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節氣是幾月幾號
1、意思不同
秋分:進入深秋
秋分是秋天的第四個節氣,到了秋分節氣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進入深秋了,秋分陽公轉到黃經180°的位置,此時晝夜等長,再往后就是末秋,再幾個節氣就要立冬了。
立秋:秋天正式開始
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到了立秋就標志著初秋正式開始,立秋時氣溫和夏天差不多后溫度會慢慢下降,由熱轉涼、由涼轉寒,所以,立秋屬于一個過渡性季節。
2、太陽位置不同 秋分:太陽位置在黃經180°
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24日之間。秋分日和春分日遙遙相對,春分日是0°,秋分日是 180°,這兩天太陽會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區晝夜等長.
立秋:太陽位置在黃經135°
每年公歷8月7日或者8月8日,太陽會公轉到黃經135°的位置,從這個節氣開始,我國就式進入秋天了。
3、氣候特點不同
秋分:秋風送爽
秋分的時候已經是深秋了,此時正是秋高氣爽的好時候,金風送爽、丹桂飄香。有句俗 “一場秋雨一場寒”說的就是秋分節氣,秋分的時候氣溫適中,只要下雨就會降低地表和體度。
立秋:酷熱難耐
立秋的時候正是三伏天,此時溫度較高,酷暑難耐,溫度和夏天差不多,立秋之后還有秋老虎,遇上秋老虎,有些城市的溫度可以達到40°及以上,十分的炎熱。
<<<
秋分節氣是幾月幾號(篇2)
秋分時間是9月23日9:03:31,星期五。農歷八月廿八。
<<<
秋分節氣是幾月幾號(篇3)
晝夜等長
晝夜時間均等,太陽在這一天到達黃經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區這一天的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秋分過后,太陽直射點開始由赤道進入南半球,北半球開始晝短夜長,一天中白晝短黑夜;北極附近也即將迎來一年中連續6個月的漫漫長夜與連續6個月不滅的星空。
從春分日到夏至日的過程中,北半球晝越來越長,夜越來越短百。南半球夜越來越長,晝越來越短。夏至到秋分,晝逐漸變短,夜逐漸變長,但依然是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北地區有極晝現度象,但是極晝的范圍知逐漸從極圈開始向極點縮小。
冬至時,北半球白晝達到一年當中的最小值,黑夜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極夜的范圍道也達到最大,北極圈及其以北地區全部是極夜。冬至到春分,晝又開始變長,夜開始變短,但依然是晝短夜長回;北極圈以北地區依然有極夜現象,但是極夜的范圍逐漸從極圈開始向極點縮小。
到春分時,再次變為晝夜等長。南半球和北半球相反。赤道上全年晝夜平分。
<<<
秋分節氣是幾月幾號(篇4)
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后,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秋分的氣候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在的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于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后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
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