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學設計
《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學設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夏朝的學習,知道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學習夏、商、西周滅亡的史實,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了解夏、商、西周大量精美文物、歷史遺跡,樹立保護文物、愛護文化遺產的意識;了解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不開奴隸和平民的艱苦勞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重點與難點〗通過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培養學生的分析和歸納能力;初一學生對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公元紀年法中紀年與世紀的換算方法的了解。
〖教學過程〗
導入: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是通過怎樣的方式做首領的?
傳說中的堯、舜、禹又是通過什么方式做部落聯盟首領的?這種方式叫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但是在禹之后,禪讓制被破壞了,人們又通過什么方式來傳遞王位的呢?這就是今天這節課的內容。
一、“家天下”的夏朝:
出示“大禹陵”的圖片,提問:大禹陵的修建說明了什么?
學生答:說明了大禹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很高。提問:大禹為什么威望這樣高?
學生答:“大禹治水”。
大禹因治水而威望大增,傳說中的大禹還做了幾件有助于提高其威望、鞏固其地位的大事,要求學生閱讀歸納。
學生歸納:①涂山召見部落首領,②劃九州,筑九鼎。
大禹憑借日益增長的威望和權力,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歸納知識點: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建都陽城。學生識圖,夏朝的地理范圍及陽城的具體位置,了解陽城是今天的哪個城市。
夏朝的建立,意義深遠,中國歷史開始進入文明時代。提問:同學們知道四大文明古國嗎?
學生回答。
更令每個炎黃子孫自豪的是:①從時間上看,中國是僅次于埃及進入文明時代的國家。②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歷史發展惟一沒有中斷的國家。
二、“禹傳子,家天下”
提問:“禹死后,他的王位由誰繼承了呢?”
學生回答。
學生閱讀啟繼承王位的經過,討論:“你認為禹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教師指導學生認識在禹執政的后期,由于私有制的出現,禪讓制已經走向終結,啟在禹的扶助下已經樹立起威望、形成了特權。
教師小結:啟繼承了父位,從此開始了“家天下”的歷史,這就是王位世襲制。
提問:“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哪個歷史人物退位才結束?”學生根據小組準備的結果進行回答。
指導學生觀察《二里頭宮殿復原圖》及閱讀文字,分析據此所獲得的信息:筑有大型宮殿,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情況等。
二、商湯滅夏:
1. 商朝的建立:
指導學生觀察《“桀駕人車”漢畫像石》,提問:這是夏朝最后一位國王桀,你認為他的怎樣一位國君,你能預見到他統治的結果嗎?學生討論回答:桀已經失去民心,夏朝衰落,即將滅亡。
與夏朝的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族的強大,由此推斷:商滅夏。
歸納知識點,板書:公元前1600年,商湯,商朝,建都亳。
觀察《商朝形勢圖》,商朝在建立之初的300年左右的時間里,先后七次遷都,提問:你認為商朝當時會因為什么原因而遷都?學生小組討論,回答:戰亂、洪水、政局動蕩、占卜迷信、外族入侵、自然環境的惡化等。
2. 盤庚遷殷:
歸納知識點,板書:公元前1300年,盤庚遷殷。
學生識圖,殷的地理位置。至此,商朝的統治穩定下來,后人也稱商朝為殷朝。
商朝為管理國家設置了各項事務官員,建立了軍隊,其疆域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看插圖《商代石人和玉人》、《商代玉器》、《商代玉蠶》、《商代鐵刃銅鉞》,體會商代經濟文化的進步。
三、武王伐紂: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提問:你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一下紂王?紂王在你們心目中是什么形象,課下給他畫一幅像。
學生回答。
接著提問:昏庸殘暴的統治將預示著怎樣的結局?
介紹武王伐紂的經過,800多部落共同討紂,以及紂王軍隊陣前倒戈,反問:這些史實是否印證了你的預言?說明你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歷史分析能力。
1. 西周的建立:
歸納知識點:前1046年,周武王,建都鎬京,周朝史稱西周。識圖。
2. 西周的發展:
學生閱讀《詩經》節選及課文,提問:西周的土地如何分配?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還有哪些進步?
學生討論歸納回答。
教師指出,西周經濟的繁榮同樣也是平民的勞動者所創造的。
3. 東周的建立:
學生講述“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昏庸統治使其失去民心、預示著統治的滅亡。
歸納知識點: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西周滅亡。
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小結:指導學生將本課內容中的重大事件在自制的年代尺中標識出來。
〖鞏固練習〗做配套填充圖冊中的相關內容。
教案點評:
本教案采用了教師講解,學生討論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展示大量的文物圖片,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歷史情境。同時,教師還在教學重難點部分,為學生提供了討論、講故事等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熱情。由于本課的時間跨度較大,內容較多,教師通過有意識的引導學生自制大事記年表的方法,鞏固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夏商西周的更迭》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這是人教版中國古代史全一冊第一章的第二節。本即可世紀第一節遠古社會和傳說時代之后講述我國古代社會的又一個重點章節。是對我國奴隸社會的全面描述和總結。從知識銜接上看,有繼承性。同時,本節課又是第三節夏,商,西周的社會經濟這一節內容的展示平臺,與下一節的內容又有密切的關聯,因此十分重要。
結合教學大綱和新一輪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的教學思想定位為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為此我設計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目標:初步了解夏,商,西周的起止時間,統治者及相關情況。了解歷史事件盤庚遷殷,國人暴動。了解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世襲制,井田制,分封制。
2:能力目標:通過對以上基礎知識的掌握過程,學生能夠形成或初步形成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奴隸制王朝的興衰,學生能夠進一步明確歷史發展的興衰之道。
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農墾總局子弟校是一所普通中學,學生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水平差距很大,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對較弱。為使學生全面發展,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提高,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就必須確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必須要符合學生實際情況,本節課我采用談話式的問題教學法,即根據學生的水平和能力設計由淺入深的多組問題,啟發引導學生思考回答,這樣,既加強了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又能夠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問題設計的合理既能使學生有的放矢,感覺有成就感,又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趨于統一,我將其設計為奴隸制王朝的興衰原因及啟示,之所以這樣設計,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目標有著密切的關系。本節課力圖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歸納整理過程,使學生形成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這要求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告訴我們,我國奴隸社會歷經了夏,商,西周,春秋時期前后長達兩千多年的過程,每一個奴隸制王朝都是由都是歷經了興起,強盛,衰亡這樣一個過程,從表面現象上看好象就是一個循環過程。我力圖通過對這一過程的分析理解使學生明確歷史總是先前發展的,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統治階級的統治政策,措施能夠促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則其興,否則則亡。
我的教學設想是力圖通過以下三點完成本節課的教學:
1: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素質教育和綜合測試都要求教學模式是發散型,民主型,開放式,互動式的,要求學生能用一門或多門學科知識全方位,多角度地去認識社會,形成整體或系統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就某一知識點或某種社會現象,開展學科內或跨學科知識間的聯系,拓寬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理解,運用,分析,綜合等通用性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建立民主,開放,和諧,互動的研究型教學模式。這節課我就采用談話式的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主線,創設一種研究的氛圍,使學生在解答問題中發現,明確知識點。并透過歷史現象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其優點是:教師的主導彈性大,學生思維訓練的空間大,有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發揮。
2:突出人文素質教育:人文素質是指與特定社會時代人們社會生活相聯系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道德理想,心理情感,思維方式,言行品格等品質的總稱?,F代教育歷年特別要求在教學中加強人文精神培養的力度。因為一個人的人文素質不僅要經過學習積累,而且也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在本節課中,我在與同學們共同研究我國的奴隸社會情況時,利用多媒體的手段多次提供在料,引導學生將中外奴隸社會的各方面情況加以對比,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以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進取心。
3:培養創新思維品質: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已成為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要求,而培養創造性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引導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即引導學生善于根據客觀事實獨立思考,不惟書,不惟師,不輕信,不滿足于現成答案。如,在對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難點夏,商,西周奴隸社會王朝的興衰原因進行分析中,我設置了這樣幾個問題:
問題1:根據教材內容和所給材料,你能想象奴隸們的生活狀況嗎
問題2:歸納夏,商,西周的興亡原因
問題3:從奴隸制王朝的興亡原因中你得到哪些啟示
通過以上各問題的探討和解決,同學們按照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見,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品質又解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
看了“夏商西周的更迭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