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教案設計范文3篇
教案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而設計的教學方案。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八年級數學教案設計范文,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數學教案設計范文一
一、 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在初中數學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在以后的學習中會經常用到 有關勾股定理的知識,本節課我們主要來探究勾股定理的由來。
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究勾股定理的過程,發展合情推理的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2.能說出勾股定理并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簡單的問題。
3.經歷多種拼圖方法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發展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 界和有條理地思考與表達的能力,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4. 掌握勾股定理,能夠熟練地運用勾股定理由直角三角形的任意兩邊求得 第三邊.能根據一已知邊和另兩未知邊的數量關系通過方程求未知兩邊。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勾股定理的推導的過程內容勾股定理的具體內容 教學難點:勾股定理的內容以及應用 四、教學方法 本節的教學分為五步:
情境引入——定理探索——定理應用——鞏固練習— —課堂拓展的模式展開。
教師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作文生活經驗出發,提出問題 并與學生共同探索、討論。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從而更好地理 解勾股定理的意義。
梁明旭 五、教具學具 小黑板 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模型若干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如圖,由 4 個邊長為 a,b,c 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中間有一個 正方形的開口(圖中陰影部分),試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這個陰影部分的面積, 你發現了什么? 看 到 這 個 題目, 學 生 感 到 十 分 的熟悉, 這是七年級下冊學習因式分解的時候見過的題目。學生們分組討論, 課堂氣氛十分的活躍,不久得出了答案。
分析:因為整個圖形是一個邊長為 c 的正方形 所以 S 全=c2 也可以分割求這個圖形的面積 S 全=4S 直角△+S 陰 =4×ab+(a-b)2 =2ab+a2-2ab+b2 = a2+b2 于是有 a2+b2=c2 得到了以上一個結論,此時不急于總結結論從而引出勾股定理,因為僅 僅一個題目不足以說明問題。
于是提出“類似于上面的拼圖問題,你們還記得多少。同學們于是分組 討論,另一個類似的拼圖問題。
如圖, 游 4 個邊長分別 a,b,c 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用不同的方法, 計算這個正方形的面積,你發現了什么? 分 析:因 為S全 = (a+b )2= a2+2ab +b2 S 全 =4× ab+ c2 =2ab+ c2 所以 a2+2ab+b2=2ab+ c2 所以 a2+b2=c2 【設計意圖】本段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進行,學生按教師事先分好的小 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每個小組選擇一種證法進行研究。每個小組有 4 名成員,位置相鄰,便于所有的人都能參與到明確的集體任務中。小組成員之間 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合作,共同負責,從而達到共同的目標。在集體學習 的基礎上, 每組推選一位同學代表本組進行學習交流,主要時將本組證法的思路 講清, 同時同組同學可以補充或糾錯。其他小組此時則通過聆聽對他組的證法進 行學習。
(二)自己總結,得出結論 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是否一般的直角三角形都具有上述特征呢? 于是我們得到結論: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
如圖:我們有 a2+b2=c2 教師在此基礎上介紹“勾,股,弦”的含義,進行點題,結合直 角三角形,讓學生從中體驗勾股定理蘊含的深刻的數形結合思想。
【設計意圖】八年級學生能獨立思考,有強烈的探究愿望,并能在探索的 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 能在交流意見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觀點。故本段設 計遵循“構建主義”的學習理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 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學習“情 景”,在此“情景”中,學生通過“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進行有效 學習。 (三)勾股定理簡單的應用 1、例題精講 如圖 Rt△ABC ∠ACB=90。以三角形三邊向 外作三個正方形。面積分別為 S1,S2,S3,試探索 S1,S2,S3 三者之間的關系 分析:因為 Rt△ABC 中,∠ACB=900 所以 a2+b2=c2 (勾股定理) 因為 S1=b2,S2=a2,S3=c2 所以 S1+S2=S3 2、鞏固練習(1)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邊的長 (2)求下列圖中未知數 x,y,z 的值 3、拓展與延伸 (1)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分別為 3 和 4,則另一條邊是 (2)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為 3 和 4,則另一條邊是 (3)一個門框的尺寸如圖所示,一塊長 3m,寬 2.2m 的薄木板能否從門框內通 過?為什么? (4)將梯子 AC 斜靠在墻上,BC 長為 2.16 米,梯子的長為 5.41 米。求梯 子上端 A 到墻的底端 B 的距離.(精確到 0.01 米) 【設計意圖】課堂從廣義上講是開放的,教師在授課時,不僅要傳授學生 必要的知識,更要打開學生的思路,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引領學生課后 去探索,從而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當今的網絡社會,學生尤其要善于 在網上“淘金”,滿足自己學習的需要。網上學習必將成為未來的最為重要的學 習方式。
七、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你能談談你對這節課的感受嗎? 【設計意圖】一個好的小結,不只是對課堂內容的簡單回顧,還是對所用數 學思想、方法的總結,學生通過自己的總結,不僅促進了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 數學表達能力和概括能力,而且通過歸納反思,能有效地把握知識的脈搏,找到 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這對于學生主動構建良好的認知結構大有裨益,也讓學生 從中學會感悟數學。
八、課堂作業 書上第 47 頁習題 2.1 1,2,3 【設計意圖】鞏固勾股定理,進一步體會定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 學知識,用知識的意識。新課程標準提倡課題學習(研究性學習),通過課題學 習與研究更多地把數學與社會生活和其他學科知識聯系起來, 使學生進一步體會 不同的數學知識以及數學與外界之間的聯系,初步學習研究問題的方法,提高學 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九、教學反思 我認為,本節課較為成功之處在于以下幾個轉變: 1、教的轉變 本節課教師的角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 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在引導學生探索、發現結論后,利用習題加以鞏固, 激發學生自覺探究數學問題,體驗發現的樂趣。
2、學的轉變 學生的角色從學會轉變為會學。本節課學生不是停留在學會課本知識層 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課堂氛圍的轉變 整節課以“流暢、開放、合作、‘隱’導”為基本特征,教師對學生的 思維減少干預,教學過程呈現一種比較流暢的特征。整節課學生與學生, 學生與教師之間以“對話”、“討論”為出發點,以互助合作為手段, 解決問題為目的,讓學生在寬松的環境中自主探索,獲得成功!
八年級數學教案設計范文二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義及兩個判定方法;會用這些判定方法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與綜合應用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菱形的兩個判定方法.
2.教學難點:判定方法的證明方法及運用.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本節課安排了兩個例題,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補充的題目,這兩個題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運用,主要目的是能讓學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會用這些判定方法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這些題目的推理都比較簡單,學生掌握起來不會有什么困難,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級,可以選講例3.
四、課堂引入
1.復習
(1)菱形的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2)菱形的性質1 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
性質2 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并且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3)運用菱形的定義進行菱形的判定,應具備幾個條件?(判定:2個條件)
2.【問題】要判定一個四邊形是菱形,除根據定義判定外,還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嗎?
3.【探究】(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長一短兩根木條,在它們的中點處固定一個小釘,做成一個可轉動的十字,四周圍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個四邊形.轉動木條,這個四邊形什么時候變成菱形?
通過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 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兩個條件:(1)是一個平行四邊形;(2)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
通過教材P109下面菱形的作圖,可以得到從一般四邊形直接判定菱形的方法:
菱形判定方法2 四邊都相等的四邊形是菱形.
八年級數學教案設計范文三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判定方法.
2.使學生能應用矩形定義、判定等知識,解決簡單的證明題和計算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二、重點、難點
1.重點:矩形的判定.
2.難點:矩形的判定及性質的綜合應用.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本節課的三個例題都是補充題,例1在的一組判斷題是為了讓學生加深理解判定矩形的條件,老師們在教學中還可以適當地再增加一些判斷的題目;例2是利用矩形知識進行計算;例3是一道矩形的判定題,三個題目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綜合應用矩形定義及判定等知識的.
四、課堂引入
1.什么叫做平行四邊形?什么叫做矩形?
2.矩形有哪些性質?
3.矩形與平行四邊形有什么共同之處?有什么不同之處?
4.事例引入:小華想要做一個矩形像框送給媽媽做生日禮物,于是找來兩根長度相等的短木條和兩根長度相等的長木條制作,你有什么辦法可以檢測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嗎?看看誰的方法可行?
通過討論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
矩形判定方法1:對角錢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是矩形.
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指出:判定一個四邊形是矩形,知道三個角是直角,條件就夠了.因為由四邊形內角和可知,這時第四個角一定是直角.)
五、例習題分析
例1(補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1)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
(2)有四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
(3)四個角都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
(4)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
(5)對角線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邊形是矩形; (×)
(6)對角線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
(7)對角線相等,且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
(8)一組鄰邊垂直,一組對邊平行且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9)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且對角線相等的四邊形是矩形. (√)
指出:
(l)所給四邊形添加的條件不滿足三個的肯定不是矩形;
(2)所給四邊形添加的條件是三個獨立條件,但若與判定方法不同,則需要利用定義和判定方法證明或舉反例,才能下結論.
例2 (補充)已知 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AOB是等邊三角形,AB=4 cm,求這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分析:首先根據△AOB是等邊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的性質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計算邊長,從而得到面積值.
解:∵ 四邊形ABCD是平行四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