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
一、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原因:農奴制出現了危機(時間:1861年)
二、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目的: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緩和階級矛盾,維護統治者利益)
三、領導者:亞歷山大二世
四、主要內容:1、廢除農奴制; 2、農民以“贖買”方式獲得一塊土地
五、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與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六、評價:
1、改革的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積極作用: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矛盾,避免了革命的發生,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3、消極作用:農民為了獲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權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背上了更為沉重的經濟包袱。而在政治上,沙皇專制制度并沒有發生本質性改變,廣大勞動群眾仍然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沙皇俄國的近代化步伐依然沉重而緩慢。
七、課本習題
1、沙皇這話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參考: 說明改革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沙皇的話說明了農 奴制改革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已的統治,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進行的,它實質上是沙皇政府和地主階級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敲詐和掠奪。
2、想一想俄國1861年法令中的上述規定說明了什么問題?
參考: 農民雖然擺脫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但解放后的農民仍歸居住地區地區的村杜管理,仍然要履行服從地主的義務。說明改革很不徹底,廣大農民并沒有獲得基本的民主權利。改革是為維擴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
3、簡述俄國農奴制改革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農奴制改革的歷史作用。
參考: (1)主要內容: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擁有自已的財產,可以自由選擇職業,地主不得任意交換和買賣農民農在獲得人身自由的同時還能以“贖買”的方式分到一塊耕地和宅旁園地,但農民只有使用權農須花錢向地主購買地地的使用權得解放后的農民仍歸所居住地區的“村社”管理。
(2)歷史作用:俄國廢掉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的社會矛盾,避免了革命的發生,也使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這對俄國擺脫落后狀況,實現近代化的上標肯有積極作用。
八、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請你們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
材料二:農民獲得“自由”的時候,已經被剝奪得一干二凈了。
請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是誰說的話?反映的是俄國近代史上哪次改革?
參考: (1)是亞歷山大二世說的話; (2)反映的是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2、從材料一中能看出這次改革的前提是什么?
參考: (1)這次改革的前提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
3、材料二的“一干二凈”指的是什么?
參考: 農民為了獲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權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背上了更為沉重的經濟包袱。。
初三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南北戰爭
一、美國內戰的根本原因:是否實行奴隸制(奴隸制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二、導火線:林肯當選總統
三、時間:1861——1865年
四、《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宅地法》的頒布
1、時間:1863年
2、背景:內戰初期,北方軍隊接連失利
3、目的:扭轉戰局
4、意義: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扭轉了戰局。
四、結局:內戰以北方取勝而告終。
五、美國內戰的意義:
戰爭廢除了奴隸制,使美國南方與北方在政治體制上統一起來,在經濟上成為一個整體,使美國資本主義更快發展;戰爭,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其后成為世界上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六、正確評價林肯
林肯發動內戰,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是美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之一。(在美國歷史上,林肯必將與華盛頓齊名。)
七、課本習題
1、你如何評林肯的這句話?
參考: 在這句話里,林肯認為讓群眾了解南北戰爭聯邦政府的正義性和南方黑人奴隸制的不合理性,有助于全國上下一道來克服困難。這說明林肯已經認識到了群眾的力量,認為依靠群眾可以克服一切困難。作為一個資產階級政治家,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2、分列出美國內戰中北方取得勝利的原因:
參考: (1)實力對比:北方,22個州,共2100萬人,工業產量占全國的90%,南方11個州,僅900萬人,其中400萬人是黑人奴隸,工商業不發達。
(2)人心向背:北方,為維護聯邦的統一和廢除黑人奴隸而戰,具有正義性。林肯政府又頒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更可深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南方,叛亂是為了維護落后的奴隸制度,同時叛亂又破壞了聯邦的統一,因而失道寡助。
八、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們的政府不能永遠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狀況。我不期望聯邦解體,我不期望房子崩潰,但我的確期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二:奴隸制是建立在人性中自私自利上面的,是與人熱愛正義的天性相背離的。
請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材料的演說詞出自一美國總統,你知道他是誰嗎?
參考: 他是林肯。
2、從材料二得知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是什么?林肯對它的態度是支持還是反對?
參考: (1)障礙是黑人奴隸制; (2)林肯持反對態度,主張廢除這一制度。
3、因為黑人奴隸制的存廢問題,美國爆發了一場什么戰爭?這場戰爭又叫什么戰爭?
參考: (1)爆發了美國內戰; (2)這場戰爭又叫南北戰爭。
初三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明治維新
一、明治維新的根本原因:幕府統治出現了危機(內憂外患)
內憂——帶有資產階級性質的階層同封建統治階級的矛盾尖銳。
外患——遭到列強入侵,面臨淪為殖民地的危險。(最先入侵日本的是美國)
二、明治維新的目的:變法圖強、富國強兵
三、明治維新的時間:1868年
四、明治維新的內容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天皇擁有無限的權力;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
2、經濟上:向西方學習,殖產興業,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改變封建土地制度,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實行地稅改革,全國統一征稅。
3、軍事上:模仿西方國家,實行征兵制,建立常備軍,稱“皇軍”,并建立警察制度。
4、社會生活和文化上:提倡文明開化,實行強制性義務教育。
五、明治維新的影響
1、積極影響: 廢除了封建制度,加強了文化教育,發展了資本主義經濟,擺脫了民族危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消極影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走上了一條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成為亞洲和平的一個威脅。
六、課本習題
1、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的社會狀況有何異同?
參考: (1)相同點: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都有所發展,國內都面臨著嚴重階級矛盾,都面臨著淪為殖民地的危險。
(2)不同點: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的水平高于中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本的封建勢力相對薄弱,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和分化日益激烈,而中國守舊勢力非常強大。
2、日本明治時期的改革派與中國戊戌變法時期的改革派有何不同?
參考: 明治時期的改革派指倒幕派,他們掌握實權,得到人民的擁護,得到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裝推翻幕府。戊戌變法時期的改革派指維新派,他們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不敢發動群眾,維新派僅以有資產階級傾向的士大夫知識分子為核心。沒有基地,也無兵權和財權。
3、說一說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
參考: (1)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政;廢除封建身份制度,取消武士特權。
(2)經濟方面:鼓勵發展近代工業,改革土地制度,允許土地私有和買賣,實行地稅改革,統一征收地稅。
(3)軍事方面:實行征兵制,建立“皇軍”,建立警察制度,維護國家治安。
(4)文化方面:實行“文明開化”,實行強制義務教育。
七、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過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國人引進的,從今以后,我們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將西洋文明帶入國內,東西方人民風俗不同,思想懸殊,名國相沿的習慣歷數千百年之久,縱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該驟然強搬硬套。
材料二:茍有國就有兵備,有兵備則人民不得不各就其役。
材料三:大凡國之強弱,決定于人民之貧富,人民之貧富則系于物產之多寡,而物產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勵人民的工業。
請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上述材料反映了日本的哪一重大事件?
參考: 反映的是日本的明治維新。
2、從材料一可看出日本政府在對外政策上有何變化?
參考: 明治維新前,日本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明治維新時,日本對外實行開放政策,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明治維新后,日本政府則實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
3、根據材料一,你認為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借鑒外來文明方面我們應該怎么做?
參考: 首先要主動和外界交往,走出國門,擇外來文明為我所用。其次對外來文明不能照搬照抄,當取則取,當舍則舍,才能于我有利。
4、從材料二中得知日本這樣做導致他走上了一條什么道路?對什么地區造成了威脅?尤其是誰?
參考: (1)走上了一條對外殖民擴張的道路;(2)對亞洲地區造成了威脅;(3)尤其是對中國。
5、從材料三中得知日本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關鍵是發展什么?
參考: 關鍵是殖產興業,鼓勵發展近代工業。
初三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電氣時代的來臨
一、第二次工業革命
1、時間: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2、內容:新能源的發現和應用;新機器和新產品的創制、新交通工具的出現;遠距離傳遞信息的新技術和新設備的發明與應用等。
3、核心:電的革命。
4、影響:人類社會(從“蒸汽時代”)跨入“電氣時代”。
二、圍繞電的發明
1、愛迪生(美國)——發明大王——電燈——愛迪生是把電的福音傳播到人間的天使。
2、電、電燈以及電器的發明和使用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二十世紀初開始,西方國家率先進入電氣化時代。電的發明和使用成為人類技術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由于使用電力,鋼鐵行業快速發展起來,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了“棉花時代”,進入到“鋼鐵時代”。電氣化和“鋼鐵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現代工業的崛起。
三、非凡的輪子和翅膀
1、以內燃機作動力,汽車(德國,1885年卡爾·本茨)和飛機(美國,1903年萊特兄弟“飛行者1號)相繼問世。
2、1913年美國工程師亨利·福特首先在汽車生產中使用了流水線裝配工藝,大幅度提高了汽車產量,降低生產成本。汽車開始進入普通家庭。美國因此被稱為“裝在輪子上的國家”。隨著汽車在世界各工業國家的迅速普及,人類在交通運輸領域開始進入“汽車時代”。
四、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許多人都說他是“天才”,他卻說“天才是1%的靈感加99%的汗水”。
材料二:他是一位只上過三個月小學,全靠自學成才的發明家,他一生中共有2000多項發明,人們說:他是把“電”的福音傳播到人間的天使。
材料三:今晚,美國總統正在我的燈下閱讀,醫院正在電燈的照亮下進行手術,全世界有數百萬的人在電燈下讀書和生活,這非常重要。—愛迪生
請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二中的“他”是誰?是哪國人?
參考: (1)他是愛迪生; (2)是美國人。
2、從材料二中得知他主要的發明主要圍繞著什么?試列舉幾個發明成果。
參考: (1)他的發明主要圍繞“電”; (2)電燈、留聲機、油印機、蠟紙等。
3、從材料三得知愛迪生的一個發明是什么?屬于第幾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參考: (1)是電燈; (2)屬于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初三歷史下冊知識點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兩大軍事集團——“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
1、1879年,德國和奧匈帝國針對俄國簽訂秘密軍事同盟條約,后來意大利加入,形成了由德國控制的“三國同盟”,又稱同盟國(德、奧匈、意)。
2、德國與奧匈帝國結盟,使俄國深感不安。為此,俄法簽訂協約(俄法協約是三國協約的雛形)。伴隨美德經濟實力超過英國、法國,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分別與法國、俄國簽訂了軍事協約,最終形成了“三國協約”,又稱“協約國”,英國是核心國(俄、英、法)。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
1、導火線(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普林西普刺殺斐迪南夫婦)
2、根本原因:主要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3、時間:1914——1918年
4、交戰雙方: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集團(迅速擴展到世界范圍,美國、中國也加入協約國作戰的)
5、著名戰役:凡爾登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6、結果:以同盟國失敗而告終
7、性質: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進行的戰爭
8、影響:造成了巨大物質損失和人力傷亡,是對人類的一場浩劫,是一場深重的災難。
三、課本習題
你如何評價普林西普的刺殺行為呢?
參考: 刺殺目的是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但其行為性質上屬于恐怖主義行為,不是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行為,其后果是點燃了世界范圍內的戰爭,造成了人類社會的災難。我們從中可以得出兩點認識:(1)暗殺等恐怖主義行為不是反抗民族侵略的正義和正確的行為,在任何時候都堅決反對一切恐怖主義活動;(2)突發事件尤其是個人暗殺等恐怖主義行為,會直接對世界的和平造成威脅。
四、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大戰進行了四年多,牽涉到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15億人口卷入戰爭,在戰場上雙方不斷使用新式武器,坦克、毒氣首次出現在戰場上,造成重大的人力傷亡和物質損失。
請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中的“大戰”指的是哪一次大戰?這次大戰的性質是什么?
參考: (1)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2)這次大戰的性質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
2、這次大戰是由哪一事件引起的?
參考: 由薩拉熱窩事件引起的。
3、中國參加了這場戰爭嗎?這場戰爭的結果如何?
參考: (1)中國參加了協約國一方作戰; (2)結果是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
4、通過本課歷史的學習,你有何啟示?
參考: (1)人類應當珍愛和平,反對戰爭; (2)國與國之間加強交流與合作,反對霸權主義,反對殖民主義; (3)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各國的爭端; (4)發揮聯合國的積極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