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又稱什么節
七夕節又稱什么節
雙七:此日月、日皆為七,故稱,也稱重七。
香日:俗傳七夕牛女相會,織女要梳妝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滿天飄香,故稱。
星期:牛郎織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別,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稱這一日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風俗,故稱。
女節:七夕節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賽巧等為主要節俗活動,故稱女節,亦稱女兒節、少女節。
蘭夜:農歷七月古稱“蘭月”,故七夕又稱“蘭夜”。
小兒節:因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為之,故稱之。
穿針節:因為這天有穿針的習俗,故稱。
七夕節的起源
七夕節起源于牛郎織女神話。早在戰國時期就有對牛郎星、織女星的記載。東漢時,傳說天帝為媒,讓牛郎與織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銀簪劃河為界,規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鵲橋同織女相會,民間據此傳說形成了七夕節,并且一直保留下來。
每逢七月初七,也是魁星的生日。因為魁星左右著文人的考運,所以讀書人又把七夕節稱為“魁星節”或者“曬書節”。在這一天拜祭魁星,是星辰崇拜的具體表現。
七夕節是中國農耕社會傳承下來的重要節日之一,除漢族外,滿、朝鮮、壯、侗、苗、畬等少數民族也過此節,但有些少數民族對這個節日有其自稱,如滿族稱之為“祭星節”,鄂倫春族稱之為“祭月亮”等。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臺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于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于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于乞巧的記載。
七夕節的傳統故事及來歷
七娘橋
閩南七夕活動名稱和內容都取“七”數。祭祀的果品七樣,香花和化妝品七份,擺供的筷七雙、酒杯七只,“七娘橋”七頂,“七娘亭”內布置七個坐位,節日叫做“七娘媽生日”等等。
吃“白酒”
漳州城區及一些縣(區),七夕要吃“白酒”(甜酒釀),一些地方則吃糯米飯。閨中少女可在此夜卜問婚姻、前途等事。女孩穿耳有的也在七夕進行。
拜“床神”
一些地方稱七月七日為“婆姐生”。家中有未滿16歲小孩的,父母將糖飯、海蟹、芋頭、韭菜、龍眼、石榴擺在孩子睡的床上祭拜“床神”,并焚燒印有喜鵲和石榴的“烏銀花紙”,祈禱孩子平安、聰明,健康成長。
吃草粿
在漳州南靖縣,七夕節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就是家家戶戶都要吃草粿,草粿是由艾草、三葉針、山龍眼、菜瓜葉等7種草藥研磨成粉與米漿一起做成。
漳州東山“拜老婆”
漳州東山人過七夕別具一格,家家戶戶“拜老婆”。七夕這一天,島上家家戶戶一定會買上兩樣東西:一是石榴,二是“小管”(魷魚)。
中午時分,米飯、“小管”外加幾個石榴,是“拜老婆”不可或缺的東西。“拜老婆”地點就在臥室里的大床上,把上述3樣擺在床中央再行祭拜。
吃甜糯米飯
漳州詔安縣,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就是家家戶戶都要吃甜糯米飯,也就是當地俗稱的“糖飯”。相傳在七夕這天,用“糖飯”來祭拜“床公婆”,可以讓夫妻恩恩愛愛、甜甜蜜蜜。
七夕節的主要習俗
1、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2、穿針乞巧
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節(乞巧節),根據傳統,凡間的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
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3、投針驗巧
先準備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起先我常以為“鴛鴦水”是“陰陽水”)。面盆和水要露天過夜,再經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面盆里的水,經過半天太陽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線(即“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4、種生求子
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于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5、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