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寒衣節具體是幾月幾日
2023寒衣節是公歷11月13日,星期一,農歷十月初一。寒衣節是農歷的十月初一,寒衣節又叫做“祭祖節”“冥陰節”,民間稱其為鬼頭日。
農歷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奠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古人們也在農歷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農歷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寒衣節為什么要燒紙
寒衣節燒紙是為了讓陰差帶到冥間,送給已經過世的先人,讓人們在陰間能夠少受苦難
農歷十月初一為治酒、燒紙、焚香、祭奠亡靈和掃墓的日子。這一習俗一直延續下來,農村多于此日上墳拜墓。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人們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秋季的中元節,并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
寒衣節燒寒衣最好的時間
1、在我國有些地區要求在太陽出山前上墳燒寒衣。寒衣節燒紙時間最好在早上6:00左右,可以根據日出時間調整。
2、按照習俗,是在寒衣節這一天給逝去的親人朋友送寒衣,是最合適不過的日子。如果因為有事情,寒衣節當天不能前往送寒衣,提前幾天其實也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過了寒衣節的日子,也就說:可以提前,但不可以拖后,一般是提前2-3天就好了。
寒衣節是為了紀念誰
1.孟姜女
傳說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為了抵御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就向全國征調壯丁去修筑萬里長城。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年輕力壯,也被抓去做了壯丁。
范喜良被抓走后,孟姜女的公婆思兒心切,積郁成疾,不久便雙雙亡故。孟姜女孤苦伶仃,舉目無親,就決定去尋找丈夫。于是,她為丈夫親手縫制了一套棉衣,抱上棉衣,就一路向北方走去。
連走了幾個月后,孟姜女帶的干糧吃完了,盤纏也用完了,她就沿街乞討,終于在農歷十月初一來到了長城腳下。可是眼前除了新修的長城,就是草中堆積的累累白骨,孟姜女心想,丈夫可能已經死了,于是癱坐在地,對著長城大哭起來。她的哭聲感天動地,竟然把長城震塌了一大段。塌下來的城墻中,露出成堆的白骨,她想這里頭一定自己丈夫的尸首,于是便把那套棉衣擺在地上,焚燒了祭奠丈夫,并痛哭不已,最后淚盡而逝。
從此以后,孟姜女千里尋夫的故事就流傳開來,百姓深受感動,便在十月初一這天,焚化寒衣,代替孟姜女祭奠亡夫,逐漸形成了現在的寒衣節。
2.慧娘
民間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十月一,燒寒衣”起源于商人的促銷手段,這個商人就是東漢造紙術發明人蔡倫的大嫂。
傳說這位大嫂名叫慧娘,見蔡倫造紙有利可圖,就鼓動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學習。蔡莫是個急性子 ,功夫還沒學到家,就急著開了一家造紙店,結果因為造出的紙張質量太差,沒有人買。眼看著就要關門大吉了,慧娘靈機一動,想出一個點子。
在一個深夜里,驚天動地的哭聲從蔡莫家里傳出,鄰居們趕緊過來看看發生了什么事,才知道是慧娘暴病身亡。只見正屋里放著一口棺材,蔡莫一邊哭訴,一邊燒紙,燒著燒著,棺材里突然傳出慧娘的聲音:“開門!快讓我出去!”眾人打開棺材蓋,慧娘一下跳了出來。
農歷十月初一,民間三大鬼節之一——“寒衣節”,你知道嗎?慧娘搖頭晃腦地唱到:“陽間錢路通四海,紙在陰間是錢財,不是丈夫把錢燒,誰肯放我回家來!”她告訴大家,是因為丈夫燒了紙錢,買通了小鬼和閻王,才把她放回來了。
蔡莫聽后,馬上又抱了兩捆紙來燒,說是燒給陰間的爹娘,讓她們少受點苦。
夫妻倆合演了這出雙簧戲,讓鄰居們上了大當!大家紛紛掏錢買紙去燒。一傳十,十傳百,沒幾天的工夫,蔡莫家積壓的紙張就賣光了。因為慧娘“還陽”的那天是十月初一,所以后來人們便都在這天上墳燒紙,用來祭奠死者。
寒衣節吃什么習俗食物
1、面條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征過冬的傳統活動。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面、莜面。
2、紅豆飯
后人把十月初一當悼亡節來過時,以紅豆飯為奠。迄今江蘇大豐一帶還有個傳說,大意為:從前有個放牛娃,因與地主抗爭,被地主砍死,鮮血把撒在地上的米飯染得通紅。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此后,窮人在十月初一都要吃紅豆飯紀念他,尚有童謠為證:“十月朝,看牛娃兒往家跑;如若不肯走,地主摑你三犁擔子一薄刀。”
3、逆糍
在惠州傳統的風俗中,“十月朝”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牛的生日,也是惠州傳統的祭牛節。在這一天,惠州人要吃一種叫“逆糍”的傳統食品。惠州人認為,牛為人類辛勤勞動了一年,要慰勞慰勞牛。
4、糍粑
“十月朝,糍粑碌碌燒。”這是一句客家俗語,說的是每年農歷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糍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