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92周年過去了
九一八事變爆發92周年緬懷先烈面向未來
1931年9月18日,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自此開始了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大半個中國被踐踏,3500多萬同胞傷亡。
在14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華大地上無數國人用熱血鑄就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92年過去了,硝煙散去,警鐘長鳴。今天,我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面向未來。
日前,位于遼寧沈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得到了一批來自民間收藏家捐贈的珍貴文物史料。這些文物史料為博物館深入研究抗日戰爭史、九一八事變史提供了重要的文史資料和實物佐證。
九一八事變的歷史意義
“九一八”事變揭開了日本對中國、進而對亞洲及太平洋地區進行全面武裝侵略的序幕。
1、九一八事變后,國難日益深重,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成為全民族的呼聲。蔣介石卻實行不抵抗政策。不甘做亡國奴、富有民族感和愛國心的中國各階級。各階層人民掀起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
2、首先是中共宣言表達了全國人民的正義呼聲,給全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目標和方向。接著是淪陷區東北人民自發組織抗日義勇軍和在黨的領導下組成抗日聯軍,英勇打擊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國主義步步進逼和國民政府連連退讓,引起民主人士和國民黨內愛國力量的不滿,他們紛紛舉起了抗日反蔣的旗幟。這些都反映了在民族矛盾上升時期,中國各派政治力量出現了新的分化與組合,為后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奠定了社會基礎。
九一八事變起因和經過是什么
九一八事變(又稱沈陽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因中國東北被日本稱作滿洲)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九一八事件爆發后,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后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九一八事變的的影響
1、社會性質轉變。自從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侵略中國以后,中國又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會。
2、918事變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發生在中國東北的震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它不僅是日本帝國主義以武力征服中國的開始,也是法西斯國家在世界上點燃的第一把侵略戰火,它的爆發標志著亞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序幕的揭開。
3、民族團結抗日。918事變及時向全國人民敲起警鐘,在民族危機感逐步加深的過程中,民族責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諸實踐;許多愛國知識分子積極發表政見和主張,呼吁全國人民“徹底明了國難的真相!”廣大民眾和各界人士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918事變是一小撮日本軍國主義分子策劃和制造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這段歷史不能忘卻,更不容篡改和抹殺。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強調牢記歷史,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九一八事變和盧溝橋事變的關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制造并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兩者的區別:九一八事變是日本發動局部戰爭,盧溝橋事變是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
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