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夕為何“來得有點晚”
不少網友發現,今年的七夕來得有點晚,比如2022年七夕節是8月4日,2021年七夕節是8月14日,這是怎么回事呢?
據了解,七夕是每年農歷的七月初七,但對應的公歷日期卻不固定,一般位于公歷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間。
今年是農歷的“閏年”,多出一個“閏二月”,也就是說,在農歷七月前插進了一個月,這才導致今年七夕的日子偏后。
我國現行公歷和農歷兩種歷法,一個公歷年的長度是365天或366天,一個農歷年的長度是354天或355天,相差11天左右。為平衡兩者之間的“時差”,農歷歷法用增設閏月的辦法,設置了“十九年七閏”的規則。每隔2年到3年,就必須增加1個月,增加的這個月叫“閏月”。
今年的七夕并不是最晚的,就拿1901年至2100年這200年來看,七夕最晚是1987年,當年8月30日才過七夕節。最早則是2006年,七夕節是當年的7月31日。
2023七夕是哪一天幾月幾日
2023年8月22日迎來七夕節,七夕節又被稱為七巧節、七姐節、女兒節、乞巧節、七娘會、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七夕節不僅是祭拜七姐的節日,也是愛的節日。
七夕節的歷史發展
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在古代,七夕節是靚女們的專屬節日。在七夕的眾多民俗當中,有些逐漸消失,但還有相當一部分被人們延續了下來。
七夕節發源于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
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代七夕節食俗
在民間,一般以巧果及花瓜作為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歷史上各朝代還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設湯餅。唐朝的節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進斫餅,并訂七月七日為曬書節,三省六部以下,各賜金若干,以備宴席之用,稱為"曬書會"。
七夕同時也是適宜配藥的日子。據說有一種以松柏為藥材的秘方,其神奇的藥丸就是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調配合成的,服一丸可延長十年的壽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
此外,還有餌松實、服柏子、折荷葉等,均號稱為長生不老的仙藥。比較實用的藥方有曬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如今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等地,在七夕這一天,人們還會用面粉制作各種小型物品,放到油鍋里煎炸后稱"巧果"。晚上還會在打掃干凈的庭院里,擺上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家中親友圍坐在一起食用。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于瓜果之上,就意味著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里,乞巧活動以后,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說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斗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將谷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斗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說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州、鄒城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說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七夕情人節發微信紅包數字寓意
5.20元、520元——我愛你
13.14元、131.4元、1314元——一生一世
9.99元、99.99元——天長地久
7.77元、77.77元——親親
1040元——我愛你我愛你
2099元——愛你久久
5.20、520——我愛你
2.58、25.8、258——愛我吧
3.60、360、36.0——想念你
25.13、2513——愛我一生
20.13、2013——愛你一生
7.75、77.5、775——親親我
8.85、88.5、885——抱抱我
52.40、5240——我愛死你
2.40、24.0——愛死你
24.06、2406——愛死你啦
5.30、53.0、530——我想你
53.406、5340——我想死你
34.06、3406——想死你啦
20.99、20999——愛你久久
15.73、1573——一往情深
19.20、1920——永久愛你
3.4、34——相思
80.50、8050——抱你吻你
70——親你
99.50、9950——久久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