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飛蛾撲火的典故及其歇后語
飛蛾撲火是贊揚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付出時的義無反顧,不畏犧牲的精神. 在現在愛情風盛行的文學學壇里,飛蛾更多地用來表現出對戀人苦苦追尋,吃到苦果仍不言放棄的情愫,是一曲悲壯的贊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飛蛾撲火的歇后語,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有所收獲!
飛蛾撲火的歇后語: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自尋死路/自取殺身之禍
飛蛾撲火的相關典故:
南北朝時期,梁朝有個名叫到溉的人,他年少時父母雙亡,成為一個孤兒,生活十分艱難。但他并未因此而退縮,有時間便潛心苦學,日子一長便積累了很多學問,成為一個聰敏有才的人。到溉為人豪放,性情直爽,后來為朝廷所用,官位直做到散騎常侍、侍中、國子祭酒。
到溉有個孫子,名叫藎,自小聰明過人,到溉十分喜歡他,一有時間就陪著他讀書、寫詩,從而養成了到藎喜愛詩文的好習慣。 到藎成年時,在詩文方面的成就已超過了到溉,,頗得梁武帝的贊賞。
有一次,到溉與梁武帝聊天時,武帝開玩笑說:“你孫子的文章寫得那樣好,你的文章都是他為你代寫的吧? ”為此,梁武帝還寫了一首名為《連珠》 的詩,踢給了到溉。詩的大意是:
用硯臺磨出墨汁來寫文章,揮起筆來非常自如。這時就像飛 蛾撲火一樣,完全忘記了自身吋能會毀滅。不過你已是年邁之人了,何不讓你的孫子藎來代替你寫文章呢?
不久到藎即被梁武帝任命為丹陽尹丞。
飛蛾撲火——自取滅亡
關于飛蛾撲火的科學解釋:
一種現象
其實飛蛾只是保持自己的飛行方向與光源成一定角度,隨著它不斷的飛,它要不斷變化角度的,而軌跡也逐漸靠近光源,就好像蚊香的形狀一樣,繞著光源飛,并且半徑逐漸縮小,最后接觸光源,如果不幸是繞著火苗飛,那么……并不是徑直撲向光源的。
兩種解釋
蛾為什么常朝火光飛?這個問題,目前科學上有以下兩種主流的解釋:
解釋一:
科學家經過長期觀察和實驗,發現飛蛾等昆蟲在夜間飛行活動時,是依靠月光來判定方向的。飛蛾總是使月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飛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繞過障礙物轉彎以后,它只要再轉一個彎,月光仍將從原先的方向射來,它也就找到了方向。這是一種“天文導航”。
飛蛾看到燈光,錯誤地認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這個假“月光”來辨別方向。月亮距離地球遙遠得很,飛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飛行。可是,燈光距離飛蛾很近,飛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著固定的角度,于是只能繞著燈光打轉轉,直到最后精疲力盡而死去。
解釋二:
許多昆蟲,只在夕陽西下,夜幕降臨后才飛行于花間,一面采蜜,一面為植物授粉。漆黑的夜晚,它們能順利地找到花朵,是“閃光語言”的功勞。夜行昆蟲在空中飛翔時,由于翅膀的振動,不斷與空氣摩擦,產生熱能,發出紫外光來向花朵“問路”,花朵因紫外光的照射,激起暗淡的“夜光”回波,發出熱情的邀請;昆蟲身上的特殊構造接收到花朵“夜光”的回波,就會顧波飛去,為花傳粉作媒,使其結果,傳遞后代。這樣,昆蟲的燈語也為大自然的繁榮作出了貢獻。
因此,夜行昆蟲大多有趨光性,“飛蛾撲火”就是這一習性的真實寫照。另外,其實飛蛾主觀上也不是想死在火焰里面,是由于其復眼的構造使其以一個螺旋角度圍繞火飛行的時候逐漸接近最后造成撲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