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2023幾月幾日具體日期
中元節2023幾月幾日具體日期
2023年中元節時間:公歷8月30日,七月十五,星期三。中元節是有著很多稱呼的,比如說地官節、盂蘭盆節,以及七月半等等。作為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直到東漢后,道教才將其改名為中元。到了唐朝的時候,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成為官方認證的節日,而且一直延續到現今。值得一提的是,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在海內外的影響都十分深遠。
中元節的節日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以及中元節的文化中,可以體會到中元節的意義,在于闡述懷念祖先的孝道,令人們慎終追遠,傳揚正確的孝道。中元節是一個異彩紛呈,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它不僅擁有佛教的宗教信仰,還有著我國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節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它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還有我國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教的說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的故事,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種表現,它所宣揚的便是報答父母、生前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節的習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動在商周時期已經有文獻記載,《詩經》的40篇《頌》即是祭祀樂歌,它所反映的是人們最原始的一種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動在我國幾千年文化的演變之中,和后來儒家所倡導的孝道文化融為一體,密不可分。
中元節戴什么辟邪
1、玉石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中,玉能辟邪、鎮宅,玉能消災,玉能帶來福氣和吉祥,這種傳統觀念的形成是歷代實踐經歷、經驗的結晶。所謂人養玉玉養人,戴的越久越有靈性,可以替人擋災。
我國古代就以翠玉作為護身符,驅災避險,自古以來玉都被視為祥瑞之物。在百姓中,常有自己多年佩戴的。玉器出現裂紋,或者斷裂,就有了“玉碎擋災”的說法。所以,戴玉鐲、玉墜、玉牌、玉項鏈等,就有用玉來擋災的含義。
2、琥珀
琥珀是佛教七寶之一,被認為具有強大的辟邪化煞的能量,佩戴琥珀飾物能辟邪和消除強大負面能量。琥珀可使人頭腦清晰,恢復能量。在中醫理論里,琥珀一直有安神定氣的功用。
3、桃木
“插桃枝于戶,連灰其下,童子不畏,而鬼畏之。”桃木被稱為仙木,也稱“降妖木”或“鬼怵木”,顧名思義,就是鬼害怕的木。古人說:居不可無桃。古時人們家中辟邪就用桃符,用以驅鬼壓邪。
4、切片核桃(又叫辟邪)
辟邪由核桃加工而成,就是切片核桃,由于核桃內部的結構特殊,中間保留下來的部分、自然形成的鏤空花紋很特別,形狀像一對鞋,稱之為“辟邪”。辟邪多為楸子所做而成,它美麗的花紋,其邊緣的部分有的很像人臉、獸面,人稱“鬼臉”,可以做不錯的掛件。
5、小葉紫檀
小葉紫檀散發出來的香味有助于睡眠和安心寧神的功效,還能促進人的血液循環,對人們的心臟有很好的調節保養功能。更重要的是,長期佩戴小葉紫檀還有避邪保平安,消災解難的作用。
6、朱砂
朱砂的顏色鮮紅,古人認為可以辟邪,并且還會滲入玉質里,造成沁色,使朱砂沁的說法在坊間廣為流傳。文玩配飾里經常會用到朱砂,像圓珠、桶珠、平安扣、佛頭等,其實這些制品都是朱砂粉加明膠的混合物,并不是純朱砂。
7、金剛菩提佛珠
金剛菩提在所有菩提中法力最高,相傳是當年佛祖釋迦牟尼所用之物,佩戴身上,驅魔避禍之力強,可增吉祥。金剛還有堅硬無比、無堅不摧之意,辟邪能力強。
8、璽
碧璽諧音“辟邪”,是慈禧太后的最愛,在我國清代的皇宮中,就有較多的碧璽飾物。科學上說,碧璽因其表面始終流動著與人體生物電基本吻合的微電流,對暢通血氣,對氣血虛、身體弱、手腳冰涼者非常適用。黑色、綠色、茶色、紅色碧璽都有揚正抑禾邪驅濁氣的作用,從而使人無畏無懼,充滿陽剛正能量,使邪氣“望而卻步”。
9、水晶
水晶的能量能改善運勢,招財旺夫,不同種類、不同顏色的水晶都有它獨特的意義與作用。他們有的可以招桃花、有的可以辟邪保平安,甚至還有的可以美容養顏。
10、雞血藤
雞血藤是一種非常著名的中藥材料,長期佩戴有祛風除濕的療效。不僅具有醫療功效而且還有避邪功能。在我國民間一直流傳用雞血除邪清濁,避禍轉運的說法,并延用到現在。
中元節有什么禁忌
祭祖時間要注意
祭祖的時間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我們盡量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一般是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通常為祭祖最佳時段,不能在天未亮或傍晚時分,這樣是不吉利的。另外,身體虛弱的人,盡量避免祭祀掃墓,如果一定要去,可攜帶開光護身物品,以作化解。
做一桌菜祭拜祖先
祭拜祖先,貢品是不能少的,我們這里是要做一桌菜,一般是8個菜,分別是紅燒肉、魚,蛋餃,油片,炒雞塊,豆芽,韭菜炒百葉,肉骨頭湯,它們分別有著不同的寓意。
中元節吃哪些傳統食物
1、吃鴨
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那么是為什么呢?
“鴨”取“壓”的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
中元節吃鴨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在古代,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于是,活著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鬼節就吃鴨子。
2、吃瀨粉
在中元節當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3、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等地,中元節又稱“掐嘴節”,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4、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現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首先在皮,其次在餡。
在皮方面,餃子皮較厚,而扁食皮薄如蟬翼。而在餡方面,餃子餡少,因此餃子的個頭也比較小,并且餃子的餡較為單一,多為肉餡配素菜。而扁食就大不一樣了,不僅肉類、菜類均可入餡,連雞、鴨、魚、蟹等等都可入餡,且特別講究搭配。
5、吃“餃餅”
在浙江省臺州市的天臺,中元節會有吃“餃餅”的習俗,“餃餅”是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相傳,餃餅筒是濟公所留下來的。濟公在國清寺為僧時,見每一餐都剩下許多菜,覺得很浪費,就把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這種做法受到了眾僧的喜愛,便流傳至民間。
6、吃花饃
農歷七月十五之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為強烈。一家蒸花饃,街訪四鄰來幫忙。將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送給小輩,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將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送給長輩,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將花饃捏成魚型,稱為面魚,送給平輩,意喻連年有余。
7、蒸面羊
在華北地區,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這個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這一習俗的另外一個說法是,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面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娘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并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這其中的講究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余糧。”新姑爺切完羊后,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