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升初一可以轉學嗎
依據“小學相對就近,初中相對集中”的原則,由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根據學位情況統籌安排。
非畢業年級接收轉學生的工作,最遲不得晚于每學期開學第一周辦理。因特殊情況(須提供相關證明)需中途轉學,經學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確認,方可辦理學期中途轉學。
學生在休學期間、受處分期間不予轉學。公辦中小學的六年級、九年級第二學期原則上不辦理轉學。
二、學生辦理轉學手續的流程:
第一步,先由接收學校出具接收證明;
第二步,經接收學校教育主管行政部門同意后;
第三步,轉出學校方可辦理轉出手續。
學生轉入學校未落實之前,原校不得出具轉學證明。對沒有申請轉學的學生不得迫使其轉學,由此造成學生輟學的,由原校承擔責任。
三、學生由外省、市轉來本市及市域內跨行政區轉學
應出具學生法定監護人與其子女或被監護人同一戶籍的本市居民戶口簿、實際居住地與戶籍(地)一致的證明,向戶籍所在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申請轉學,經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核準后統籌安排入學。
本市學生轉往外省、市或其他區(市)縣,應由學生法定監護人持戶口證明(或監護人工作變更證明)、接收學校證明,向原就讀學校提出書面申請,學校核準后發給轉學證明,經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核準,可辦理轉出手續。
申請轉學應具備的條件
全家戶口及家庭住址跨省、市、區縣遷移;在本縣(市)區內戶口及家庭住址遷移且路途較遠不能在原校學習。
因戶口及家庭住址遷移,但學生或其監護人未提出轉學要求,學校不得強制學生辦理轉學手續。
開除學生學籍時需做下列工作:
1、開除學生學籍由政教處出示材料,校長辦公會議討論決定,報轄(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2、開除學生學籍前由政教處事先通知家長。
3、開除學生學籍在校內公布。
4、開除學生學籍處分材料由教務處保存。
5、報市(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6、向駐地街道和派出所通報。
小升初語文知識點
一、字詞
1、這輛藏匿毒品的卡(kǎ)車在過關卡(qiǎ)時被截住了。
2、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矛盾時要先調(diào)查,然后調(tiáo)解。
3、這兩個景德鎮的瓷器模(mú)樣很相似,像是由一個模(mó)型做出來的。
4、證件被交警沒(mò)收了,他仍像沒(méi)事一樣,一副無所謂的樣子。
5、大學四年很快就要過去了,我真舍(shě)不得離開住了這么多年的宿舍(shè),更放不下我的朋友們。
二、文學常識積累: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①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② 《江南》漢樂府民歌
1、田田:蓮葉浮水之貌。
2、這首詩的后四句用重復的句式,表現了魚在蓮葉間穿梭往來的輕靈的樣子,傳達出采蓮人歡快的心情。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詠柳》賀知章
1、注釋:
⑴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⑵ 碧玉:綠色的寶石,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綠的柳葉。
⑶ 妝成:裝飾或打扮。
⑷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確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表示很多的意思。
⑸ 絳: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絳: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浮的柳枝。
⑹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體分成若干部分。
⑺ 二月:農歷二月,正是初春時節。
⑻ 似:好像,如同,似乎。
2、“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句詩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柳條比做綠絲絳。這樣比的原因是:它們的顏色相似:綠絲絳是綠色的,柳條也是綠色的;它們的形狀相似——細長。
3、這首詩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作品,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無限熱愛的思想感情。
4、誦讀這首詩,想象著一棵高大的柳樹,在春風中裊娜多姿的情景,融進自己對詩句和春天的感受,寫一個情景交融的片段。
示例:春風不說話,只用那輕柔的手,彈拔掉月光上掛著的冰凌;春雨不說話,只用那溫柔的手,洗去陽光披裹著的積雪;春光不說話,只用那靈巧的手,牽來一道彩虹,綠了草,紅了花……啊,著春風,這春雨,這春光,令人永遠地陶醉。
小升初語文復習知識點
一、字詞:
1、小明在宿(sù)舍說了一宿(xiǔ)有關星宿(xiù)的常識。
2、在排練時那幾名小號(hà)手挨了批評,都號(háo)啕大哭起來。
3、我們都知道大藏(zàng)經收藏(cáng)在西藏(zàng)的布達拉宮。
4、軋(zhá)鋼車間的工人很團結,沒有相互傾軋(yà)的現象,這樣的氛圍對工作很有利。
二、文學常識積累:
1、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①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樂苑》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進獻宮調《涼州》
②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省武威縣。詩題又作《出塞》。首句一作“黃沙直上白云間”,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門關”。
③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④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其音凄苦。
⑤“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
⑥“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2、登鸛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①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②白日:太陽。
③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④窮:盡。
⑤“白日依山盡”寫遠景,寫山。“黃河入海流”寫近景,寫水。
⑥“欲窮”“更上”詞語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這兩句詩,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個哲理:登高,才能望遠;望遠,必須登高。
小升初語文重要知識點
一、字詞:
1、在他的小說里,礦下的巷(hàng)道與北京的小巷(xiàng)頗有些相似。
2、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歡迎,但價格稍高,所以要薄(bó)利多銷,這樣才能收回成本。
3、拓片、拓本的“拓”讀 tà ,開拓、拓荒的“拓”讀 tuò。
4、這條惡(è)狗真可惡(wù),滿身臭味,讓人聞了就惡(ě)心。
5、局長大腹便便(pián),行動不便(biàn)。
二、文學常識積累:
1、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字詞積累
敕勒(chì lè) 穹廬(qióng) 見牛羊(xiàn)
天似(sì) 籠蓋(lǒng)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平川。敕勒是古代一個游牧民族,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活動在今甘肅、內蒙一帶。川,平川,平原。
陰山:就是大青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
穹廬:用氈子做的圓頂帳篷,現在稱蒙古包。穹,隆起的樣子。
蒼蒼:深青色。
茫茫:遼闊,深遠。
見:通“現”,顯現,出現。
2、風 唐 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1、 這是一首描寫風的小詩,它是從動態上對風的一種詮釋和理解。
2、 本詩的作者與(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為文章四友。
3、 李嶠的《風》的大意是:風,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也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經過江河時可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也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