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冀人版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義和團運動
(1)原因;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加劇,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2)斗爭對象: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3)運動中心:京津地區。
(4)主要戰役:廊坊戰役。
(5)在清政府和八國聯軍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
(6)性質及意義:是一場反帝愛國農民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陰謀。
見課本第21頁。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爆發:1900年,西摩爾率領英,發,俄,德,意,日,奧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2)主要侵略罪行:a攻占天津,北京(第二次遭受洗劫)b鎮壓義和團運動
(3)結果:清與11國簽訂《辛丑條約》主要內容;
a賠款白銀4.5兩。
b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C坼毀大沽炮臺派兵駐扎要地。
D劃定使館界。
(4)影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注意:重要問題
1、《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最沉重的枷鎖,請你結合《辛丑條約》主要內容,談一談該條約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哪些危害。
1巨額的賠款,是列強對中國空前的大規模的勒索,為支付這筆巨額賠款,
清政府一方面搜刮人民,使人民生活更加貧困,社會經濟更加蕭條;另一方面大量舉借外債,便利列強通過貸款控制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2 清政府嚴厲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使清政府進一步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外國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區,使清政府完全處于外國軍隊的控制之下,便于帝國主義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
4 在北京設“使館界”,實際上是“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各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
2、西方某歷史著作認為:林則徐虎門銷煙,導致了鴉片戰爭的爆發,如果沒有虎門銷煙,鴉片戰爭就不會爆發,這一觀點你贊成嗎,請結合史實,寫一篇50—150字的辯論稿。
這一觀點不對,林則徐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正義行為,英國殖民者以此為借口,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決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歷史的必然性,因為工業革命后,英國工業發展水平很高,資產階級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工業原料,把侵略的矛頭指向中國。
3、《辛丑條約》簽訂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這種說法是否有道理,為什么?
答:這種說法有道理。通過《辛丑條約》,列強對中國進行了又一次駭人聽聞的經濟掠奪。并使清政府完全置于帝國主義的軍事監督和武力控制之下:
按條約要求,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使清政府官員變成了帝國主義的“守土官長”,
慈禧更是對洋人言聽計從。這些均表明清政府已經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的忠實走狗。說清政府已經成為“洋人的朝廷”毫不為過。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洋務運動
1、背景:經歷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清政府的統治是內外交困。
2、時間:19世紀60——90 年代
3、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既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富國強兵,維護清朝的統治。
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5、口號:前期“自強” 后期“求富”
6、洋務運動主要活動:
(1)前期“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目的:武裝軍隊
a曾國藩的安慶內軍械所,是中近第一個兵工廠,是洋務派仿造西式船炮的開端。
b曾國藩,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
是洋務派開辦的最大近代軍事工業(見書第28頁);
c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的福州船政局,是中近第一個交通企業,
也是當時遠東第一大船廠(見書第29頁插圖)。
(2)后期“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原因:輔助軍事工業)
a李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中近第一個輪船公司。
b張之洞創辦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中近第一個鋼鐵廠)見書第29頁。
(3)籌劃海防,籌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4)創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培養了一批近代外交、軍事、科技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師同文館(奕訢創立的,是中近第一所新式學校。)見書第29頁插圖。
(5)設立翻譯館,選派留學生出國深造。
7、洋務運動的破產:標志是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8、洋務運動的評價: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它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是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
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為中國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9、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洋務派沒有認識到,不觸動封建制度,
單純學習西方先進科技是不可能使中國富強起來的,隨著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
洋務運動也宣告破產。因此,洋務運動沒能挽救清朝的統治危機,
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戊戌變法
1、維新思想的傳播:
(1)背景: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2)主要領導:康有為、梁啟超。見課本第32頁照片。
(3)公車上書(見課本32頁插圖)。〈1〉經過:《馬關條約》簽訂后,
康有為、梁啟超邀請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圖強。
〈2〉意義: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4)維新派政治團體:強學會。機關報《萬國公報》改名為《中外紀聞》
2、百日維新:
(1)時間 1898年6-9月
(2)內容:
A,政治: 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官吏,打擊封建官僚,任用維新人士,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與政權。
B,經濟: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C,文化: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書籍,有利于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傳播維新思想,創辦報刊,
開放言論,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傳播
(3)性質: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運動,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改革運動。
3、戊戌政變:
(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
(2)戊戌六君子:維新派人士譚嗣同(見書32和33頁插圖和他說的一段話)
楊銳、林旭、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六人遭清政府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
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和資本主義改良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思想,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極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思索救國救民之路,因此,客觀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