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歷史必修二必背知識點(2)
第3課 古代商業的發展
一、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
1、古代商業發展歷程
(1)興起于先秦時期
①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經商著稱,因此后世將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稱為“商人”。
②春秋戰國:我國商業繁榮。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會地位提高,各地出現了許多商品市場和擁有雄厚資產的大商人。
(2)秦漢以來商業艱難發展
①艱難原因:秦漢以來,統治者多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的發展比較艱難。秦漢至隋唐,商人經商受到時間、地點的限制,商業總體水平還不高。
②發展原因:秦始皇統一貨幣、度量衡,修建馳道;漢代“開關梁,馳山澤之禁”;兩漢開通了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③發展表現:西漢富商大賈周流天下,對外貿易發展,出現許多商業中心
(3)隋唐商業的發展
①原因:隋唐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商品流通。國家統一、政局穩定、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
②表現:邸店不斷興辦,都市商業不斷發展;農村集市貿易也發展起來;為商業服務的柜坊和飛錢相繼問世。
(4)宋元商業繁榮
①原因:社會經濟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政府逐漸放松對商品交易的限制,商業環境相對寬松;紙幣的出現便利了商業活動;水陸交通的便利
②表現:城市繁榮,徹底打破市坊界限,商業活動不受時間限制;商品種類迅速增加;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邊境貿易(榷場)和海外貿易發達;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元代大都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都會,國內外各種商品匯聚于此。
(5)明清時期商業發展
概況:政府對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稅;并施行種種壓制政策。繼承專賣專營的傳統,限制了民營商業的經營范圍。城鎮商業依然呈現繁榮景象:棉花、茶葉、甘蔗、染料等農副產品大量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區域間長途販運貿易發展較快,貨幣的作用越來越大。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叫做“商幫”。
二、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
1、市的變遷
(1)宋朝以前
①位置和時間:縣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設市,用于貨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圍墻,與民居嚴格分開。
②政府監管:官府設市令或,對市場交易進行嚴格的管理,按時開市、閉市,閉市后不許交易。
③設市表現:西漢都城長安城東、西有“市”九處。唐長安城設東西二市,各占兩坊之地,僅東市就有二百二十行。
(2)宋朝時期
①位置和時間: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舊時日中為市的經營時間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晝夜相接。
②政府監管: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監管。
③設市表現:全國出現了數十座較大的市鎮。其中,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是最著名的四大商業名鎮。
2、城市的發展
(1)北方重要大城市
古代的長安、洛陽、開封、臨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時期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也是著名的商業中心。
(2)一批新興城市
興起繁榮的原因:絲綢之路的開通、大運河的開鑿、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等。
表現:南方經濟的發展,使揚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為當時最繁榮的大都會,以至出現“揚一益二”的說法。
三、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
1、歷代對外貿易發展的表現
(1)西漢:由于開通了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中外貿易逐漸發展起來。
(2)唐朝:廣州成為重要的外貿港口,政府在這里設有市舶使,專管對外貿易。
(3)兩宋:中國同東南亞、南亞、阿拉伯半島以至非洲的幾十個國家進行貿易,海外貿易稅收甚至成為南宋國庫重要財源。
(4)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國海船經常在百艘以上,被譽為當時世界第一大港。
2、主要特點
(1)中國古代對外貿易主要由官府控制。
(2)朝貢貿易即通過朝貢與賞賜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這種朝貢貿易,往往“厚往薄來”“倍償其價”,目的不在于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而是要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3、明清時期對外貿易逐漸萎縮
(1)原因: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
(2)表現:只開廣州一處對外通商,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出口商品僅占市場商品總量的3%左右。
第4課 古代的經濟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變
1、原始社會
(1)土地制度:土地公有制
(2)表現形式:土地屬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隸社會
(1)土地制度:國王所有的貴族土地所有制
(2)表現形式:井田制
(3)主要特點:夏、商、西周時期,一切土地屬于國家。國王把土地層層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轉讓與買賣;同時要向國王交納貢賦。庶民和奴隸在貴族封地上耕種,遭受著殘酷剝削和奴役。
3、封建社會
(1)土地制度:以私有制為主體的多種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
(2)形成過程
①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時期出現大量私田,土地轉讓關系進一步發展。
②稅制改革: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規定:不論公田、私田,都要按畝收稅。其他諸侯國也相繼進行稅制改革,這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③法律確認: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土地兼并問題
①出現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經濟特權,大量兼并農民的土地,造成了社會的兩極分化。
②抑制兼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實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額,限制土地買賣。明朝政府丈量全國土地,按照人丁和田畝的多寡收取賦稅。
③后果:這些措施起到鼓勵農民墾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農抑商”
1、原因
(1)商周,社會上出現了商業與農業爭奪勞動力、影響農業生產甚至危及封建政權統治等問題。
(2)封建統治者大多繼承重農抑商政策,保護農業生產和小農經濟,以確保賦役征派和地租征收,鞏固封建統治。
2、歷代表現
(1)戰國時期,為了禁止農民棄農經商,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時,首倡“重農抑商”,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2)西漢時期:漢武帝推行一系列經濟政策,包括: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以及向工商業者加重征稅等。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
(3)明清時期:明太祖強調“使農不廢耕,女不廢織,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王賈皆其末也”。明清兩代繼續實行專賣制度,壟斷鹽、茶等重要商品的經營,而對民營商業,不斷加征商稅。
3、影響
破壞工商業的正當經營,以致影響到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三、“海禁”與“閉關鎖國”
1、明朝的海禁
(1)原因:明太祖擔心流亡海上的敵對勢力勾結倭寇,危及統治。
(2)內容:人民不得擅自出海與外國互市,對外貿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進行。
2、清朝閉關鎖國
(1)原因:為了對付東南沿海的抗清斗爭;統治者認為天朝大國物產豐盈,無所不有,無需與外國進行貿易。
(2)內容:厲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人民片板下海,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廣州一處通商。
(3)后果:不僅妨礙海外市場的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而且使中國與世界隔絕,中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
下一頁人教版歷史必修二必背知識點內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