿,王守仁的無懈可擊,孫承宗的神機妙算,都使我感慨萬千,而真正令我仰慕的還是徐宏祖(徐霞客)。精于權謀的野心家、政治家,在朝野中明爭暗斗,為了地位,、權力去陷害他人,而卻忘記了自由,忘記了生活。他們眼中的成功就是排斥他人,躋身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內閣首輔,他們被歷史制度牽著鼻子走,雖然為歷史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但他們的人生并不成功,并不幸福。我只羨慕徐宏祖!
徐宏祖沒有選擇當年的科舉考試的方法出人頭地,他從小就立志遨游四海,即使遇到艱難險阻也不退縮。他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了具有傳奇色彩的一生。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一個成功的人。而他的《徐霞客游記》也成為我國地理學的名篇著作。
人云亦云不是一種好習慣,而是一種自卑的,毫無信心的做法。別人有自己的方式,你為什么沒有?你憑什么沒有?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就像天上的繁星,地上的沙礫一樣,數不勝數,卻沒有一模一樣的。你可以有一個屬于你自己的人生,沒有人能克隆,克隆也是徒勞。
成功的人生是美好的,誰都這樣認為。但不精彩的人生,不獨特的人生,卻并不成功。因為,唯一成功的方式,依我看來就是——
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2
趁著暑假這個大好時機,我抽空看完了從老師那兒借來的《明朝那些事兒》。
起初,我對有關于歷史的書籍都是持有無聊不想看的態度的。這也怪不得我,我相信現在社會上許許多多的年輕人都是這么想的。可一翻開這本書,我便被作者那詼諧的言語所吸引了,作者對人物的描畫就像是搭建了一個舞臺,這個舞臺上有無數個藝人,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朱高熾,朱高煦……
這本書的主角就是朱棣,而且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內容是寫朱棣攻打建文帝的。這部分不重要,我就一筆帶過了。不過接下來的卻讓我更加了解明朝。原本對明朝的概念只停留在宦官當道,現在便有了一些立體感,原來諾大的北京城就是從朱棣開始興建的,明朝的產物“東廠”是因為辦公地點設在東華門而改稱“東廠”,就是現在的王府井大街附近,而且那里現在還有一個東廠胡同……另外書中還提到了鄭和七下西洋的歷史,原來鄭和其實是一個穆斯林,他在第一次回航的路上還遇上了海盜打劫,鄭和是在第七次航行中回航時得病而死的……并且我還了解到原來老師在上課是不是在吹噓我們中國人的輝煌歷史。咱中國人多么厚道,當年那么強都沒搶鄰居地盤,舉著“探訪好朋友、問候好鄰居、結識好伙伴”的大旗和這些小國友好交流、和平相處,可看看現在他們一個個都背信棄義,看我們中國落后了幾年就都來欺負我們,我真是替我國古代明君沒有鏟平個個國家而后悔。不過,終于不用擔心社會考試時考到課外相關知識鏈接啦,哈哈。
不過,讀完這本書后,我還有另一個關于未來的想法。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著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的未來著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說的那樣“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為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說保衛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所以我也得樹立一個理想去實現,先好好學習吧,加油。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3
明朝那些事兒是迄今為止唯一全本用白話文記述明朝歷史的書籍,這本書的強大不只是然你能輕松讀懂,還能被作者幽默的語言深深吸引,忍俊不禁。
本書主要講述從1344年到1644年關于明朝的歷史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歷史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本書共有7部,每一部都有不同的歷史人物故事。我個人比較喜歡第三部,在第三部中,出現了一位亙古少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王守仁不是怪人,那些嘲笑他的人并不明白,這個看似怪異的少年是一個意志堅定,說到做到的人,四書五經早已讓他厭倦,科舉從政他也不在乎,17歲他就為自己的人生確定了目標------做圣賢,有理想固然是好事,可是這位王兄弟挑的這個理想可操作性實在不高,畢竟之前除若干瘋子精神病自稱實現了該理想外,大家公認圣賢也就那么兩三個,如孔某、孟某,不過,他最終清剿了盜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給后人留下了許多近乎神話的不朽傳奇。
由此看來,想要成為圣賢不是件容易的事兒,作者雖然幽默的調侃了王守仁,不過大部分都是給予肯定的,要想成功,必須為自己定下目標,然后意志堅定,努力實現,要說到做到。
看完整本書,我對明朝的歷史有了比較清晰的了解,也對中國的歷史有了新的認識,僅僅一個明朝,就足以讓作者寫上7部之多,可見中國歷史之源遠流長。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長久的朝代,沒有一個封建社會的大統王朝能超過三百年,這要歸功于明朝做的好事了,在開國之初,滅北元,下西海修大典,四海歸一,萬國臣服,但隨著歲月的流逝,帝國風光不再,韃靼瓦刺又是俘虜皇帝,東瀛小國也敢騷擾侵犯,雖然一次次化解危機,最后也難逃歷史的宿命。
以史為鑒,不禁讓我想起諸葛亮的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頹也”,國家的強盛需要一批棟梁型的人才,但凡盛世,無不是君主圣明。勵精圖治,廣開言路,臣下各司其職,建言獻計、一心為國。
明朝那些事兒,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精彩紛呈的歷史故事,讀后真是感觸不少,如果多讀幾遍,每一次應該有不同的感受,這個便是讀史讀書的樂趣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4
國人多少都有點歷史癖,喜歡讀讀史書。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太多的事情值得我們回味。
對于史學書,筆者曾有幸拜讀過錢穆先生的《中國歷代政治的得失》和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可能是其由于學術性質較強,語言有點晦澀無奈難懂。而本書作者當年明月筆鋒活潑幽默,在字里行間里就把一個人的興衰得失用通俗易懂詼諧幽默的方式寫了出來。不由得讓人眼前一亮,一捧便不釋手。
明朝,在歷史書上只用了三頁紙帶過,對于明朝,我從書上也只曉得了朱元璋“廢丞相,文字獄”。但當我執起這本黃色封皮的描寫正史的書時,方知朱元璋的不朽歷史功績。
本書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寫起,到明朝滅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從朱元璋帶領農民起義,經過艱苦戰斗,打敗強敵陳友諒、張士誠,憑借徐達、常遇春等人的輔佐登上王位,又殺掉胡惟庸等重權大臣,重權獨攬,最后病逝。
作者詳細地剖析了每個人的心理特征,讓歷史又一次精彩起來。這里面最叫人敬佩的人物就是朱元璋。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生于亂世之中,背負著父母雙亡的痛苦,赤貧起家。他沒有背景,沒有后臺,沒有依靠,靠自己的努力爭取來了一切。他經歷千辛萬苦,無數次躲過死神的追捕,從死人堆里爬出來,掩埋戰友的尸體,然后繼續前進,繼續戰斗。
上天注定要苦苦磨礪他的意志,就像鳳凰只有經過火的淬煉才能涅槃。上天只有讓他失無可失,他才明白自己有多強大!
朱元璋的那個時代有著無數的厲害角色,陳友諒、張士誠、王保保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但朱元璋用他驚人的軍事天賦戰勝了這些敵人。可以說,在那個時代,最優秀統帥的稱號非朱元璋莫屬。他幾乎是赤手空拳,單槍匹馬,憑借著自己的勇氣和決心建立起了大明帝國。他在位期間實行了抗擊外侵、革新政治、發展生產、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會前進的政策,在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強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統治,鞏固了明朝政權。但是他也有許多措施功過難斷或者遭人誹議,如廷杖大臣、廢丞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擅殺文人、重開殉葬制度、八股文取士制度、實行君主集權和高壓統治等舉措,所以他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具爭議的皇帝之一。
在起義的過程中,他也有無數的可能會戰死,然而那么多參加義軍的人,成功的僅有他一人而已。走上權力之巔,一定是有什么東西一直在支撐著他,這個東西就是“自己內心的強大”。只有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他身上,還有著不同于他人的特質。那是英雄的特質。他有才能,他不但作戰勇敢,處事冷靜,思慮深遠,還很講義氣,有危險的時候第一個上,這一切都讓他擁有了崇高的威信。與他的一個強大的勁敵陳友諒相比,他算得上正義很多了。這個陳友諒心狠手辣、膽大妄為。厚黑學是他的專長,在弒君奪位后還能把自己的年號取為“大義”。在明朝,“厚黑學”是許多忠臣、奸臣的拿手好戲。為了生存爾虞我詐地斗個你死我活,在這里,沒有任何真誠、信義可言。畢竟,在朱元璋即位后,許多功臣名將不是被賜死就是族誅。想要保命便無所不用其極。在時光的長河中,沒有人能夠永恒。任何一個豐功偉績的人,在權力面前,在歷史面前,只是輕易就被翻過的幾頁,盡管這對他而言是幾十年。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他的殘酷之處在于: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他都無法改變。對人是如此,大明王朝亦是如此。
黑格爾說:“人類從歷史學到的唯一的教訓,就是人類沒有從歷史中吸取任何教訓。”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說來這種行為有著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
其恰如中國古老的哲學中所云:
知其不可而為之。
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魂魄。一個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出處。然心如止水者,雖繁華紛擾之世間紅塵,已然空無一物。很喜歡作者對本書的結束語:“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這是很簡單的一句話,卻也是很難做到的一句話。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5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作者當年明月以幽默的寫作手法讓我們在輕松中了解歷史,是一部好看的史書。
我所閱讀的是《明朝那些事兒》第壹部《洪武大帝》它講述皇帝朱元璋從農民到造反,最后推翻了極其腐敗的元王朝的統治,迎來了明朝,當上了洪武大帝。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所謂璋:是一種尖銳的玉器,其意為誅元璋。他把自己比為誅滅元朝的利器。
朱元璋在先后滅了勁敵陳友諒、張士誠等人后,又推翻了元朝,病死后由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后被朱元璋兒子朱棣謀殺,繼承父位。
我最喜歡朱元璋與強敵陳友諒的決戰。朱元璋與陳友諒打的是水戰,要知道朱元璋當時的戰船在陳友諒的巨船前就像玩具,但朱元璋并沒有慌亂,而是仔細的分析了對方的戰船,他發現對手戰船固然很大,但這也成了他致命的地方:機動性不好,只要利用自己船只的靈活性,一定可以擊破敵人的。結果,陳友諒的前鋒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二十余條戰船被徐達的火槍、弩箭隊焚毀。最后朱元璋利用火攻將戰船全部殲滅。陳友諒后被一只冷箭射穿了頭顱,決戰結束,朱元璋勝利了。
朱元璋家是貧農,從小受盡欺凌。這正煉就了他堅強的意志和可以戰勝一切的決心。現代人生活富裕了,但缺少了堅強、信心。我們應從現在做起,做一個不怕困難、具有堅強意志的人。這會幫助我們在往后的生活中走的越來越順。
希望大家能找來這本書,細細品味、認真閱讀,這是一本可以改變你一生的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6
在歷史的長河中,“皇位”總是散發著它那長明不滅的光芒。就如毒品,只要碰觸到它,便會成癮,且永無戒除之法。
我們都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當的,且不說皇位交接之變化無常,就僅是每日政務,便讓人吃不消。但仍有那么多人不惜用生命來下一把豪賭,冒著不擁皇位便入鬼門的風險,也要坐上那個至高無上,卻又遙不可及的寶座。為什么?試想坐在皇帝的寶座上,受萬人矚目的成就感和說一不二的權威吧,這便是原因了,即便是死亡的晦澀也不能掩蓋它的魅力的原因。
如朱棣,為它奪了建文帝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侄子;再如朱祁鈺,為它奪了朱祁鎮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哥哥。
“從此,任何敢于觸碰他權威的人都將成為他的敵人,朱祁鎮也不例外。”而原本,朱祁鈺并不想擁有皇帝的榮耀,可最后,到底還是臣服于那個至高無上的存在——皇位啊,確實改變了太多太多的人。
這是一個復雜的世界,恰如一面無暇的鏡子,真實地,照出了人性的丑惡。如若一人得勢,他身旁的人都會擁戴他,如獲至寶;可當他墜入深淵,原本那些人不僅不會成為救他一命的樹藤,甚至可能是令他毀滅的最后一個契機……
雖說人性本惡,卻總有一些例外,讓我們看到世界的美好,如錢皇后,即便朱祁鎮被俘,被全世界所拋棄,她仍堅守自己的誓言“我會等你回來的”,因為那人,再怎樣,也是自己的夫君;如袁彬和哈銘,在那艱辛的歲月中,始終守在朱祁鎮身邊,不離不棄……
外表與行為粗魯的人并不可怕,就像也先,至少待人真誠;外表溫文爾雅,內心城府頗深的人才最可怕,心口不一,行與言違的人,才最惡毒。
這是一個復雜的世界,利益、欲望、虛偽、丑惡,令人的內心不再澄澈,做一個簡單的人,往往是最困難的,沒有人天生善良,沒有人本質仁厚,只有在歲月的流逝中,我們才能撿拾一些美好,填補自己的內心。做一個簡單的人,最難,也最美好。
在這復雜世界里,也有真誠,不是嗎?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7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斗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于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透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于這種狀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狀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狀況下做出最正確的決定;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堅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將登上成功的彼岸。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以前說過“我堅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堅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后,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仿佛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必須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8
《明朝那些事兒》就是一顆爍大的金子,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起初看標題,以為是寫的是一些風流往事的雜書,也就沒太在意,可網絡上頻繁的爆光和群眾的評論依然那么火熱。于是也就看了起來,好東西一下就被吸引了,本人也略喜歡閱讀歷史,看過《世界通史》、《資治通鑒》、《中國皇帝傳》等能記得起名的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作者那種寫作風格很幽默詼諧,把史書通俗化、現代化,加入個人心里思考,把無趣的歷史寫得更生動。整書看完之后,心里很是感慨,想寫點什么,卻不知從何說起,以前我比較喜歡唐朝和清朝前期兩個朝代,但看完明朝之后,心情為之澎湃,對里面的一些歷史人物特別的崇拜。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心學派的倡導者,知行合一的實踐者,我的偶像,四句教心學的精髓“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讓我頂禮膜拜的至理名言。以57歲的年齡結束了自己的一生,感嘆命運短暫,生命不可以重來,當時生活條件比較差,醫療水平也相對落后,如果讓我們的偶像多活20年,我估計他的影響力定可以與老子、孔子相媲美。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我記得應該是出自唐朝太宗對魏征逝去時說的一句名言。歷史、萬物都存在自然規律,誰也逃脫不了自然規律的法則和輪替。這也是我讀完明朝這段歷史的一個感悟。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9
這周讀書會分享的書籍是《挪威的森林》,一開始定下來讀這本書的時候,心里很期待。因為這本書一直是別人口中的經典,想著能跟讀書會的各位書友共讀并分享這本經典,心里就莫名地期待。
但當我看這本的時候,我發現我看不下去,不是因為里面的故事情節不好,而是寫了很多關于性的內容,對于我這種思想有點保守的人來說,有點接受不了。不過里面有一些句子寫得很好,我特別喜歡那句,每天忙忙碌碌不是努力,而只是一種勞動。的確是這樣,忙碌的和努力的生活是不一樣的,在不同的軌道上,忙碌的生活基本是讓人在遠處不停踏步,而努力的生活是讓人不斷前行的。永澤在閑暇時刻,因著以前學過英語、法語、意大利語、覺得學習語言是一種模式,也開始自學西班牙語。并且自信可以學好幾門外語,為自己做外事官做準備,這是努力。而小林父親,作為一名書店商人。整天忙忙碌碌,但書店依舊沒有起色,因為為人老實,還總是受人欺負,這便是勞動。對我們學生而言,有的人學習只是為了期末考試不掛科,這可不可以理解為只是一種勞動。對于那些有目標的人來說,他們不僅學自己所學,還會想辦法學更多與之相關的,我覺得這算是一種努力。
在讀書會的分享中,澤思同學的分享讓我有了想重看這本書的念頭。她分享的內容想想那個畫面都很美“電車外的風景,帶有樟腦丸氣味的毛衣,春意盎然的庭園里的那只曬太陽的貓。″這些平淡的句子是我看書的時候沒有發現的,這本書原來還有這么美的內容。還有書中并沒有說到敢死隊最后的歸宿,但澤思同學竟在那只螢火蟲中看出了敢死隊最后的歸宿,這很令我震撼。
村上春樹這本《挪威的森林》真的有很多東西值得去品味,我決定有時間再把它看一遍,去挖掘那片森林的寶物。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10
這一周,我讀完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這套書主要講了:明朝兩百六十余年的時間里,所發生的大事。作者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向我們講述著一個又一個故事。里面講述的故事有很多,如知名的土木堡之戰,鄱陽湖之戰,靖難之亂等等。在不知不覺中,你就會迷上歷史這門學科。
這套書中,我最討厭的人物是王振。它學歷有限,道德敗壞,能力不足,卻因凈身入宮當宦官,成為了當時社會人的領導,上至皇帝明英宗,下至平民百姓都得聽他的話。他貪污受賄,殺害反對他的正直大臣,十分可惡!在土木堡之戰中,幾十萬大軍在他的領導下喪命,皇帝被捕了,自己被殺了,大明王朝幾十年的努力全白費了,導致明朝由盛到衰。
這套書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于謙。在土木堡之戰后,明朝實力大大衰減,許多人都主張南遷,是他大喊一聲:“建議南遷者,該殺!”頓時,所有人都怔住了。終于,在于謙和王直等人的努力下,主戰派壓倒了南遷派。于謙文武雙全,從小以文天祥為偶像,想成為他那樣的人。在北京保衛戰中,他使用了軍戰連坐法,在與石亨的努力下,保護了明朝。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他那樣的人,一個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而不是王振,和珅那樣貪污受賄的小人。為了國家,人人應當竭盡全力。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好的書。它以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著我。它做工嚴謹而又不乏幽默,是居家旅行,學習閱讀之首選。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11
假期里,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作者用風趣幽默的筆觸,將人物刻畫得入木三分,把戰爭描述得淋漓盡致,讓我欽佩。
從和尚到皇帝
朱元璋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他曾是個一無所有的和尚,隨郭子興對抗陳友諒,親自領兵在鄱陽湖上與陳友諒展開激戰,最終大獲全勝。之后,朱元璋又滅了張士誠等人,逐步建立了明王朝,成為赫赫有名的洪武大帝。在我看來,和尚和皇帝有著天壤之別,許多人做不到的事情朱元璋卻能夠做到,是因為他遇事冷靜沉著,不半途而廢,在困境中也善于發現并把握機會,從而成就了光輝燦爛的帝王霸業。的確,命運掌握在我們自我的手上,執著的信念、堅強的意志能夠戰勝一切。
亂臣明君
朱棣是一位備受爭議的皇帝,他以藩王的身份爭奪皇位,發動了靖難之役,殺戮無數,是名副其實的亂臣賊子。但他登基后遷都北京,建造了恢宏的紫禁城,派人編撰了“世界上最豐富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他還派鄭和七下西洋,把軍事、外交、經濟等多方面都推上了巔峰時期。從朱棣身上,我體會到了他的雄才大略,敢作敢為,為了建功立業,作了不計其數的準備。盡管朱棣不是一個好人,但絕對是一位明君!
每個王朝的建立、興盛、再到衰敗,都是一部血淚史,許多皇帝都有他們過人的才干,也有陰暗的一面。從朱元璋、朱棣身上,我要學的是他們的大智大謀,抱有堅定的信念,為著自我的目標而奮斗努力!生在和平時代的我們更要珍惜今日的幸福生活,牢記“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的富強美麗貢獻智慧和力量!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12
偶爾從書架上掃到了了《明朝那些事兒》,好奇的翻開買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第一次發現原來歷史不只是枯燥乏味的,歷史也可以讓人捧腹大笑,然而笑過之后往往又能讓我們思考。比如,在這本書里,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好人。每一個在普通人眼里散發著耀眼正義的光芒的良臣將相也許都有他這樣或那樣的瑕疵,作者沒有一味的歌功頌德,而是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人,有血有肉,有喜有怒,有得有失的人。
在這本書中始終蘊含之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支持著鄭和七下西洋,在咆哮的大海面前毫無畏懼。這股力量支持著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獨自面對兇險而未知的前途,力挽狂瀾,拯救大明于危難之間。這股力量支持著王守仁在荒蕪之地開墾,歷經艱辛后幡然頓悟,創立偉大的“心學”,將中國哲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并影響了無數后人。這股力量支持著戚繼光深夜渡海擊寇,再強大的敵人都擋不住他與戚家軍前進的腳步,如同數百年后的紅軍一般,保家衛國。
這股力量支持著徐階韜光養晦,也許曾被無數人指責膽小、懦弱,但他筆挺的脊背昭示著他從來沒有忘記夏言的枉死和楊繼盛所受非人的折磨。這股力量支持著張居正在幾十年的權利斗爭中,用盡了所謂的正人君子所不齒的手段,但確是為蒼生,為黎民,他付出了他所能奉獻的一切。我們可以稱它為正義,良心,理想或者它只是一種精神。是的,之所以能在歷史長河里閃耀光芒,并不是他們有多么的異于常人,而是在于他們的心里,能夠裝著百姓,一群與他們毫無相關,素昧平生的人。他們可以心安理得的做自己的官僚,當皇上的寵臣,享受富貴,衣錦還鄉或者只是安分得完成自己的一生,最后平淡的終老。
然而,因為那一份責任,那一份理想,那一份正義,讓他們選擇了另一條路,一條鋪滿荊棘的道路。從這一套書中,看到的不只是一個王朝三百年間的興衰與風雨;更多的是一種領悟。一切的人或物都已經化作歷史,今天不斷地成為昨天,只有精神,只有不滅的精神才能夠經受時間的淘洗沉淀下來,影響著無數后來人為目標,為夢想不停歇地奮斗。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13
讀一本好書是一種享受。看完《明朝那些事兒》整套書,作者的文筆與內涵深深的吸引了我,我感觸頗深。
全書從朱元璋的深謀遠慮、朱棣的雄才大略落筆,經歷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嘉靖萬歷的荒誕,到最后思宗朱由檢的壯志未酬。全書當中最吸引我的不是這些所謂的九五至尊,不是刀光劍影的殺戮血腥,也不是宮廷的明爭暗斗。而是那些“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于將傾”的能臣以及用生命著作的偉人們。
當時,北方戰事持續潰敗,幾乎所有人都懼怕女真的鐵蹄。可有一個人沒有退卻,便是寧前道—袁崇煥。他在寧遠陣前高呼:“即使獨臥孤城,亦當馬革裹尸”。當他面對來勢洶洶的二十萬女真大軍,他用一萬大軍堅守著,打到城墻破裂、尸橫遍野。但是,女真大軍始終未能跨過寧遠。就連女真的皇上努爾哈赤也最終倒在寧遠城前。正所謂戰場上“生者死,求死者生,誠如是也”。袁崇煥用他的信念—即便戰斗至最后一人,也要同歸于盡,決不后退。他笑到了最后。后來,他身陷囹圇,百姓唾棄,用“死后何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這句詩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還牽掛百姓、心系國家安危,哪怕百姓誤解,依然義無反顧。這便是人性的閃光,信念的力量!
又如偉人李時珍,曾三次參加鄉試想考取秀才,都名落孫山。只好繼承父業,開始他的行醫生涯。慢慢地他的醫術也越來越高。可是為了更多人的幸福,放棄自己唾手可得的幸福,走遍全國各地,嘗遍無數藥材植物,查遍了世上的所有醫書,終成《本草綱目》這一本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偉大的醫書。成了以一已之力挽救了無數生命的偉人——正是信念鞭策他前行!
人生有涯,死而不已。縱觀古今中外之集大成者,無一不是有著堅定的信念。他們或許視金錢如糞土,活視名譽如草芥,然而,在信念面前,他們卻都如信徒一般,虔誠的頂禮膜拜……
所以我要堅持自己的信念,永不言放棄。在日益殘酷的現實生活中,走出屬于自己的的一片天!
路雖遠,勇敢前行。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14
最近,我看了一套書《明朝那些事兒》,它的作者是當年明月(石悅),這本書講述了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說一些事情,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幽默風趣的語言和小說的筆法,對明朝的十七個皇帝、王公權貴和其他的小人物的命運進行一個全景描述,尤其是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的筆墨最多。還加入了21世紀最流行的字眼,連朱元璋也時不時說說“股份”這樣的金融詞匯。里面還有精彩的古代宮廷爾虞我詐,權謀之術、戰爭之術、詭詐之術、驚心動魄的故事……
其中,有許許多多的人物,比如:打倒閹黨的徐階、土木堡事變后力挽狂瀾的于謙、文武奇才王守仁……
看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在古代宮廷里的生活是要非常小心的,一個不小心就要人頭落地,而且有許許多多的人都盯著皇位,皇上很辛苦,也有些很膽小,被奸臣所利用,比如天啟(朱由校)、嘉靖(朱厚熜)……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棣那樣……皇帝、太監、大臣成了一個三角形,好多的故事都是的……這里面好多的人物讀來都栩栩如生,仿佛這些畫面都出現在腦海里,雖然明朝最后被清朝給滅了,但是《明朝那些事兒》就會讓讀者們感到明朝就出現在眼前,即便明朝滅了,但是這就是歷史。
當年明月將《明朝那些事兒》寫的幽默風趣、詼諧、有時令人心情舒暢,讓人不由自主的拿起書……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15
我今天終于讀完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第一部,心中感慨頗多,忍不住寫下來作為留念。
第一部的《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述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從普通放牛郎到萬民朝拜的皇帝奮斗史。當年明月用幽默、詼諧的語調講述著明太祖從初期的安于現狀到后來的被逼起義的過程,我也慢慢從另一角度重新看待了當年的歷史,歷史對于我而言再也不是枯燥的經年記事。
俗話說,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除了擁有驚人軍事天賦朱元璋,還有那些傳奇的名將——徐達、常遇春、耿炳文等等。他們不僅有相當出彩的軍事天賦,還有萬夫不當之勇。他們陪伴著朱元璋從最初的一無所有,歷盡艱辛,幾度出生入死,最后君臨天下。這種革命感情已經不是簡單的袍澤之情了,而是互相的支撐和絕對的信任。相比起朱元璋稱為明太祖之后所做的一些政績,我更喜歡的是他們當初在戰場上拋灑的熱血和信仰。
看完這本書,我對明朝有了新的.了解,也對歷史產生了興趣,以后有機會要把當年明月寫的這個系列全部看完,去看看這個輝煌燦爛又群星閃耀的明朝。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16
有一本書,講述了一位出生在貧農的偉大皇帝,用心把這美麗的江山托起。他就是朱元璋,建設了一個偉大的朝代——明。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寫道,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得很好看。
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呵,朱元璋的野心真大,什么都是他的才行!
再來瞧瞧朱元璋與他的侄子朱文正。朱文正因官位而背叛朱元璋,但朱元璋見到朱文正后一點兒也不玩虛的,直接用鞭子去抽朱文正,一邊抽還一邊說:小子,你想干什么?
當朱元璋進攻張士誠時,作者是這樣寫的:可是朱地主用行動告訴他,天下只能有一個最大的地主,而這個人絕對不會是你張士誠。
最精彩的是朱元璋對付王保保的篇章,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當天晚上,王保保沒有睡覺(算他運氣好),這個愛讀書的人,此刻正坐于軍營之中秉燭夜讀兵書。突然聽見外面喊聲大作,他心知不妙,當機立斷,毅然決定逃跑,逃跑時頗為狼狽,光著一只腳跑出大營,匆忙騎上一匹馬,就飛奔出營。
你問那十萬大軍怎么辦?連我的鞋都不要了,還要軍隊干什么?可見名將就是名將,懂得權衡利弊,畢竟自己的命最重要,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嘛。
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是這樣評價《明朝那些事兒》的: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都是有思想、愿意想事情的人,這是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他有他的角度。
確實,這是好書。它用動人的筆調描繪明朝的歷史,使我們討厭看的史書化為有趣的書。讀了《明朝那些事兒》你一定會很了解明朝的歷史了。不用擔心史書不好看,真的,歷史本身很精彩,歷史可以寫的很好看!
你不妨捧起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細細品讀,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17
在這個暑假里,《明朝那些事兒》讓我明白了,其實每一個朝代都有它的特點,都有它精彩的篇章,“特別”是“明朝”。書的作者——當年明月,他以一種風趣幽默、通熟易懂的方式,向我展現了500多年前的那些事兒。
《明朝那些事兒》主要講的是從1344年到1644年這三百年間關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充足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了小說的筆法,對明朝十七個皇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尤其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并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而整部書其實所給我最大的是那些人世間的事兒——權勢利益。
“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己欲)”。這可以說是朱元璋同志乃至絕大多數政治家們的至理名言,為了達到自己的理想,毀滅了無數其他人的理想。朱元璋成就霸業之后,假借賞功之名燒死了無數曾經為他征戰沙場的大臣們。但他是成功的,并且他的邏輯也被很多人信奉著。
“欲成大事者,至親亦可殺(背叛)”。當年倪文俊謀害徐壽輝未成,投奔陳友諒,陳友諒殺了倪文俊,將其頭顱獻給徐壽輝,深得徐壽輝信任后,后控制徐壽輝統領其隊伍,最終將徐壽輝殺害。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權謀)"。在萬歷那個時代,嚴嵩斗倒夏言,徐階搬倒嚴嵩,高拱把徐階斗倒,又被張居正斗倒。僅說張居正,其可謂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政治改革家,其考成法(考勤制度)和一條鞭法(稅收制度)影響中國乃至世界至今,但他為了當上內閣首輔也是不擇手段,把老同學高拱斗倒之后,還想將其致死。無論別人多么強大、多么精明,但你可以將別人的東西巧取豪奪過來,但也無法
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奪走。皇帝如此,官員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強者皆如此。
而封建專治的權利又使我對那一時期感到無比的凄涼。洪武四大案每次都牽涉數萬之眾,斬首、抄家、充軍者不計其數;拒絕為朱棣草擬即位詔書的方孝孺,因此得罪了朱棣被誅“十族”。北京保衛戰功臣于謙,遭陷害被抄家斬首;“萬歷新政”領導人物張居正,死后被誣陷抄家。
不管怎么說,怎么想,歷史已是歷史,不會再回來,不會再改變,留下給我們的那就是經驗和教訓,歷史教會給我們的我們也不能忘記,要牢記歷史,反省歷史。不要再讓歷史成為對于我們的下一個歷史,這才是對歷史的充分認識。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心得體會篇18
我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常常讀著讀著就合上了那疲憊不堪的雙眼。但《明朝那些事兒》卻不同于其他的書,它用有趣的言語便可將讀者帶入那個充滿傳奇的年代。
我向來喜歡聽別人講歷史故事,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并加入小說筆法的這樣一部有趣的書。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這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朱棣。也許,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好皇帝。自古以來,皇帝這個位置就被無數的人垂涎,更何況這個出身于皇室,卻又被侄子奪取皇位的人。雖然他造反謀得的這個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趕了下去,但他卻不負眾望,富了國強了兵。
《永樂大典》這部光耀后世的書,要想修好并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卻修得如此完美,沒有強盛的國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這個能力。也正是因為他的支持,我們如今才會看到這不朽的巨著。
當然,他做的事不止這一個,還有很多。其中對我們影響深遠的便是遷都。這無疑是一件很耗費人力、財力以及精力的事。當時,大臣們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如果當時他沒有這個決心,也許現在的北方,放眼望去,盡是荒涼,黃沙滿天飛的景象。也正是因為遷都,才有了故宮等著名建筑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無可否認,這是朱棣的功績。
我想,如果就這樣讓我說下去是說不完的。朱棣是一個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愛戰爭和打仗,這也注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結束他的一生。終于,在遠征途中,那個經歷了無數風波的傳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獲得了永久的安寧。我不會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在不同的人眼里,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壞,但我可以肯定,他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以歷史為鑒,我們的國家更繁榮;以人物為鑒,我們自己會收獲頗豐。所以,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吧,和明朝的每一位皇帝,每一個傳奇人物對話(當然,要和朱棣聊聊),豐富自己的知識。也不枉歷史從我身邊走過,我不曾辜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