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三八紅旗手周春梅同志事跡學習心得
在一片義憤填膺中,也有一些雜音。有的人篤定,周春梅拒絕疑犯是另有“隱情”。他們認為,如果不是司法冷漠、法官不近人情,疑犯怎會選擇行兇報復?
但他們忘了,“近人情”從來不會和“循私情”畫上等號。
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彭熙海對學生時代的周春梅印象深刻。在他的記憶里,這個學生柔中帶剛,有著強烈的是非觀和榮辱觀,對弱者懷有天然的同情和悲憫。
在一起勞動爭議糾紛中,一方當事人因工傷導致雙腿殘疾,后因單位改制下崗,生活困難。周春梅仔細研究情況之后,發現這位當事人的訴求無法得到支持。本可以一駁了之的她,選擇繼續和雙方溝通,千方百計為當事人紓困。單位一方也被周春梅的真誠感動,表示愿意根據當事人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合適崗位。
“一駁了之當然省事,但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為他們解決更多的實際困難,這才是真正的既解法結又解心結。”周春梅的話深深地刻在了法官助理劉寄清的回憶里。
一起糾纏12年的糾紛,在周春梅的調解下達到了雙方服判息訴的效果。“我和當事人都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來參加調解的,根本沒抱什么希望,沒想到竟然調解好了。我想應該是雙方都被周法官春風化雨般的熱情感動了,也被她鞭辟入里的說理折服了。”一方當事人的代理律師袁偉平如是評價。
“這樣判不妥”“案件辦得太粗糙了”“再搞細一點”是周春梅的口頭禪。對每一件案子,她慎之又慎、細之又細,因為“案卷雖然沒有溫度,但最后形成的裁判結果足以影響到每一個當事人的冷暖人生。”
在一起長達十余年的電廠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中,僅卷宗就多達199卷,證據200余份。數千頁的文山字海中,周春梅仔細審查每份證據、核對每筆款項,為了弄清事實,甚至還要查閱二十幾年前的檔案材料。為了核實賬目,周春梅帶隊頂著夏季高溫,趕赴工地實地勘察,13700余筆賬目查得清清楚楚。
當沉甸甸的122頁判決書送到當事人手里時,他們發自內心地感慨_。
全國三八紅旗手周春梅同志事跡學習心得【篇2】
這個冬天,特別的冷,無論南北。
然而,真正讓人痛徹心扉的是一則驚悚消息:12月12日,寒冷的冬晨,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監督一庭副庭長周春梅倒在自家小區,手持利刃殘忍殺害她的竟然是她的同鄉、初中同學、大學校友。
行兇理由極其簡單。因為自己一起敗訴的、被公司除名的勞動爭議申訴案件,疑兇找到周春梅要求其幫忙打招呼,被周春梅拒絕,疑兇由此懷恨在心,動了殺機。過程十分殘忍,兇手將周春梅堵在小區地下車庫里,持刀捅向其頭部、喉部,周春梅當場倒在血泊中。
我悲慟又無語,繼而深思:殺害法官的并不是法官個人的當事人,沒有任何愛恨情仇,也無絲毫的矛盾瓜葛,只是被拒絕“打招呼”。我徹夜難眠一遍遍想:為什么仇恨能如此無底線,兇手為何殘忍到如此地喪心病狂?!
初識周春梅是在《中國審判》雜志一篇她的專訪上。之后,在長沙開研討會,我見到她:靦腆、矜持而少語,但那雙明亮烏黑的雙眸始終讓人難忘。經驗介紹中,我驚訝地發現,她的案情脈絡梳理那么清晰,法理邏輯那樣嚴謹。當時我就想,什么時候自己也會像她一樣把每個案件都辦得如此藝術和精致呢?沒想到,幾年后竟然突聞噩耗。這樣一位溫良恭謙的女法官怎會遭到如此不幸?
幾天前,羅振宇曾談論過一個話題“別恨一個不認識的人”,引經據典的是《論語·泰伯篇》中一句話:“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意思是對于不仁義的人痛恨得太厲害也是一種禍害。我想到了人肉搜索的無邊界、想到了曝光他人的無底線。也許,別恨一個不認識的人,有一定道理。
可是,因為曾經同學、同鄉,就偏執篤信應理所當然幫忙,因為遭拒絕便心生怨恨、行兇報復,甚至奪人性命,這樣的動機和理由,未免太離譜、太顛覆做人道理!這怎能不激發我們的痛恨呢?
有人說過,鮮血喚不醒_的良知,呼吁制止不了_的暴行。當馬彩云、傅明生等法官接連慘遭不幸,周春梅又倒在家門口的血泊中,面對法官頻遭戕害慘案不斷上演,作為曾經的法官,我能夠體味到當下法官的艱辛和負重難行。法官也是普普通通的人,盡管世人希望法官斷案如神,但法官卻難得到神一樣的敬畏,更不可能有神一樣的護身法術。
所以,我們并不需要每一次生命逝去后的呼吁,我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保護!周春梅法官不幸遭遇再次敲響了司法人員生命安全職業保障的警鐘。
周春梅走了,她的離去如人們追記的那樣——
如梅來過,熱情似火;
如梅凋落,山花寂寞。
全國三八紅旗手周春梅同志事跡學習心得【篇3】
周春梅的辦公桌上,擺滿了案卷和書籍,以及一個用來緩解因長期伏案而頸椎不適的閱讀架。打開電腦,映入眼簾的是桌面壁紙上“說實話,辦實事,脊梁不彎”幾個鏗鏘大字。
而無論是用電腦,還是翻卷宗,只要一抬頭,就能看到桌子最高處、嵌在透明臺牌里的《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十二條禁令”》。
手握一槌定音的權力,便要遵守與之相應的紀律,否則,公平便岌岌可危。這方面,周春梅毫不含糊。
此前相關報道顯示,向某為了實現自己的訴求,案子從勞動仲裁到一審、二審,多次找到同學兼老鄉的周春梅,要求她利用高級法院法官的身份向下級法院打招呼。對向某的各種請托,周春梅予以明確拒絕。
向某在一審、二審均敗訴后,向湖南高院申請了再審。案子正好分到周春梅所在的審判監督第一庭。
拎著財物,向某再次找到了周春梅。而周春梅,也再次堅決拒絕了“打招呼”。
直到法庭依法駁回向某的再審申請,案子辦結一段時間后,周春梅才告訴負責審理案件的法官蔣琳,案件的當事人是自己的同學兼老鄉。“她沒什么道理,找我好多次,要求我向一、二審法院打招呼,搞完了我才跟你講這個事。”
作為從湘西大山里走出的省高院法官,周春梅是鄉里鄉親的驕傲。但與此同時,想找周春梅“打招呼”的人也不在少數。為此,周春梅和家鄉人約法三章,“為案子說情請托請不要敲我家的門”,令很多人誤會她“不通人情”“死腦筋”。
而這一次的“不講人情”,卻讓周春梅燦爛的生命噶然而止。
王莉猶記得第一天上班,師傅告訴她,“法治道路很漫長,我們都要做好一顆顆鋪路石。”
“但這個偉大工程,需要的不僅僅是汗水,也可能需要付出鮮血和生命。昨天是春梅,明天可能是我,也有可能是你。怕了嗎?不怕!只要這場惡性事件能引發思考,帶來改變,春梅的血就沒有白流,法治道路的建設也不會因此停滯。”王莉的朋友圈下,滿滿的都是點贊。
全國三八紅旗手周春梅同志事跡學習心得【篇4】
“她熱愛自己的職業,并恪守著法官的良知”
春寒料峭,湖南高院904辦公室里,周春梅生前的辦公桌還保持著原樣,法律專業書籍整齊碼好,兩大摞還未辦完的案卷放在一旁。桌子右上角赫然立著一塊《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十二條禁令”》紀律警示牌,第一條就是“嚴禁接受案件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請托人或管理服務對象所送禮金禮品、消費卡等錢物……”
在湖南高院工作的17年里,周春梅始終恪守這些原則,直到生命的最后時刻。
,周春梅從湘潭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畢業,考入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工作,先后在紀檢監察室、民一庭、審監一庭工作。5月,她擔任省監一庭的副庭長。2月,她擔任三級高級法官。
周春梅不幸遇害后,《中國審判》5年前的一篇人物報道重新在網絡熱傳,很多人首次知道周春梅的故事:農村出身,靠努力與拼搏苦研法學,多次被評為湖南高院機關優秀共產黨員、辦案能手,還被評為湖南省審判業務專家。她所辦案件經評查全部為優秀,且無一超審限、無一上訪鬧訪、無一因過錯被發回或改判……
正如周春梅生前的領導、老師、湖南高院副院長楊翔所言,“人們不知道春梅有多好,就無法想象我們有多痛。”
“她熱愛自己的職業,并恪守著法官的良知。”楊翔回憶,每次他召集專業法官會議討論疑難復雜案件時,總是點名周春梅參加。“我想要聽她的獨特見解,更需要她那種堅守法律原則決不人云亦云的態度,她從來不會因為領導或者老師緣故而隨意附合我的看法。”
,湖南法院“立審合一”改革后,周春梅所在的審監一庭承擔了大量民事案件的審理工作。她既需要統籌安排團隊工作,監督把關團隊所辦理的案件,同時自己還有大量辦案任務,身上擔子很重。
性格堅韌、做事認真的周春梅,時常處于高強度的工作中。同事向英回憶道,自己經常幫周春梅從食堂帶飯,“她把工作時間安排得滿滿的,連去食堂吃個午飯她都覺得路上浪費時間。節約下來的二十分鐘,她又可以在判決書上多寫一段文字了。”“直到中午快兩點了,春梅還在電腦前工作,她幾乎每天都會犧牲大部分午休時間。”
三年前,周春梅懷上了二胎。省高院刑二庭副庭長徐娟回憶,當時周春梅總是行事匆匆,臉色也不太好,“我總是勸她要注意自己的身體,畢竟那時她已是40多歲的高齡孕婦了”。周春梅卻表示,自己身體扛得住,一堆案子還等待著自己去審理,“我們有幸在湖南高院工作,要對得起這份工作!”
周春梅團隊的法官助理劉寄清回憶,在一次民主生活會上,周春梅流淚了,她“感覺拖了庭里的后腿”。原來,因為需要照顧兩個小孩的生活,周春梅上班時總是踩點到崗,她為此而深感不安。而實際上,周春梅經常加班加點,超額完成50%以上工作量。
“那天,春梅姐的手腕上還戴著醫院的手環,是住院期間抽空回來工作的,她卻還擔心拖我們的后腿。”回憶至此,劉寄清已經哽咽難言。
全國三八紅旗手周春梅同志事跡學習心得【篇5】
“法律是一門藝術,它需要長期的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在未達到這一水平之前,任何人都不能從事案件的審判。”關于司法的專業性,17世紀英國普通上訴法院首席大法官愛德華.柯克曾這么評價。
從湘潭大學法學院畢業后,周春梅在湖南高院工作了17年,從紀檢監察到案件審判,從民商領域到審判監督,經歷多次職務和角色的轉換,從未放松對自己的要求。
為了節省排隊時間多看一會案卷,周春梅總是選擇錯峰就餐,或者拜托同事打飯回來。一個粉色的簡樸飯盒,陪伴了她無數個爭分奪秒的中午。
在審理一起蘆葦場經營權合同糾紛案時,為了確定蘆葦蟲害損失責任分配,周春梅研讀了十余部蘆葦科專著,準確歸納出需要向專家證人發問的問題,其專業程度令當地蘆葦總場場長為之驚嘆。
“無論繁案簡案我們都要對案件負責、對當事人負責、對自己負責。”
出言而必行。負責審判工作的十余年里,周春梅辦理的案子沒有因過錯被改判或發回重審及上訪、鬧訪,撰寫的民事判決書獲評首屆全國法院百篇優秀文書,被評為全省法院審判業務專家。大量矛盾在她的手中煙消云散,許多當事人在她的調解下化干戈為玉帛。
在裁判文書心得《融通法、理、情,傾心譜寫裁判樂章》一文中,周春梅寫道,“法官具有了法治信仰之初心,司法為民之情懷,則必然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擔當。”
借著《我是花下肥泥巴》觀后感《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周春梅曾這樣剖白自己的心聲:
“作為一名人民法官,特別是黨員法官,更應該有著像鄧平壽那樣高尚的品質,真正理解‘頭頂三尺是法律,腳下支撐是品節’這句話。”
法治進步的征途,像一場拷問人性、挑戰弱點、伴隨犧牲的大考,沒有鋪滿鮮花的平坦大道,沒有永遠熱烈的友好掌聲。但即使遍地荊棘、險象環生,因為有千千萬萬心懷理想、不忘初心、義無反顧的“周春梅”們,我們仍然相信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