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隋的統一與大運河
1. 518 年,北周外戚 楊堅 奪取政權,建立隋朝,年號開皇。楊堅就是隋文帝。
2. 589 年,隋沿長江兵分八路全面出兵,僅用四個月就以摧枯拉朽之勢滅掉南方的陳朝,結束了分裂割據局面。繼秦漢之后,中國又一次實現了統一。
3.社會經濟繁榮
(1)表現:疆域遼闊,國力強盛,人口數量和肯田面積大幅度增長。
(2)原因:隋統一后,勵精圖治,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創立科舉制度,三省六部制)改革前朝制度,加強中央集權,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4.隋朝大運河 :
(1)目的:加強 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和交流,鞏固統治。
(2)大運河以 洛陽 為中心,北抵 涿郡 ,南至 余杭 ,自北向南分為 永濟渠 、 通濟渠 、邗溝和 江南河 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3)作用: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的工商業發展;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唐太宗于貞觀之治
1.618年, 李淵 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626年,李世民 繼承皇位,次年改年號“貞觀”,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 唐太宗時期, 魏征 敢于直言,前后上諫二百多次,經常提醒唐太宗要吸取隋滅亡的教訓,居安思危,慎始慎終,被唐太宗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
3. 唐朝沿襲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三省中, 中書省替皇帝起草政令, 門下省負責審核,最后交由 尚書省 執行。尚書省下設有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具體政務。
4. 唐朝在《隋律》的基礎上,多次修訂法令,刪繁就簡,化重為輕。《唐律疏議》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5.貞觀之治
(1)原因:李世民經歷了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眼看到龐大的隋帝國在農民戰爭風暴中迅速崩潰,受到極大的震撼。
措施:
政治上:①虛心納諫,選賢用能,完善制度
經濟上:②改革賦役制度,輕徭薄賦
法律上:③修訂法律,寬省刑罰
(2)表現: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認識: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氣度恢宏的隆盛時代
1.武則天的統治
(1) 武則天 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措施:①重用酷吏,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壟斷高官的局面;②改《貞觀氏族志》為《 姓氏錄》,將武氏列為一等,并規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員都可列入其中;③大力發展科舉制度,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④減輕農民負擔,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繼續發展。
(3)表現:武則天統治時期,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有“貞觀遺風”。
(4)影響: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2.開元盛世
(1)措施:重用賢能,大力整頓吏治,對軍事制度、財政制度、漕運制度等進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
(2)表現:唐玄宗統治的前期,年號“開元”,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3.在農業生產方面, 曲轅犁 和 筒車灌溉技術 灌溉技術的發明、使用,促進了土地開發,增加了糧食產量。提高了勞動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發展。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昂揚進取的社會風貌
1.科舉制度
(1)含義: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2)創立:隋朝(隋煬帝)。
(3)完善:唐朝(唐太宗、武則天創立殿試制度、唐玄宗改考詩賦)。
(4)主要科目: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 明經 和 進士 。明經科主要測試考生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后來雜文專考詩賦。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5)作用:①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②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③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④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
2.飲茶習俗在 唐代 風靡全國,茶成為一種生活必需品。唐代, 騎馬 出行變得普遍而富于情趣。
3.博大宏放的精神風貌
(1)原因:國運鼎盛,政局安定,科舉選官等一系列制度創新,為社會發展注入了生機勃發的活力。
(2)特點:胡漢交融、中西貫通,展示了博大開放、匯納百川與充滿創新活力的時代精神。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合同為一家”
(1)政策:民族平等、和親、冊封會盟。
(2)天可汗: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稱為“天可汗”。含義:擁戴唐太宗為他們共同的君主。
(3)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時期,把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首領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帶去許多工藝品、谷物、菜籽、藥材、茶葉以及歷法、生產技術與各種書籍等。
作用: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開放與交流
1.遣唐使: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包括學問僧、留學生、專業技術人員)
作用: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本國,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2.鑒真東渡:唐玄宗時,鑒真接受日本學問僧的請求,東渡日本弘揚佛法。
作用:鑒真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
3.玄奘西行: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到達天竺研習佛法。
作用:玄奘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
4.唐朝都城 長安 不僅是國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當時國際性的大都市。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重大發明與科技創新
1. 唐朝 初年,人們從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啟發,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2.唐末,雕版印刷業已比較發達。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叫做交易憑據的印刷品——“ 印紙 ”。成都、洛陽等地都是著名的印刷業中心。
3.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868)印制的《 金剛經 》。
4.唐初著名的煉丹家和醫藥學家 孫思邈 在他的《丹經》一書中,第一次把火藥的配方記錄下來。
5.唐朝末年, 火藥 開始運用于軍事。最初用火藥制造的武器叫“火箭”,也叫“飛火”。
6. 趙州橋 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單孔大石橋。在一千三百多年間,它歷經多次大地震和暴雨洪水的考驗,依然屹立在洨河上,被譽為“世界建橋史上的一個奇跡”。
趙州橋的設計者是隋朝著名工匠 李春 。他采用了單孔石拱的設計方案。
作用:趙州橋的設計開創了世界平拱橋建筑的先河,把人類造橋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體現出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成就的結晶。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璀璨的文學藝術
1.唐朝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時期,也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 黃金 時代。唐詩無論題材、數量和藝術成就方面都是以往任何時期的詩歌所無法相比的。
2.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 李白 和 杜甫。
(1)李白詩歌特點:詩雄起飄逸,想象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人們稱他為“詩仙”。
(2)杜甫詩歌特點:沉郁頓挫,語言精練,真摯動人,富有現實主義精神;后人稱他為“詩圣”,稱他的詩為“詩史”。
李白、杜甫的詩歌,在唐代享有盛譽。文學家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稱頌他們“吟詠流千古,聲明動四夷。”
3.唐代時期的樂舞也十分發達。相傳唐太宗創作的《秦王破陣樂 》和唐玄宗創作的《霓裳羽衣舞》就很有名。
4.敦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敦煌莫高窟 所藏藝術珍品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瑰寶。窟內眾多的泥塑造像與壁畫,主要以 佛教 故事為主;同時也反映許多現實生活的場景,生動地展現出敦煌藝術的奇特神韻和無窮魅力。
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中華諸姓的來歷
1.我國許多古姓都從女字旁。如,妊、 姒 、 媯 等,這反映了母系社會里,以母親為姓的歷史現象。
2.從趙、魯、魏、宋等姓中,能夠了解到這些姓氏的來源是封國的地區或名稱。
3.中國古代的姓氏是區分族屬的特定符號,具有 明世系 、 別婚姻 、 區分等級貴賤 等社會功能。
看過“7年級下冊歷史知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