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3篇
教案應做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2016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供大家參考!
2016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一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負數、圓柱與圓錐、比例、統計、數學廣角、整理和復習等。
圓柱與圓錐、比例和整理和復習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數與代數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負數和比例兩個單元。結合生活實例使學生初步認識負數,了解負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比例的教學,使學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會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圓柱與圓錐的教學,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使學生通過對圓柱、圓錐特征和有關知識的探索與學習,掌握有關圓柱表面積,圓柱、圓錐體積計算的基本方法,促進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 在統計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有關數據可能產生誤導的內容。通過簡單事例,使學生認識到利用統計圖表雖便于作出判斷或預測,但如不認真分析也有可能獲得不準確的信息導致錯誤判斷或預測,明確對統計數據進行認真、客觀、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圓柱與圓錐、比例、統計等知識的學習,教學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經歷探究“抽屜原理”的過程,體會如何對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模型化”,從而學習用“抽屜原理”加以解決,感受數學的魅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多個數學綜合應用的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整理和復習單元是在完成小學數學的全部教學內容之后,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一次系統的、全面的回顧與整理,這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整理和復習,使原來分散學習的知識得以梳理,由數學的知識點串成知識線,由知識線構成知識網,從而幫助學生完善頭腦中的數學認知結構,為初中的數學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2.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會用比例知識解決比較簡單的實際問題;能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有坐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并能根據其中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
3.會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4.認識圓柱、圓錐的特征,會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和圓柱、圓錐的體積。
5.能從統計圖表準確提取統計信息,正確解釋統計結果,并能作出正確的判斷或簡單的預測;初步體會數據可能產生誤導。
6.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經歷對“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了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過系統的整理和復習,加深對小學階段所學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較合理的、靈活的計算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提高綜合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0.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2016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二
第一單元負數電子教案教學過程
1、出示主題圖。教材第2頁主題圖。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現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 和 2℃ 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課題并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
1、教學例1 。
(1)教師板書關鍵數據:0℃ 。
(2)教師講解0℃的意思: 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溫度。
比0℃低的溫度叫零下溫度,通常在數字前加“-”(負號):如-2℃表示零下2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
比0℃高的溫度叫零上溫度,在數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2℃表示零上2攝氏度,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2℃,讀作:三攝氏度。
(2)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溫嗎?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氣溫,下面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哈爾濱的氣溫,它與上海氣溫比較又怎樣呢?用手勢告訴大家好嗎?
2、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1)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溫度都寫出來,并讀一讀。
(2)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2、教學例2。
(1)教師出示存折明細示意圖。(教材第2頁的主題圖)教師:同學們能說說“支出(-)或(+)”這一欄的數各表示什么意義嗎?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然后指名匯報。
(2)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像2000,500這樣的數表示的是存入的錢數;而前面有“-”號的數,像-500,-122這樣的數表示的是支出的錢數。
(2)教師:上述數據中500和-500意義相同嗎?
(500和-500意義相反,一個是存入,一個是支出)。
你能用剛才的方法快速而又準確地表示出向東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進20步和后退25步嗎?說說你是怎么表示的?
師把學生的表示結果一一板書在黑板上。
4、歸納正數和負數。
(1)你能把黑板上板書的這些數進行分類嗎?小組討論交流。
(2)教師展示分類的結果,適時講解。
像+8,+4,+2000,+500,+1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們叫做正數,前面的+號也可以省略不寫。
像-8,-4,-500,-20這樣的數,我們把它叫做負數。
(2)那么0應該歸為哪一類呢?
組織學生討論,相互發表意見。
(4)歸納: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它是正數和負數的分界點。
(5)你在什么地方見過負數?
鼓勵學生注意聯系實際舉出更多的例子。
2016人教版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范文三
負數
【教學目標】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認識負數,能正確地讀寫正數和負數,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2.初步學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能借助數軸初步理解正數、0和負數之間的關系。
【重點難點】
負數的意義和數軸的意義及畫法。
【教學指導】
1.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學生對負數的認識。
負數的出現,是生活中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需要。教學時,教師應通過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特別是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素材來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出現負數的必要性,并通過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對比,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在引入負數以后,教師要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用正負數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的實際例子,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并通過大量的事例加深對負數的認識,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把握好教學要求。
對負數的教學要把握好要求,作為中學進一步學習有理數的過渡,小學階段只要求學生初步認識負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負數的意義,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這里不出現正負數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什么樣的數是正數,什么樣的數是負數,只要求學生能辨認正負數。關于數軸的認識,這里還沒有出現嚴格的數學定義,而是描述性的定義,只是讓學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線上表示正數和0的經驗,遷移類推到負數,能在數軸上表示出正數、0和負數所對應的點。
3.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創設了開放性的思維空間,在解決問題時應著眼于讓學生自主地理解數學信息、尋找解題思路。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尋找答案,對于學生有道理的闡述,教師要積極鼓勵,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內驅力。
【課時安排】
建議共分3課時:
負數的初步認識 2課時
在數軸上表示正數、0和負數 1課時
【知識結構】
第1課時 負數的初步認識(1)
【教學內容】
負數的初步認識
(1)(教材第2頁例1)。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實例,引導學生初步理解正、負數可以表示兩種相反意義的量。
【重點難點】
體會負數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景導入】
1.教師利用課件向學生展示教材第2頁主題圖。(有條件的可播放天氣預報視頻)
2.引導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內容。(教師:觀察上圖,你能發現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3℃和3℃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課題并板書:負數的初步認識(1)
【新課講授】
教學教材第2頁例1。
(1)教師板書關鍵數據:0℃。
(2)教師講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開始結冰的溫度。比0℃低的溫度叫零下溫度,通常在數字前加“-”(負號):如-3℃表示零下3攝氏度,讀作負三攝氏度。比0℃高的溫度叫零上溫度,在數字前加“+”(正號),一般情況下可省略不寫:如+3℃表示零上3攝氏度,
讀作正三攝氏度,也可以寫成3℃,讀作三攝氏度。
(3)我們來看一下課本上的圖,你知道北京的氣溫嗎?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都是多少呢?隨機點同學回答。
(4)剛剛同學回答得很對,讀法也很正確。
(5)了解了北京的氣溫,下面我想請同學告訴我哈爾濱的氣溫,它與上海氣溫比較又怎樣呢?用手勢告訴大家好嗎?
學生討論合作,交流反饋。
(6)請同學們把圖上其它各地的溫度都寫出來,并讀一讀。
(7)教師展示學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結: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用“+”和“-”就能準確地表示零上溫度和零下溫度。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第1題。
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18℃溫度低。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