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歷史學習有哪些小技巧
中學生學習需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是一個記憶性很強的科目。要把歷史知識記住,死記硬背是行不通的,而且很吃力。其實,學習歷史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掌握了歷史的學習方法,就會暢通無阻地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
高中歷史學習方法——歷史學習有哪些小技巧
對于歷史的學習技巧,關鍵在平時,臨時抱佛腳是沒有用的,平時的基礎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一、知識能力并重
1、重視世界史的復習
(1)國別史的復習法。主要是英、法、美、德、日、俄等國的歷史。例如,法國政權的更替。
(2)國際關系史的復習法。如英法關系、英美關系、德法關系、美日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等都屬于國際關系史,應加強復習。
(3)中外史關系的復習法如中日關系、中英關系、中美關系、中俄關系、中法關系、中德關系。
2、深化現有知識結構
(1)注意歷史事實之間的橫向聯系。例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有美、英、德、法、俄、日等。接著,新興的美國超過了英國,德國先后超過了法國和英國,從而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它們之間的新矛盾,形成了幾個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勢。
(2)注意事物本身的縱向聯系。如三元里人民抗擊英軍侵略和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侵略這兩場斗爭的共同點。再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3)注意知識的廣度。關于國共兩次合作,可以理解為第一次是黨內合作,第二次是黨外合作。關于中法戰爭,中國是敗而敗,法國是不勝而勝。關于美國兩次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是解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矛盾;美國內戰是解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內部矛盾。國為民國元年為1912年,所以民國六年即1917年。總之,考生不僅知其一,而且能舉一反三。
(4)注意知識的深度。復習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將初步獲得的知識加以深化在更高層次上有新的認識,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1840年,是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的具體年代,而1840年的鴉片戰爭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這是1840年的內涵。
3、進一步提高基本理論水平及運用理論分析問題的能力復習時應把重點放在能力上,尤其是思維能力的訓練。我們以“原因和結果”為例加以說明。
(1)一因多果。例如1927—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發生后,美國通過“新政”,渡過了危機,德、日卻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2)多因一果。例如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階級條件是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思想條件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干部和組織條件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建立。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上海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3)多因多果。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是: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的不平穩規律隨著向帝國主義過渡而加強;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形成;兩大軍事侵略集團的瘋狂擴軍備戰;導火線是薩拉熱窩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果是:以德國宣布投降,以同盟國的失敗而結束;帝國主義國家壟斷資本家發了戰爭財;而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損失;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地球1/6的土地上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摧毀了俄、德、奧匈、土耳其四大帝國;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脫離了俄國宣布獨立;波蘭復國;奧匈帝國境內形成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
(4)互為因果。日本慫恿中國對德國宣戰,促使段祺瑞和黎元洪的矛盾激化,在段祺瑞唆使下張勛復辟,孫中山發表《討逆宣言》,段祺瑞借助全國人民反復辟的聲威討伐張勛,張勛復辟失敗。
4、考生學會自己整理知識
(1)制作歷史簡表。例如,我國古代朝代簡表;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列強發動的五次侵華簡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四次統一戰線簡表;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簡表等。
(2)編寫歷史提綱。例如美國獨立戰爭過程,可以列為:爆發——1775年來克星屯槍聲;建軍——第二屆大陸會議建立大陸軍,華盛頓為總司令;建國——1776年7月4日發表《獨立宣言》;失利——紐約、費城失陷;轉折——1777年10月薩拉托加大捷;勝利——約克鎮戰役英軍投降;和約——英承認美國獨立。
(3)制作中外大事年表。例如1898,戊戌變法、美西戰爭。1905年,中國同盟成立;俄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
5、掌握科學的復習方法
(1)知識網絡法。是指知識的內在聯系——點、線、面。“點”是典型事件;“線”是指事件之間內在聯系的線索;“面”是反映歷史時期的整個內容。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點”,組成了由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條“線”。禁煙運動,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新文化運動的“點”,組成了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的另一條“線”。上述兩條基本線索就構成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面”。
(2)以人帶事法。在復習中可以圍繞一個歷史人物的事跡串成線索。例如陳獨秀一生事跡可分成早期有功、中期有功、晚期有罪三個階段。
(3)以事帶人法。例如德意志統一過程。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推行“鐵血政策”,進行了三次王朝戰爭,1871年1月普魯士國王威威一世即德意志帝國皇位,一個強大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誕生了。
(4)比較復習法。馬克思把比較方法視為理解歷史現象的鑰匙。例如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比較;秦朝與西漢加強中央集權比較。
(5)分析復習法。分析就是解剖。例如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問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開始就受到外國次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和束縛,因此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有反對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革命要求。但是,由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企業資產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對外國資本主義和中國封建勢力又有一定的依賴關系。
(6)聯想復習法。聯想法就是由此及彼。例如中國抗日戰爭是八年(1937—1945年),那么美國獨立戰爭也是八年(1755—1783年),安史之亂也是八年(755—763)。
(7)巧記地理方位法。“左圖右史”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例如,記憶戰國時期七國的方位,可用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的口訣,或用秦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南北中南北東的口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