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3篇
教案是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用來支撐課堂實踐的理論基礎。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8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8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一
函數應用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從圖形中分析變量的相互關系,尋找對應的現實情境,預測變化趨勢等問題.
2、能利用函數圖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3、通過函數在實際中的應用,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探索生活中某些變量的關系體會事物之間是互相依存的辨證觀點。
教學重點 數形結合思想的應用
教學難點 函數與方程、不等式的綜合運用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創設情境
王教授和孫子小強經常一起進行早鍛煉,主要活動是爬山.有一天,小強讓爺爺先上,然后追趕爺爺.圖中兩條線段分別表示小強和爺爺離開山腳的距離(米)與爬山所用時間(分)的關系(從小強開始爬山時計時).
1、圖中有一個直角坐標系,它的橫軸(x軸)和縱軸(y軸)各表示什么?
2、如圖,線段上有一點P,則P的坐標是多少?表示的實際意義是什么?
答:1、 橫軸(x軸)表示兩人爬山所用時間,縱軸(y軸)表示兩人離開山腳的距離.2、 P的坐標是(3,90).表示小強爬山3分后,離開山腳的距離90米.
我們能否從圖象中看出其它信息呢?
二.導入新課
看上面問題的圖,回答下列問題:
(1)小強讓爺爺先上多少米?
(2)山頂離山腳的距離有多少米?誰先爬上山頂?
分析 (1)小強讓爺爺先跑的路程,應該看表示爺爺的這條線段.由于從小強開始爬山時計時的,因此這時爺爺爬山所用時間是0,而x軸表示爬山所用時間,得x=0.可在線段上找到這一點A(如圖).A點對應的函數值y=60.
(2) y軸表示離開山腳的距離,山頂離山腳的距離指的是離開山腳的最大距離,也就是函數值y取最大值.可分別在這兩條線段上找到這兩點B、C(如圖),過B、C兩點分別向x軸、y軸作垂線,可發現交y軸于同一點Q(因為兩人爬的是同一座山), Q點的數值就是山頂離山腳的距離,分別交x軸于M、N,M、N點的數值分別是小強和爺爺爬上山頂所用的時間,比較兩值的大小就可判斷出誰先爬上山頂.
解:(1)小強讓爺爺先上60米;
(2)山頂離山腳的距離有300米,小強先爬上山頂.
小結:在觀察實際問題的圖象時,先從兩坐標軸表示的實際意義得到點的坐標意義.如圖中的點P(3,90),這一點表示小強爬山3分后,離開山腳的距離90米.再從圖形中分析兩變量的相互關系,尋找對應的現實情境.如圖中的兩條線段都可以看出隨著自變量x的逐漸增大,函數值y也隨著逐漸增大,再聯系現實情境爬山所用時間越長,離開山腳的距離越大,當x達到最大值時,也就是到達山頂.
三、例題與練習
例1、學校有一批復印任務,原來由甲復印社承接,按每100頁40元計費。現乙復印社表示:若學校先按月付給一定數額的承包贊,則可按每100頁15元收費。兩復印社每月收費情況如圖所示。
根據圖象回答:
(1)乙復印社的每月承包費是多少?
(2)當每月復印多少頁時.兩復印社實際收費相同?
(3)如果每月復印頁數在1200頁左右,那么應選擇哪個復印社?
請同學們討論、解答、并交流自己的解答;教師引導學生如何讀懂圖形語言.并把圖形語言轉化為數學語言或文字語言。
解:(1)乙復印社的每月承包費是200元;(2)當每月復印800頁時,兩復印社實際收費相同;(3)如果每月復印頁數在1200頁左右,那么應選擇乙復印社。
例2、小明從家里出發,外出散步,到一個公共閱報欄前看了一會報后,繼續散步了一段時間,然后回家.下面的圖描述了小明在散步過程中離家的距離s(米)與散步所用時間t(分)之間的函數關系.請你由圖具體說明小明散步的情況.
分析 從圖中可發現函數圖象分成四段,因此說明小明散步的情況應分成四個階段.
線段OA:O點的坐標是(0,0),因此O點表示小明這時從家里出發,然后隨著x值的增大,y值也逐漸增大(散步所用時間越長,離家的距離越大),最后到達A點,A點的坐標是(3,250),說明小明走了約3分鐘到達離家250米處的一個閱報欄.
線段AB:觀察這一段圖象可發現x值在增大而y值保持不變(小明這段時間離家的距離沒有改變),B點橫坐標是8,說明小明在閱報欄前看了5分鐘報.
線段BC:觀察這一段圖象可發現隨著x值的增大,y值又逐漸增大,最后到達C點,C點的坐標是(10,450),說明小明看了5分鐘報后,又向前走了2分鐘,到達離家450米處.
線段CD:觀察這一段圖象可發現隨著x值的增大,而y值逐漸減小(10分鐘后散步所用時間越長,離家的距離越小),說明小明在返回,最后到達D點,D點的縱坐標是0,表示小明已到家.這一段圖象說明從離家250米處返回到家小明走了6分鐘.
解: 小明先走了約3分鐘,到達離家250米處的一個閱報欄前看了5分鐘報,又向前走了2分鐘,到達離家450米處返回,走了6分鐘到家.
四、小結
在觀察實際問題的圖象時,先從兩坐標軸表示的實際意義得到點的坐標的實際意義.然后觀察圖形,分析兩變量的相互關系,給合題意尋找對應的現實情境.
五、作業
六、課后隨筆
8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二
教學目標:
1.了解圖形的平移、圖形的旋轉、旋轉對稱圖形、中心對稱圖形以及兩個圖形成中心對稱的概念;理解圖形平移、旋轉的特征以及各對稱圖形的特征。
2.能正確識別圖形的平移、對稱的屬性;掌握簡單圖形平移、旋轉后的新圖形的畫法;掌握簡單圖形關于某直線(或點)成軸(或中心)對稱的圖形。
3.了解圖形的三種主要變換--軸對稱、平移、旋轉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4.經歷三種圖形變換的區別與聯系的歸納、小結過程,進一步感受研究圖形變換對掌握圖形變化規律的重要性;經歷設計對稱圖形的過程,體驗對稱圖形的魅力。
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使圖形平移、旋轉的知識系統化;理清知識之間的聯系。
難點是能靈活運用知識解決有關問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這章我們學習了圖形的平移和旋轉兩種變換,加上以前學過的軸對稱,這是三種主要的圖形變換,通過今天的復習,相信同學們對圖形的變換會有更系統、更深刻的理解。
知識結構圖如圖所示:
二、講授新課:
1.探究歸納:
根據知識結構復習相關的知識要點,并回答以下問題:
(1)什么是圖形的平移?平移的特征是什么?
(2)什么是圖形的旋轉?旋轉的特征是什么?
(3)什么是旋轉對稱圖形?它和中心對稱圖形有什么區別?
(4)什么是中心對稱圖形?什么叫兩個圖形成中心對稱?
(5)如果兩個圖形成中心對稱圖形,那么它們有什么特征?
(6)兩個圖形成中心對稱的識別方法是什么?
(7)圖形的三種主要變換:平移、旋轉、軸對稱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評:其中第7小題的答案是:在這些變換過程中,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沒有改變,線段的長度和角的大小都不變。
這是圖形變換最主要的特征,是將來進一步研究圖形全等及其有關性質的基礎。
2.例題:【實踐應用】
8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三
矩形的性質教案
教學目的:
1、理解并掌握矩形的定義;掌握矩形的性質定理1、2及推論;3、會用這些定理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自學能力、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
3、在教學中滲透事物總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矩形的性質定理1、2及推論。
教學難點:定理的證明方法及運用。
教學方法:討論法、啟發法、發現法、自學法、練習法、類比法。
教學用具:小黑板、投影儀、圓規、三角板、矩形木架一個。
一、復習創情導入
1、復習:
(1)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相等;
(2)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矩形的角有什么特點呢?
?矩形的對角線有什么特點呢?
二、授新
1、提出問題
(1)矩形的定義?
(2)矩形的性質定理1的內容是什么?寫出已知、求證,怎樣證明
(3)矩形的性質定理2的內容是什么?寫出已知、求證,怎樣證明
(4)矩形的性質定理的推論的內容是什么?寫出已知、求證,怎樣證明?
(5)例1的解答過程中,運用哪些性質?
2、自學質疑:自學課本P83-85頁,完成預習題,并提出疑難問題。
3、分組討論:討論自學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及學生提出問題。
4、反饋歸納:
(1)矩形的定義:它具備兩個性質( )
(2)矩形的性質定理1: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已知:在矩形ABCD中,∠A=900,
求證:∠B=∠C=∠D=900。(鄰角互補)
(3)矩形的性質定理2: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已知:矩形ABCD,對角線AC、BD,
求證AC=BD。(證明三角形全等)
(4)推論: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已知:直角三角形ABC中,∠B=900,OA=OC,求證:OB= AC。
5、嘗試練習:
(1) 跟蹤練習1----4。
(2)運用所學解決實際問題:
例1:已知:如圖,矩形ABCD的兩條對角線相交于點O,∠AOD=1200,AB=4cm,求矩形對角線的長。
解:四邊形ABCD是矩形,
所以 AC=BD(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又因為OA=OC=1/2BD,
所以OA=OD。
所以∠AOD=1200,
所以∠ODA=∠OAD=1/2(1800-1200)=300。
又因為∠DAB=900(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所以BD=2AB=2×4cm=8cm.
(3)跟蹤練習5。
(4)達標練習1-----4。
6、深化創新:
通過今天的學習:
(1)矩形的判定有什么依據?
(定義: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兩個條件)
(2)矩形有哪些性質?(矩形是平行四邊形(定義))
定理1: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定理2:矩形的對角線相等。
推論: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7、推薦作業:
(1)矩形性質定理1的逆命題是否是真命題?根據題設和結論寫出已知、求證;
(2)如何證明?
(3)矩形性質定理1的逆命題是否是真命題?根據題設和結論寫出已知、求證;
(4)如何證明?
(5)例2的解答中,運用了哪些性質及判定?
預習思考題:
(1)矩形的定義? (2)矩形的性質定理1的內容是什么? 寫出已知、求證,怎樣證明? (3)矩形的性質定理2的內容是什么? 寫出已知、求證,怎樣證明? (4)矩形的性質定理的推論的內容是什么? 寫出已知、求證,怎樣證明? (5)例1的解答過程中,運用哪些性質或判定?
跟蹤練習題:
(1)矩形的定義中有兩個條件:一是 ,二是 。
(2)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四邊形是矩形。( )
(3)矩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 )
(4)矩形的對角線 。
(5)矩形的一邊長為15cm,對角線長17cm,則另一邊長為 ,該矩形的面積為 。
創新練習題:
(1)矩形的對角線把矩形分成( )對全等的三角形。
(A)2 (B)4 (C)6 (D)8
達標練習題:
(1)已知矩形的一條對角線長為8cm,兩條對角線的一個交角為600,則矩形的邊長分別為 、 、 、 。
(2)已知矩形的一條對角線與一邊的夾角為300,則矩形兩條對角線相交所得的四個角的度數分別為 、 、 、 。
(3)矩形的兩條對角線的夾角為600,對角線長為15cm,較短邊的長為( )
(A)12cm (B)10cm (C)7.5cm (D)5cm
(4)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0,AB=2AC,求∠A、∠B的度數。
綜合應用練習:
(1)已知:矩形ABCD中,BC=2AB,E是BC的中點,求證:EA⊥ED。
(2)如圖,矩形ABCD中,AB=2BC,且AB=AE,求證:∠CBE的度數。
推薦作業:
1、熟記定義、性質;
2、完成《練習卷》;
3、預習:
(1)矩形性質定理1的逆命題是否是真命題? 根據題設和結論寫出已知、求證;如何證明? (2)矩形性質定理1的逆命題是否是真命題? 根據題設和結論寫出已知、求證;如何證明? (3)例2的解答中,運用了哪些性質及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