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2023年幾月幾號
火把節2023年幾月幾號
2023年火把節是公歷2023年8月10日,星期四,農歷六月二十四。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時間舉行火把節,大多是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日。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比賽等。在新時期,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彝族、納西族、基諾族在農歷6月24日舉行,白族在6月25日,拉祜族在6月20日,為期兩三天。彝族人認為火把節后長出的谷穗和火把一樣粗。后人以此為祭品,驅趕家中的鬼怪邪靈,以保人畜平安。現在,人們也利用聚會的機會進行社交或會見戀人,并在節日開展商業活動。
“火把節”也是白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每年夏歷6月25日,白族人民都會舉行活動,祝愿人和動物豐收繁榮。
火把節的活動有幾天
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祭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火把節的三天三夜,都各具特色,每個晚上吃過晚飯,由某一家開始點燃火把,然后就爭先恐后地燃起火把往村外走,人們唱起火把歌,歌聲隨著火把的漫延響徹山谷。
隨后按約定俗成的方向又形成一條火龍來到公共娛樂場地,他們將火把集中起來燃成一堆大火,全寨人圍著火堆,快樂地跳舞游戲。火把節也是少男少女點燃愛苗、傳達情意的好時機,姑娘們穿著自己縫制的衣裳展示靈巧的手藝,小伙子在種種比賽和表演中博得姑娘們的芳心及微笑。到了此時此刻,他們都找到意屬的心上人,根據習俗男方可以搶奪女方身上的信物,作為定情之物;他們也借著通宵歡歌狂舞,互相表達愛意。
火把節的民俗
1、祭祀雞:火把節的祭祀雞是挑選精心飼養的雞,須是金黃色的還不能下蛋的子母雞,一般是一斤左右重。在農歷六月二十四前七天或前三天,人們用倒扣的竹背簍把這只祭祀雞關起來飼養。
2、枯蒿芝桿編制的火把:火把節的三天晚上都要點火把。所點的火把主要是枯蒿芝桿編制的火把,以及松樹上砍來的松明子火把。不過要注意的是,送火的晚上點的火把只能是枯蒿芝桿制作的火把。
這些火把都要提前數天,早則一兩個月前就開始準備,尤其是枯蒿枝桿編制的火把是要精心制作的,通常是一家之主或懂事的孩子去籌備制作。在離過火把節還有一兩個月的時候,人們每天在上山放牛羊時,或專門去山林中尋找枯蒿芝桿,找到后折斷成捆帶回家放著,當積累到足夠用的時候就開始編制。
點火、玩火和送火:火把節第一天晚上要點火。點的一般是松明子火把,有時也點一把枯蒿芝桿編制的約一米左右長的火把。一般在祭祀完畢吃過晚飯天擦黑的時候開始點。火種從屋里燃燒著的火塘里取出后,點燃一把火把后走向門外,分成一把(堆)或若干把(堆)點著,但一般都是點單數,如一把(堆)或三把(堆)或七把(堆)等。
關于火把節介紹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著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天神子勞阿普嫉妒人間的幸福生活,派一位年老的天將到人間,要他把人間燒成一片火海。老天將來到人間,看到一個男子將年紀稍大的孩子背在身上,年小的孩子反倒牽著走,他感到奇怪,細一問方知背著的孩子是侄子,牽著的孩子是兒子,因哥嫂已死,男子認為應該好好照料侄子。老天將為這樣的人間美德深受感動,想著人們的心地是如此善良,怎忍加害于他們,便將天神燒毀人間的消息告訴給那男子,要他告訴人們于六月二十五那天事先在門口點燃火把,以此免去災難。于是千家萬戶都在這天晚上點起了火把,天神以為人們早已在火海中滅亡,便沉沉地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后來,納西族人民就把這天定為火把節。
火把節習俗是怎么樣的?
火把節習俗是怎么樣的?火把節習俗一般分為祭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內容包括祭祀儀式和娛樂活動,歷時三天三夜。
彝族,白族、佤族、納西族、拉祜族、傈僳族都有火把節,不過彝族的火把節最為出名。火把節(彝族火把節)是流行于云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06年5月20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申報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6月9日,貴州省赫章縣申報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
彝族火把節的起源,追溯其根源就是來自于彝族先民對火的原始崇拜。
一方面彝族居住在高寒山區,無論生活或生產上對火的依賴更強,因此火對彝族的影響更大。另一方面彝族原始宗教活動都是以在屋內或門外燃火堆,借以呼喚火神為開始,火在彝族人的意識中非常重要,由此強化了其敬火意識。另外從彝族的社會生活習俗中也可見一斑,涼山彝族諺語就有“所吃的都要見火”。
最早記錄彝族火把節的是元代的《云南志略》:“相燒為戲,謂之驅禳”。六月二十四日那天,人們會整晚用竹竿舉著火把、火炬照明,小孩也持小火把滿地亂跑直到天明。清代編撰的《開化府志》記載:六月二十四日,夷人“村寨田宅,悉燃火炬”,故曰火把節,
雖然火把節是彝族的共同節日,但不同地區彝族的火把節也不盡相同。昆明彝族的火把節據說是為了紀念一個名叫阿南的美麗婦人。她丈夫被仇人殺害,仇人要占有她,她至死不從,在六月二十四日自焚而死,族人就以火把節紀念她。
石林彝族的火把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推翻土司暴政而設立的。過去有個土司經常欺壓鄉里,百姓苦不堪言,一個叫扎卡的牧羊人見義勇為,將火把綁在羊角上,用鑼鼓催促羊群沖入土司府,趕走土司取得了革命的勝利。為了紀念推翻土司暴政,彝族就在農歷六月二十四那天舉辦火把節。石林彝族的火把節更加注重火把的形式,包括豎火把、點火把和燒火把,之后會開展喊魂儀式。
紅河彝族的火把節據說是為了紀念消滅蟲害而設立的。過去蝗蟲肆虐,莊稼顆粒絕收導致民不聊生,為了驅逐蟲害,彝族人就用火燒稻草來煙熏害蟲,保護了糧食和村寨。為了紀念消滅蟲害,人們就把農歷五月五到五月十五這10天定為火把節。紅河彝族火把節一般以鞭打老牛開場,主題是祭祖,人們手持火把繞著祠堂、住宅和田間奔跑,最后舉行篝火晚會。
總體來說,彝族火把節一般歷時三天三夜,分為祭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祭火階段人們宰牛殺羊共同分享,并備酒肉祭祖。晚上,人們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臺,擊石取火點燃圣火,由彝族民間祭司畢摩誦經祭火。然后,大家都會從畢摩手里接過用蒿草扎成的火把,游走于田邊地角,效仿以火驅蟲的傳說。
玩火階段大家都聚集在祭臺圣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賽馬、摔跤、唱歌、斗牛。姑娘們則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跳起朵洛荷、達體舞。這天還會舉辦彝家的選美活動,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的標準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
送火階段是整個火把節的高潮,人人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后將手中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大家匯聚在篝火四周載歌載舞盡情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