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考試要注重知識實用性
現在主流“小升初”制度使小學六年級生的壓力減少。大部分學生按照所在學區進入指定的公辦初中。然而,這種制度強行的割裂了家長和學生對優質的教育資源的追求。某種程度上來說,制造了新的教育不公平。
小升初考試是由各個學校半公開組織 的選拔性考試,因此它具有不穩定性和多樣性(各學校考試時間不一樣,出題角度不同)。針對這樣的特性,目前的社會上呈現出眾多紛繁復雜的應考策略。
今天學習啦小編就將與大家分享:小升初考試要注重知識實用性; 具體內容如下,希望閱讀過后能幫助到大家哦!
小學、初中屬于義務教育的范疇,但是小升初考試并沒有因此降低它的重要性。需要提醒家長的是,不要讓孩子在教育、人生的起始階段就養成應試教育、偏科等壞習慣。學以致用、綜合學習等良好的習慣應該從小學培養。小升初,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銜接教育
小升初是一個完整的歷程
面對小升初考試,很多家長不夠“淡定”,要不就是墨守成規,把眼光完全放在孩子小學知識的復習上,要不就是無限拔高,恨不得讓孩子直接掌握了初中的全部知識。對此,家長應該持平常心,把小升初看成一個銜接的過程,讓孩子平穩過渡。
宋佳良校長提醒家長,對于小升初考試,家長在指導孩子時,應從兩個方面入手:心理準備和學科均衡。
“即將升入初中,對孩子的心理來說是一個轉折。小學生一般都對初中文化有一種向往和好奇,升入初中,對孩子們而言是成為‘小大人’的標志。”宋佳良說,“這是有客觀根據的。一般小學實行的是攙扶式教育,到初中變成半扶半放,這對孩子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為了能夠使這個轉折順利平穩過渡,宋佳良建議家長對孩子們做些心理交流,讓孩子明白升入初中的意義,用“銜接教育”的理念培養孩子。
“這樣能夠杜絕所謂的‘95現象’,即同一學科,小學考95分,一上初中,變成了59分。這種現象一般都源于孩子沒有完成心理的轉變。”
第二個需要注意的是學科要均衡。很多家長讓孩子在數學上用力過多,這樣不利于孩子的發展。
宋佳良說,小學、初中教育是基礎教育,是孩子打下以后知識基礎的重要階段,更是孩子認知世界的重要過程。如果僅僅是為了分數學習,為了考名校學習,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當然,不功利的學習不等于不重視方法。比如小學生記筆記的習慣不好,而升入初中記筆記將變得很重要。家長可以教孩子“雙色記筆記法”,即用兩種顏色記筆記,區分重點。這樣有助于孩子提升記憶,也能夠增加記筆記的樂趣。
小升初考試要注重知識實用性
整體架構
小升初學習應注重知識的實用性
小學、初中是孩子知識架構的初始階段,這個時候培養孩子在學習中把書本知識和實際應用聯系起來,會對孩子的一生有十分積極的影響。
聯大小升初英語教研組長劉素芳老師分析了近兩年的小升初英語考試,發現現在更強調英語的實際運用和詞匯在語境中的運用,逐漸弱化對語法的考核。
對此,劉老師建議家長讓孩子多聽英語歌曲、故事等,可以每天精、泛聽各15分鐘,培養孩子的語感,并減少孩子在英語寫作時中式習慣的影響。
聯大小升初數學教研組長郭莎莎老師認為數學是相對較難的科目,家長需要杜絕輕視和過度拔高思維。
對于小升初的數學學習,應該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基礎上,轉變解題思路。不掌握課本知識,就是無源之水;只了解課本知識,解題思路就會僵化,沒法面對靈活的出題方式。
“與英語重視實際應用相似,”聯大小升初語文教學主管胡利霞老師介紹道,“近兩年語文考試90%是課外的知識。”
這就要求家長提前為孩子準備些小升初必背古詩詞的相關書籍,讓孩子平常多背誦,并結合默寫的方式強化記憶,因為字句的錯誤同樣影響孩子的分數。
閱讀和作文方面,初中的知識模式和小升初考試密切相連,這就需要家長讓孩子多看些中學生優秀作文,每天可以看上兩篇,重點培養孩子的結構意識和語言能力。
玩的學問
會玩的孩子學習好
美國《新聞周刊》最近發表文章,評點了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的一些因素,其中引人矚目的是關于孩子玩與學的關系。
彈鋼琴或會演奏樂器的孩子,在語言能力上的得分比不學樂器的孩子高出15%。
有氧鍛煉可以使兒童的執行能力增強100%。
學習雜耍可以使兒童大腦的灰質容量增加3%。
每天玩兩小時電腦游戲的學生,在校考試成績比不玩游戲的學生低9.4%。
如何處理孩子學和玩的關系讓不少家長頭疼。考慮到以后的升學和就業壓力,不少家長選擇了壓縮孩子的玩耍時間,以至于新聞中頻頻傳出孩子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導致的種種不良后果。
相信上面的幾個數據能夠給家長一些啟發。對上中小學的孩子而言,正處于身體和頭腦全面發展時期,給孩子玩耍的時間,會促進孩子的學習,同時能夠增加孩子的交際能力和以后適應社會的能力。
運動和藝術對孩子的學習有著十分有益的影響,而沉溺電子游戲無疑對孩子的發展不利。但是,適當地玩些電腦游戲可以增加孩子對電腦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夠提高孩子的手腦協調能力,也是應該鼓勵的。
總之,小升初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應該從學習和生活兩方面對孩子進行關愛,“不過”也不要“不及”,使孩子在升入理想的學校的同時,能夠為今后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