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工匠精神感悟個人反思
在寬度為0.16毫米的焊點上給火箭發動機焊接,高鳳林把看似簡單的焊接技術做到了極致,讓人嘆為觀止。航空手藝人胡雙錢專注打磨飛機零件,做到了無人替代的“零差錯”,讓人欽佩不已。
什么是工匠精神?有堅定的目標,有頑強的毅力,有卓越的才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具備工匠的潛質,也都有練就成工匠的可能性,關鍵就在于我們能不能做到腳踏實地,精益求精。
我們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美好明天等待著我們去描繪,去實現。我們只有具備大國工匠的條件,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
我總以為工匠離我們很遠,只知道商場里有很多精美的商品,讓人看一眼就忘不了,自從看了央視新聞推出的《大國工匠》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工匠無處不在,我們的衣食住行樣樣離不開工匠。
驚嘆欽佩之余,我們也深深地懂得了“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的真正含義。對于焊接工作來說,一點小小的瑕疵可能就會導致一場災難,因此,高鳳林對每一個焊接點的位置、角度和輕重,都要進行縝密思考,35年間,他專注地把焊接技術做得爐火純青,用執著的堅守詮釋了一個航天匠人對理想信念的無悔追求。
對處于學生階段的我們,也是未來的工匠,只不過我們現在是學徒而已。每天,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聚精會神地聽課,不放過任何一個知識點,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內容全掌握。我對學習樂此不疲,雖然也體會到其中的苦悶,但想想誰會隨隨便便就能成功,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大學生工匠精神感悟個人反思【篇2】
遙控放線飛車、更換復合絕緣子專用梯、可調式通用撐梁……走進平頂山供電公司輸電運檢創新工作室,各式各樣的創新工器具讓人眼花繚亂,它們的發明者是一位電力工人——朱玉偉。
被譽為“電力愛迪生”的朱玉偉,是國網平頂山供電公司輸電帶電作業班班長。他扎根基層,用創新屢屢突破技術瓶頸,3項成果填補了國內帶電作業工具空白,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篇,獲得授權專利26項,還帶領班組成員開創了全國500千伏輸電線路帶電作業先河。
朱玉偉不僅自己熱愛創新發明,還帶動了更多的員工沉下心來鉆研技術。“跟朱師傅一起工作,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受感染的過程。以前,遇到困難就不想干了,現在無論面對什么問題,我們總是會深想一層,多想一步。”朱玉偉的徒弟周樂超說。
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是創新精神。工匠精神追求極致,必然要求以開放的視野吸收最前沿的創新技術,進而創造最頂尖的新成果。事實上,古往今來,熱衷于創新和發明的工匠,一直是世界科技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
擁抱創新,才能推動技藝發展,不斷開辟新的道路。以來,全國職工提出技術革新項目214.5萬項、發明創造項目80.8萬項,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融入世界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國制造”走上世界舞臺。從“嫦娥”探月到“蛟龍”探海,從神舟飛天到高鐵奔馳,從中國“天眼”到港珠澳大橋……一個個國之重器的背后,是一個個新時代能工巧匠的精工細作、突破創新。
中國航發的產業工人洪家光花費5年時間,和團隊終于研發出一套成熟的航空發動機葉片滾輪精密磨削技術,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從技校畢業、從學徒做起的他,成為當之無愧的頂尖高技術人才,彰顯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擁有一雙“金手”的高鳳林,是一位給火箭焊接“心臟”的專家,先后參與了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研制,多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高鳳林在他所參與攻關的多項重大項目中,不斷改進工藝措施,不斷創造新工藝,不斷攻克一個個難關,達到世界第一的水準。
“實際上,對于一名好工匠而言,高超的技藝只是其表象,更為決定性的因素是具有堅忍不拔的品質、追求卓越的恒心、鉆研創新的執著。”高鳳林如是說。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從追求數量到提高質量的轉折點,必須提高‘中國制造’的質量。也正因如此,對產品品質極致追求的工匠精神在當代中國引起廣泛共鳴。”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苗月霞說,“提高產品質量和品質最終要靠創新,而創新則離不開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而創新,要不得浮夸,堅守工匠精神,用實干與可靠的技術、發明來扎扎實實地解決產業技術突破的瓶頸,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基本保障。
大學生工匠精神感悟個人反思【篇3】
公司推廣學習“工匠精神”的活動,學習后,我進行了反思,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就日培育我們員工精益求精的精神。
先成為優秀杰出的“工”,每個崗位所在都日公司整體運行中重要的環節,要保證自已在崗位的工作無差錯,無托延,需要耐心,細心各決心,細心了解工作中的每一個環節,多發問,多求知,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底,決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難題,多取經,多探索,勇敢嘗試,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先成為一個自我升華的“匠”,如何在人力有限的條件下,提升工作效率;如何才能在完成本職工作后額外完成力所能及的細節,使工作流程更順利;如何才能針對自身崗位的優劣現狀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只有深層次的思考才能讓個人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并與工作相輔相成,真正實現從“工”到“匠”的價值升華。
我是從加入ATL的,很榮幸分到實驗拉,一直在Degassing崗位工作,在我們這邊是樣品的,所謂的樣品就是精品,是一個手工制作的工藝品,所以要做得比其他產品更加完美,從調機到生產都是由我們自己來完成,因為單小品種多,有時候一個換好幾個,當然就避免不了有些電芯比較難做,機器比較難調,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我們的耐心和細心了,對我來說,越是難做的電芯就越有挑戰性,當一個完美的品質的電芯從我手中流出,那種心情是無比的自豪,是非常有成就感的。
當我們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舍的情緒,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當成是一個有生命的,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去跟它交流不僅僅是把工作當做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的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這就是工匠精神!
大學生工匠精神感悟個人反思【篇4】
刺眼的藍光一閃,焊槍下兩根直徑僅3.2毫米的不銹鋼絲,瞬間被分毫不差地對焊在一起。作為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級技師、公司首席操作師,李萬君手中的焊槍已“出神入化”。
在焊接車間數十年如一日的鉆研,讓李萬君從一名普通焊工成長為一名高鐵焊接專家。在公司申請出口紐約地鐵生產許可證時,李萬君毅然主動承擔起地鐵轉向架焊接任務,帶領團隊焊接出了美國檢驗專家見過的最高精度部件。
“用智慧加技能,把手中的產品不斷升華,最后達到極致,成為工業上的藝術品,讓產品走向世界,為國爭光。”這就是李萬君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在他心中,工匠精神是一種以振興中華為己任、自覺報效祖國的愛國情感,是一種將目光投射于國家和人民利益而升起的精神境界。
國家“十三五”規劃的重點項目川藏鐵路,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鐵路,鋪設難度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中鐵二局二公司隧道爆破高級技師彭祥華和工友們承擔了開鑿拉林段地質最復雜的東噶山隧道。決定精準爆破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是裝藥量,憑借多年分裝炸藥的經驗,彭祥華能夠把裝填藥量的誤差控制得遠遠小于規定的最小誤差。
巨大的爆破聲沖破隧道,濃煙冒出洞口,隨后最危險的工作就是走入爆破現場,檢查效果和排除可能存在的啞炮。一次又一次,彭祥華阻止了其他工友近前,獨自一人走進了隧道……
從青春歲月到年逾半百,一個人偶然間能夠鎮定地面臨一次致命危險并不難,20逾年里屢屢面對致命危險,而能夠守恒如常,這就是大國工匠的擔當,更是大國崛起的動力與脊梁。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工匠精神源于工匠,高于工匠。”中國(南京)人才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趙永樂認為,“作為一個大國所推崇的時代精神,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早已超越了工匠這個群體,可以推及到任何一個行業或職業群體,體現為全體勞動者敬業報國的崇高境界。”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新冠疫情大流行影響深遠,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國際環境更趨復雜。中美貿易摩擦、中興事件、華為事件,無一不在警醒著全體國民,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只有崇尚工匠精神、掌控核心技術、做強中國制造,才能在市場博弈中占據優勢。
社會主義是干出來的,新時代是奮斗出來的。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必須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堅持以實干成就夢想,譜寫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凱歌。
大學生工匠精神感悟個人反思【篇5】
很多人都想得很簡單:工作就是為了養家活口,圖生存。當然這是基礎的,但如果一味變成為“為了賺錢而工作”就無法體會工作的樂趣和成功喜悅,無法獲得更多的提升,成為一個“上班奴”。俗話說的好: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讓賺錢的目標與自己的長遠目標結合起來,有夢想才會有動力,也不至于虛度光陰。在工作過程中還要解決好“心”的問題。高爾基曾說,“工作是快樂時,人生便是幸福;工作是義務時,人生便是苦役”。在工作中我們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情,有時候我們會受到挫折,讓我們體會“進退”的深意,有時候有貴人相助,助我們錦上添花,這些都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要從容去面對。
工匠之道就是把理想變成價值的思維法則,成敗在一念之間,從改變念頭開始。五大正念中首要為先做人,后做事,用小約翰拼圖的故事,一語雙關:“人對了,世界就對了”。歲月悠悠,人要實實在在地做成幾件事情并不容易,堂堂正正做好一個人更不容易,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要善于把“會做人”和“能做事”有機的統一起來。
時下,社會上一些人對工匠嗤之以鼻,認為工匠是傻子。他們覺得把工作做完就行了,精益求精做什么?干嘛非要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絲漏點?干嘛非要把密封精度控制在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也有一些人雖然敬佩工匠,但理念信念淡化,不愿付出勞動;但更有一部分人,憑著內心的信仰與追求,身體力行學習大國工匠,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創造更大價值。就像央視新聞推出的《大國工匠》系列,講述不同崗位勞動者用靈巧雙手匠心筑夢的故事,這群不平凡勞動者的成功之路,不是進大學、拿耀眼文憑,而是默默堅守,孜孜以求,在平凡崗位上追求職業技能的完美和極致,這是一種值得社會尊重的職業精神,也是當今社會最稀缺的品質。
大學生工匠精神感悟個人反思【篇6】
所謂“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的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在眾多的日本企業中,“工匠精神”在企業領導人與員工之間形成了一種文化與思想上的共同價值觀,并由此培育出企業的內生動力。
在獲得奧斯卡日本影片《入殮師》里。一個大提琴師下崗失業到葬儀館當一名葬儀師,通過他出神入化的化妝技藝,一具具遺體被打扮裝飾得就像活著睡著了一樣。他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好評。這名葬儀師的成功感言是: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舍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
“工匠”是技藝精湛的人,在歐洲,德國的學徒傳統培養了秀的工匠、瑞士的名表都是工匠一個零件一個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極致的精神,并且專業、專注。
在這個“商人精神”橫行的年代。員工和企業都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比如一些以山寨產品為主的企業,在外部環境好的時候,企業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環境變的惡劣,企業很容易馬上倒閉。
企業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脫離了這種困境的途徑是培養企業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他們在享受產品在手里升華的過程。其他企業熱衷于“圈錢—做死某款產品—出新品—圈錢”。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業卻在從另一方面滿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著自己的產品在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最終以一種符合自己嚴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獲得金錢,但工匠不為錢工作。一個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態度的表現,一生的職業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大學生工匠精神感悟個人反思【篇7】
學習工匠精神后感觸很深,它會讓我有時浮躁的心情平靜下來。相信大家都和我一樣,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進行過深層次的思考。這個工作到底值不值得全心全意的付出?在又苦又累的時候會想:反正都是發那么多的工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不是更舒適嗎?工作于生活到底怎樣平衡。
作為一個在新能源工作1年得我。首先學會了怎樣做人,做一個善良真誠的人。通過學習《工匠精神》明白了很多,找到了自己工作的定位,明白只有把結果做好了,才是對自己和別人負責。只有用感恩的心去對待人和事,擁有良好的心態,才能把事情做得。
喬布斯曾說:“工作將占據你生命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從事你認為具有非凡意義的工作,方能給你帶來真正的滿足感。而從事一份偉大的工作的方法就是去熱愛這份工作”。不可否認“工匠精神”是一種奉獻精神,它可能默默無聞,無私的奉獻著自己的光和熱,從而確保了企業的正常運轉。試想若沒有這種精神,企業將會怎樣?作ATL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今天我以公司為榮,明天公司以我為榮,我是公司的一員,我該對公司負責”。
工匠精神不是枯燥機械更不是僵硬死板的,而是一種熱愛工作的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它不只是一種付出,更是一種獲得。擁有工匠精神無論自己還是企業,都是一種雙贏的局面。
工匠精神值得我們去體會,關于工匠精神的含義和內容值得我們慢慢去總結。總之,態度決定一切,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折射著他的人生態度。只有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得出色,才能為企業做出更多的貢獻。讓我們一起把這種工匠精神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