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先進事跡學習心得
1月4日,開年第4天,氣溫驟降。
和嚴寒一起襲來的,是拉齊尼·巴依卡犧牲的噩耗。拉齊尼·巴依卡是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吉克族護邊員。這一天,正在喀什大學參加培訓的他,為救一名落水兒童英勇犧牲。
一周前,他還興高采烈地上街買了一套嶄新的民族服裝。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這是為兩個月后去北京參加兩會準備的。而這次在喀什大學參加漢語培訓,也是為了在兩會中克服語言障礙,更好地履行人大代表的職責。
令人心痛的是,這套嶄新的服裝,卻永遠地失去了它的主人……
12月,我和同事趙瑞熙專赴海拔4300米的新疆軍區紅其拉甫邊防連,采訪報道連隊官兵衛國戍邊的事跡,也被連隊護邊員拉齊尼·巴依卡一家三代人接力護邊的壯舉深深感動。
我一頁一頁地翻閱4年前采訪拉齊尼·巴依卡的筆記,頓時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被譽為“帕米爾雄鷹”的拉齊尼·巴依卡,那個騎在牦牛背上、頭戴塔吉克族氈帽、黝黑臉龐上總是掛著憨厚笑容的護邊員,一次次浮現在我的腦海里,淚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雙眼……
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先進事跡學習心得(篇2)
驚聞噩耗,當地干部群眾悲痛萬分。拉齊尼年近七旬的父親巴依卡·凱力迪別克雙眼含淚,緊盯著照片中兒子的臉龐,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喃喃自語:“拉齊尼一定會去救人的,這就是他會做的事……”
拉齊尼的家在提孜那甫鄉提孜那甫村,地處帕米爾高原東南部。這里河谷溝壑遍布,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氧氣含量不足平原地區的一半,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駐守在這里的,是喀什軍分區紅其拉甫邊防連的官兵。
拉齊尼·巴依卡家里有一間陳列室。房間不大,里面存放著一家三代為國戍邊的照片和榮譽證書,還有早年巡邊用過的望遠鏡、水壺、馬鞍等。在一個木制相框里,鑲嵌著一張泛黃的黑白照片。照片上,一名戰士正和一位頭戴塔吉克民族特色帽子的老人交談;老人便是拉齊尼的爺爺——凱力迪別克·迪力達爾。
爺爺凱力迪別克是紅其拉甫邊防連最早的向導,也是塔吉克族中最早一批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老黨員。爺爺年齡大了,給邊防戰士做向導的擔子就落到拉齊尼父親的肩上;父親一干就是32年,行程約4萬公里,足跡踏遍防區每一個角落。
拉齊尼聽著邊防官兵為國守邊的故事長大,從小就立志成為一名護邊員。初,他從部隊復員后,放棄了到縣城工作的機會,毅然接過祖輩父輩手上的接力棒,成為一名“不穿軍裝的邊防戰士”。拉齊尼一家三代人,接力守邊護邊70多年。在這種愛國奉獻精神的引領下,當地牧民紛紛加入到巡邊護邊的隊伍中。如今,在當地,“家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各族群眾筑起銅墻鐵壁,守護一方安寧。
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先進事跡學習心得(篇3)
,拉齊尼當選為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每次巡邊歸來,他都會帶著問題深入各族群眾,廣泛聽取意見建議。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大山,求學務工。一些年輕人不愿意再像父輩那樣,走上條件艱苦、環境惡劣的邊境線,導致護邊員隊伍青黃不接。拉齊尼敏銳地意識到這個問題。,他第一次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加全國兩會,就提出防止邊境“空心化”的議案,呼吁適當提高護邊員待遇、擴大護邊員隊伍、實現護邊員隊伍“留得住、守得住”。
拉齊尼的議案受到有關方面高度重視。很快,當地護邊員人數增加了、待遇提高了,邊境線上的基礎設施得到很大改善,各族群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越來越堅定……
“拉齊尼一家三代護邊,他打心眼里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如今,護邊員的待遇提高了,他覺得護邊員還需要便利的就醫條件,曾計劃從這方面提一些建議。”麥麥提和木沙江商量,要根據拉齊尼生前的想法提出一個建議,帶到今年的全國兩會上……
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先進事跡學習心得(篇4)
1月4日中午,寒風刺骨。喀什大學中國語言學院的教師陳曉琴,帶著8歲的兒子在校園里的人工湖邊玩耍。冰面突然坍塌,兒子不慎落入4米多深的冰水中。救子心切!陳曉琴沖過去拉扯兒子,不料也同樣落入水中。
“救命啊!救命啊!”這時,路過此地的拉齊尼·巴依卡和舍友木沙江·努爾墩聽到撕心裂肺的呼救聲,迅速向湖邊跑去。只見孩子在冰冷的湖水中時沉時浮,情況萬分危急。拉齊尼·巴依卡沒有絲毫猶豫,第一個沖上冰面,直奔落水的孩子。伸手拉孩子的時候,冰面再次坍塌,拉齊尼·巴依卡也跌入水中。
刺骨的冰水很快浸透了拉齊尼·巴依卡厚厚的棉衣,迅速消耗著他的體能。他一邊拍打水面,一邊抓住孩子的衣服,奮力向上托舉。
木沙江·努爾墩拿來長長的圍脖,和拉齊尼·巴依卡一起施救。見木沙江·努爾墩拖不動兩個人,拉齊尼·巴依卡松開了自己的手,使勁將孩子推出冰面。隨后,他又潛入湖中救孩子的母親。此時,喀什地區消防救援支隊世紀大道特勤站班長楊鵬飛和戰友聞訊趕來,陳曉琴和孩子得救了,拉齊尼·巴依卡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噩耗傳到帕米爾高原,拉齊尼·巴依卡的妻子正在家里喂牦牛。視頻中,她含淚回憶道︰“去喀什培訓之前,他還在訓練家里的4頭小牦牛,他說等這些牦牛訓練好了,家里就能有5頭牦牛參加巡邊任務了。”說完,她便提出結束視頻通話:“不想說了,心里疼得很……”
視頻中,被救孩子的母親陳曉琴未語淚先流。1月5日,剛剛離開醫院重癥監護室的她,放下仍在住院的孩子,奔向拉齊尼·巴依卡的家鄉——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她要送孩子的救命恩人最后一程。
汽車一刻不停地開了6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陳曉琴抱著拉齊尼·巴依卡的兩個孩子,哭作一團。晚上,兩個孩子來到她住的賓館。自從得知父親犧牲的噩耗,他倆就沒有合過眼。陳曉琴讓兄妹倆躺在床上,安靜地聽他們說話。
11歲的男孩拉迭爾說:“爸爸帶我去過北京,姐姐卻沒去過……”
13歲的女孩多爾罕說:“爸爸是為了救人才犧牲的,他是我心中的英雄。雖然我想爸爸,我沒去過北京,但我不怪他……”
看著兩個失去父親的孩子,陳曉琴一邊抹眼淚,一邊心里默默盤算:她要把兩個孩子接到家里,像親生孩子一樣呵護他倆。等疫情過去,她要帶多爾罕去趟北京,幫助她實現愿望……
“英雄把生命給了我的孩子,我也要把愛傳遞給他的孩子。”視頻中,陳曉琴說著說著,淚水又流了下來……
1月5日下午,拉齊尼·巴依卡的遺體告別儀式在他的家鄉提孜那甫村舉行。人們默然肅立,靜靜送他最后一程。悲傷和不舍,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
送走兒子后,拉齊尼·巴依卡的父親,年近七旬的巴依卡·凱力迪別克老人默默地抹著眼淚,一步一頓走進陳放一家三代人巡邊護邊照片和榮譽證書的展覽館。他拿起兒子的照片看了又看、擦了又擦,仔細地端詳,輕輕地撫摸,身體不時顫抖……
時代楷模拉齊尼?巴依卡先進事跡學習心得(篇5)
今年1月4日,冷冽的午后,他在冰湖之下托舉起落水的幼兒。自己的生命,卻定格在41歲。
這是“帕米爾雄鷹”拉齊尼·巴依卡在世間最后的造像。
“拉齊尼·巴依卡舍身去救一名落水兒童不是偶然,是他一貫的精神。”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監察和司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海星說。
帕米爾高原,中國最西端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綿延著880多公里的邊境線。在這里,拉齊尼祖孫三代義務戍邊約70年。
“巡邏是國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沒有國家的界碑,哪有我們的牛和羊。”,拉齊尼接過父親的守邊護邊接力棒,成了“不穿軍裝的邊防衛士”。那一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雪崩、滑坡、泥石流……在“血染的通道”紅其拉甫,拉齊尼總是走在最前面探路,經常為邊防戰士化險。
暴風雪襲擊的夜晚,他將15頭牦牛聚成厚墻,讓戰士們安度寒夜;
冰天雪地里,他脫下衣服系成繩子,將落入雪洞的戰士從死亡線拉回,自己凍得不省人事;
山體滑坡導致巡邏標記和路被掩埋,他獨自前去探路,被落石砸暈,用生命開出一條血路;
這次,他回不來了。
拉齊尼離開的第二天,太陽照在邊境線上。護邊員們捧著他生前巡邊時用過的望遠鏡,輕輕放在壘好的石堆上,“眺望”著邊境方向。
“帕米爾雄鷹,以后它就是你的雙眼,永遠看著家鄉,看著祖國的大山。”
“拉齊尼哥哥,你看到雪山了嗎?看到‘中國’兩個字了嗎?……”
戰友們悲戚呼喊。
斯人已逝,英雄的傳奇吟誦在帕米爾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