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每小時超10公里沖向福建廣東
臺風每小時超10公里沖向福建廣東
今年第5號臺風“杜蘇芮”(DOKSURI)(強臺風級)的中心今天(27日)早晨5點鐘位于我國臺灣省鵝鑾鼻南偏西方大約220公里的海面上,就是北緯20.1度、東經120.0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5級(50米/秒),中心最低氣壓940百帕,七級風圈半徑300-450公里,十級風圈半徑120-160公里,十二級風圈半徑90-100公里。
預計,“杜蘇芮”將以每小時10-1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動,強度將有所增強,然后逐漸向福建福清到廣東惠來一帶沿海靠近,并將于28日早晨到上午在上述沿海登陸,最大可能在福建晉江到閩粵交界沿海登陸(強臺風級或超強臺風級,45-52米/秒,14-16級)。
大風預報:27日08時至28日08時,巴士海峽、南海東部和南部海域、臺灣以東洋面、臺灣海峽、東海大部,以及臺灣島及其沿海、福建沿海、浙江沿海、廣東東部沿海將有6-8級大風、陣風9-10級,其中巴士海峽、南海東北部偏東海域、臺灣海峽偏南海域、福建南部的部分沿海地區、臺灣島南部沿海風力可達9-12級、陣風13-15級,“杜蘇芮”中心經過的附近海域風力可達13-17級,陣風17級以上。
降水預報:27日08時至28日08時,臺灣島、福建東部、浙江東部等地有大到暴雨,其中,臺灣島東部、浙江東部沿海等地的部分地區有大暴雨,臺灣島東南部局地有特大暴雨(250~400毫米)。
防御指南:
1.政府及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做好防臺風搶險應急工作。
2.相關水域水上作業和過往船舶應當回港避風,加固港口設施,防止船舶走錨、擱淺和碰撞。
3.停止室內外大型集會和高空等戶外危險作業。
4.加固或者拆除易被風吹動的搭建物,人員切勿隨意外出,應盡可能待在防風安全的地方,確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危房人員及時轉移。當臺風中心經過時風力會減小或者靜止一段時間,切記強風將會突然吹襲,應當繼續留在安全處避風。
5.相關地區應當注意防范強降水可能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
臺風一詞由來
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臺”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占領臺灣省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
由于我國臺灣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臺風北上的路徑要沖,很多臺風都是穿過臺灣海峽進入大陸的,所以稱為臺風。“臺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匯中的。
《科技術語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臺風名詞探源及其命名原則》一文,文中論及“臺風一詞的歷史沿革”。作者認為:在古代,人們把臺風叫颶風,到了明末清初才開始使用“飚風”這一名稱,作為寒潮大風或非臺風性大風的統稱,至1956年,飚風簡化為臺風。
臺風發源地:
臺風源地分布在西北太平洋廣闊的洋低緯洋面上。西北太平洋熱帶擾動加強發展為臺風的初始位置,在經度和緯度方面都存在著相對集中的地帶。在東西方向上,熱帶擾動發展成臺風相對集中在4個區:
(1)中國南海海區;
(2)菲律賓群島以東、琉球群島、關島等附近海面(最重要的臺風發源地);
(3)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面;
(4)馬紹爾群島附近海面。
臺風又叫颶風
颶風一詞源自加勒比海言語的惡魔Hurican,亦有說是瑪雅人神話中創世眾神的其中一位,就是雷暴與旋風之神Hurakan。而臺風一詞則源自希臘神話中大地之母蓋亞之子Typhon,它是一頭長有一百個龍頭的魔物,傳說其孩子就是可怕的大風。至于中文“臺風”一詞,有人說源于日語,亦有人說來自中國廣東話“大風”的發音,傳至國外后再次傳回國內譯為臺風。以前,中國東南沿海經常有風暴,當地漁民統稱其為“大風”,后來變成臺風。
颶風和臺風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旋,只是因發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稱。生成于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強烈熱帶氣旋被稱為“臺風”;生成于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東部的則稱“颶風”;而生成于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灣的則稱為“旋風”。颶風在一天之內就能釋放出驚人的能量。颶風與龍卷風也不能混淆。后者的時間很短暫,屬于瞬間爆發,最長也不超過數小時。此外,龍卷風一般是伴隨著颶風而產生。龍卷風最大的特征在于它出現時,往往有一個或數個如同“大象鼻子”樣的漏斗狀云柱,同時伴隨狂風暴雨、雷電或冰雹。龍卷風經過水面時,能吸水上升形成水柱,然后同云相接,俗稱“龍取水”。經過陸地時,常會卷倒房屋,甚至把人吸卷到空中。
在北半球,臺風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南半球則呈順時針方向旋轉。颶風產生于熱帶海洋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溫暖的海水是它的動力“燃料”,它一般伴隨強風、暴雨,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對于民生、農業、經濟等造成極大的沖擊,是一種影響較大,危害嚴重的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