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關(guān)于學習的勵志詩文名言
關(guān)于學習的古語名言
1.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林逋《省心錄》
譯: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學習就是聰明的人,不好問又驕傲自滿的人是可恥的。
2.學不可以已。—《荀子》
譯: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3.千經(jīng)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譯:千萬種經(jīng)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yīng)該先做到的。
4.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譯: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zāi)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只學習卻不思考就不會感到迷茫,只空想?yún)s不學習就會疲倦而沒有收獲。
6.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論語》
譯:學過的知識,在適當?shù)臅r候去復(fù)習它,使自己對知識又有了新的認識,這不是令人感到快樂的事嗎?
7.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譯:學了新的知識又常常溫習已學過的知識,不斷地學習,溫習,學問和修養(yǎng)一定會很快得到提高,這樣的人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8.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
譯:千里大堤,因為有螻蟻在打洞,可能會因此而塌掉決堤;百尺高樓,可能因為煙囪的縫隙冒出火星引起火災(zāi)而焚毀。
9.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譯:提出批評意見的人,是沒有罪過的。聽到別人的批評意見要仔細反省自己,有錯就改正,無錯就當作是別人給自己的勸告。
10.良藥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語》
譯:好的藥物味苦但對治病有利;忠言勸誡的話聽起來不順耳卻對人的行為有利。
11.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明代諺語
譯:一句良善有益的話,能讓聽者即使在三冬嚴寒中也倍感溫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惡毒語言,傷害別人的感情和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會讓人覺得寒冷。
1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應(yīng)當說不知道,不弄虛作假,這才是明智的行為。
13.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譯:事業(yè)或?qū)W業(yè)的成功在于奮發(fā)努力,勤勉進取。太貪玩,放松要求便會一事無成;做人行事,必須謹慎思考,考慮周詳才會有所成就。任性、馬虎、隨便只會導(dǎo)致失敗。
14.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明·朱熹
譯:用心思考,用眼仔細看,有口多讀,三方面都做得到位才是真正的讀書。
15.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譯: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dǎo)別人不感到厭倦。
16.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17.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渙《登顴雀樓》
譯:想看到更遠更廣闊的景物,你就要再上一層樓。想學到更多更深的知識,你就要比原來更努力。
18.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夸。—《警世通言》
譯:盡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夸耀自己。
1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譯:玉石不經(jīng)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jīng)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20.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勸學》
譯:年輕的時候不知道抓緊時間勤奮學習,到老了想讀書卻為時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