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幫助學生掌握1—2項藝術專項特長
完善常態化學校藝術展演機制讓每一名學生都有展示平臺
在藝術實踐活動普及行動方面,將完善面向人人的常態化學校藝術展演機制,讓每名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廣泛開展班級、年級、院系、校級等群體性展示交流,學校每學期至少舉辦一次全員參與的展演展示活動。省、市、縣級每年舉辦學生藝術展演,提高全國大、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覆蓋面和參與度。推廣普及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做好校園精品劇目校際展示。創新開展集審美賦能、創意實踐、人文升華的社會實踐活動,多途徑多渠道宣傳校園優秀展演節目和作品。規范管理、正確引導各類學生藝術實踐活動,避免錦標意識和功利化傾向。
美育評價將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
同時,還將營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把美育融入校園生活全方位。并深化美育評價改革,發揮評價的牽引和導向作用,探索多元化教育評價方式,開展增值性評價、過程性評價、體驗性評價、表現性評價、應用性評價,重在關注學生個體成長,尊重和保護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全面考查學生發現美、感受美、表現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中小學依據課程標準組織實施全員藝術素質測評,鼓勵拓展測評內容和方法,完善初、高中藝術科目學業水平考試,將美育評價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檔案;高校落實本科學生修滿公共藝術課程至少2個學分的基本要求,注重與專業人才培養相結合,強化審美素養和創新意識的評價。實施學校美育工作自評和年度報告制度,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美育評價制度。
多舉措促進鄉村美育提質發展
此外,通知還提出,將探索以縣域為基點、市域為統籌、省域為指導,完善全面提高鄉村美育質量的工作機制,因地制宜推進縣域內優秀美育教師流動授課、優質美育課堂資源共享,促進學校美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培養培訓,持續實施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項目。
智慧賦能整合社會資源服務學校美育教學實踐
以數字技術賦能學校美育,依托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和地方平臺,開發教育教學、展演展示、互動體驗等優質美育數字教育資源,持續更新上線美育精品課程和教學成果。發掘在地文化,利用公共文化資源提供充足保障,推進有條件的地區、學校與公共文化藝術場館、文藝院團交流合作與雙向互動,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項目和各類社會資源為學校美育教學、實踐活動服務,搭建平臺引導學生走進藝術場館。開展多層次多樣化的中外學生藝術夏令營、冬令營等,支持打造一批具有區域和國際影響力的學校美育展演展示活動,促進美育成果互鑒和文化創新。
(總臺央視記者高晨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