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火把節2023年放假時間
楚雄州火把節2023年放假時間
2023年楚雄州火把節放假安排:78月9日至11日放假,共3天,與8月12日(星期六)、8月13日(星期日)周末連休。
楚雄州火把節簡介
火把節是彝族文化的象征,是彝族的年節,是彝族傳統中最為重要、最盛大的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蜚聲海內外,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
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國的兩個彝族自治州之一,也是中國火把節最流行、最隆重的地區,2005年“中國楚雄彝族火把節”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1981年5月2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通過議案,確定“火把節”為彝州的法定節日,1986年,“火把節”作為彝州的法定節日正式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自治條例》。從1983年起,正式由州、市政府主導每年輪流在楚雄鹿城舉辦歡慶火把節活動,自此,以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火把節成了楚雄州最隆重、最盛大和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舉行哪三個儀式
第一天:迎火
火把節第一天,村村寨寨都會宰羊殺豬,以酒肉迎接火神。夜幕臨近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圣火后,兒孫們從老人們手里接過火把,先照遍屋里的每個角落,再到田邊地角,漫山遍野地走過去,用熊熊烈火驅魔除災。
第二天:頌火
第二天可以說是西昌火把節的高潮,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參加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傍晚時分,成千上萬的火把形成一條條巨型火龍,從四面八方涌向同一地方,最后形成無數的篝火,燒紅天空。
第三天:送火
送火是西昌火把節的尾聲,這天夜幕降臨之時,各家各戶會陸續點燃火把,手持火把,走到約定的地方,聚在一起,舉行送火儀式,念經祈禱火神賜給子孫安康和幸福,賜給人間豐收和歡樂。
西昌火把節是我國十大民俗節日之一,也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更是彝族一筆寶貴的財富。想要感受彝族風情,領略火把節的美麗。
火把節的習俗
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后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節慶期間,各族男女青年或點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穢求吉;或唱歌、跳舞、賽馬、斗牛、摔跤;或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還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并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
每逢火把節,彝族、白族家家戶戶門前都要豎起一個火把。在廣場中央堆砌起一個寶塔形火炬。選一根三、四丈高的青松立在中間,四周用于柴分層堆砌成寶塔形,頂端放一根掛滿紅花、白餅、海棠的翠木。傍晚,男女老少手持大小火把,隨鑼聲、號角聲匯集于廣場,將樹塔點燃。頓時火光沖天,干柴烈火僻啪作響,與鑼鼓聲、歡呼聲匯成一片,震撼山岳。
納西族的火把節定于舊歷6月25、26、27日,是納西族人民僅次于春節的一個隆重節日。火把節第一天,人們選擇又好又長的松木,劈成細條,中間加上易燃的松明,捆扎成火把。傍晚,各家門前的火把就點燃了,第二天的火把普遍要比第一天的高出一節。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扎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所有角落都照遍,以求照亮莊稼,消滅害蟲,預祝豐年。人們高舉火把,盡情歌舞,通宵達旦。
普米族,到了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祭頌火神活動。據傳,普米人崇拜的火神叫昂姑咪,本是摩梭人的女始祖。她為了子孫和與本民族簇居的普米族的幸福,潛入天宮盜來了火種,并以自己的身體當火炬把火種引到了人間,讓摩梭人和普米族同時獲得了火。為了世世代代不忘昂姑咪的恩德,普米族便把昂姑咪帶來火種這天定作祭頌火神節。
火把節的由來傳說
納西族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男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男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男子,要他告訴人們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于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后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拉祜族
山上住著一個善人和一個惡人,惡人專吃人眼。六月二十四這天,善人用蜂蠟裹在山羊角上,點燃蜂蠟后叫山羊去找惡人,惡人看到火花,以為人們拿火槍來打他,便急忙躲進山洞,并用石塊堵住洞口,結果被洞里冒出來的水淹死了。從此人們就不再擔心惡人來吃眼睛,可以安安穩穩地搞生產了。因此拉祜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白族
在白族的火把節傳說中,還有著名的阿南(即曼阿喃)的傳說,故事情節與女性人物傳說《曼阿喃》和《火燒松明樓》大體一致,是人物傳說與火把節傳說交叉衍變的結果。
彝族
很早以前,天上有個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有個大力士叫阿體拉巴,兩人都有拔山的力氣。有一天,斯惹阿比要和阿體拉巴比賽摔跤,可是阿體拉巴有急事要外出,臨走時,他請母親用一盤鐵餅招待斯惹阿比。斯惹阿比認為阿體拉巴既然以鐵餅為飯食,力氣一定很大,便趕緊離開了。阿體拉巴回來后,聽母親說斯惹阿比剛剛離去,便追了上去,要和他進行摔跤比賽,結果斯惹阿比被摔死了。天神恩梯古茲知道了此事,大為震怒,派了大批蝗蟲來吃地上的莊稼。
阿體拉巴便在舊歷六月二十四那一晚,砍來許多松樹枝、野蒿枝扎成火把,率領人們點燃起來,到田里去燒蟲。從此,彝族人民便把這天定為火把節。撒梅王與異族抗爭,頭被砍掉,待到星宿出現又長出一個頭來與之奮戰廝殺。最后,由于奸細的出賣,砍掉頭用尖刀草掃過脖子后,撒梅王的頭就再也長不出來了,死不復生。據說尖刀草上的紅斑就是撒梅王的血染紅的。后來撒梅人在每年的六月二十四、二十五都要打起火把紀念撒梅王,并尋找他的英靈。
毛南族火把節
很久以前,毛南族的祖先就在卡蒲這塊山青水秀的地方生息勞作。一天,一個外出做生意的人急急忙忙跑回來對寨老說:“年三十晚,一支異族人將要侵占我們的地方。他們人強馬壯,兵器精良……”寨老趕緊召集大家商量對策。大家一致認為,硬拼是要吃虧的,只有采取疑兵計,才能擊退異族人的進攻。于是,寨老組織全寨老少男女在寨腳、路邊和山坡上插了許多亮槁,再用猴藤把亮槁牽連起來,并掛上許多鞭炮。天快黑時,寨人備足牛角、火藥、鑼鼓等家什后,就封鎖消息,人馬四處埋伏,等待異族來侵。
當異族人馬趁著夜色撲進寨腳時,突然一聲炮響,埋伏多時的毛南族人點燃亮槁、牽動猴藤,頓時鑼聲、鼓聲、牛角聲、鞭炮聲和怒吼聲響成一片。異族人被搞昏了頭,不敢往寨子里沖。他們見坡上、路邊都亮起晃動的火把,不知有多人少馬前來包圍,個個嚇得心驚肉跳,紛紛奪路而逃。
有的異族人逃跑時,由于不熟悉地勢被毛南族人捉住拉進寨子。入寨后,寨老親自給他們松綁,用好酒好菜給他們壓驚,并熱心規勸,使他們很受感動。
從此以后,異族人再也不來侵犯這里的毛南族人。
總之,從火把節傳說的形成與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到不同層級的歷史累層,與這個節日在西南各民族民間長期發展是相同步的,火把節的傳說在其久遠的流傳中不斷衍變,甚至影響到了某些地區的節俗,使原生態的、“祭祀性的”火把節也附著上了“紀念性節日”的衍生涵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