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常見的傳統習俗
三伏天常見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呢?快快收藏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三伏天常見的傳統習俗有哪些?希望能夠對大家的需要帶來力所能及的有效幫助。
三伏天常見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頭伏餃子:
在和面的時候稍微放一點黃豆粉(十分之一即可),既能讓面團彈性更好,又能避免粘連,還能提高餃子皮的營養質量。餃子餡千萬不要做成大肉丸子,肥肉要少,可以考慮加入各種海鮮、菌類、雞蛋和蔬菜,減少豬肉的比例。這樣做出來的餃子,口味清淡鮮美,營養價值也更高。因為餃子當中蔬菜的數量還是不夠,建議再加一兩盤涼拌菜佐餐,加點蒜泥和醋,殺菌又爽口。
2、二伏面:
不要做成調味汁拌涼面,而要豐富面碼和鹵汁的內容。鹵子里面一定要放雞蛋或肉,素食者可以放豆腐干絲替代,以增加蛋白質的供應。吃涼面的時候,要多放點芝麻醬。面碼不要永遠是黃瓜絲,記得加入B族維生素更為豐富的焯青菜、嫩豆角和嫩豌豆、嫩毛豆等。這樣口感又豐富,又能幫助提供營養。面條本身呢,也不必總是精白面粉做的,不妨換成蕎麥面、綠豆面、雜豆面等,口感更豐富,營養價值也更高。
3、三伏烙餅卷雞蛋:
餅和雞蛋固然不錯,但缺乏膳食纖維,鉀元素和維生素C也不足,要再加涼拌蔬菜來搭配,營養才平衡。烙餅這東西很實在,卷了雞蛋吃,容易吃過量,不利于控制體重,所以一定要注意,炒雞蛋時少放點兒油,餅也要做薄一點兒。如果嫌烙餅麻煩厚重,其實做一碗雜糧面糊,烙成軟煎餅也不錯,卷雞蛋吃是一樣的。
三伏天忌口渴狂飲
三伏天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后不宜狂飲,要多喝白開水,并且要定時飲水。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欲。
三伏天飲食不好過于清淡
三伏天消耗大,飲食不宜過于清淡。2022年湖南省衛生健康委發布的“三伏天防暑小常識”中提醒,夏天人的活動時間長,出汗多,消耗大,應適當多吃雞、鴨、瘦肉、魚類、蛋類等營養食品,以滿足人體代謝需要。夏天的時令蔬菜,如生菜、黃瓜、西紅柿等的含水量較高;新鮮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為80-90%,都可以用來補充水分。
三伏天不要在室外打赤膊
打赤膊短時間內可使皮膚溫度降低,但由于皮膚溫度低于外界溫度,時間一長,皮膚不但不能散熱,反而會從外界吸收熱量,讓人感覺更熱。所以,越是暑熱難熬,越不能穿背心短褲,甚至赤膊。打赤膊覺得涼快,只是心理作用,而且皮膚長時間暴曬在陽光下容易造成曬傷或引發日光性皮炎。
三伏不宜吃過多冷飲
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此時再吃冰吃雪糕,相當于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氣就重的人,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如果怕熱可以喝常溫的涼白開,樸素又養生。如果堅持一個三伏天不碰冰飲、雪糕,即使不專門去冬病夏治,體內的頑固寒氣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別怕冷、手腳冰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