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效課堂小組建設的做法及管理策略(6)
五、分組合作學習的考評反饋
對分組合作學習一定要有評價反饋,這是學生成長的需要,這是改進教學的需要,這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需要。沒有評價反饋的分組合作學習是不完整的學習。
對學習小組的評價應該是全面的:不應該偏重于對學生個體的評價,而忽略了對學生所在小組集體的評價;不應該偏重于對學習結果的評價,而忽略了對學習過程與方法的評價;不應該僅偏重于對學習的評價,而忽略了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評價。
1. 日常行為評價
班級行政小組每日對學生進行檢查量化,量化結果具體到學生個體并反饋到教師,學生個體考核作為學生發展報告填寫的依據之一;班級利用各項量化結果考核行政小組,作為評選優秀團隊的依據。
2. 課堂教學評價
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課堂上在小組中的表現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細觀察,對合作較好的小組,積極參與學習的成員都要及時評價、表揚和激勵,讓他們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充分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對學習小組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個體的自主學習、要關注學生間的合作學習、關注學生學習的探究過程,關注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情況。對學習小組的評價采取以下方法:
(1) 課堂即時性、激勵性評價。每節課教師對每個學習小組進行評價,從導學案預習、黑板板書、展示質量(課堂講解)、點評質疑等方面及時給予過程性評價。
(2) 評價小組與評價個人相結合。教師評價到學習小組,由組長和教師共同評價小組成員。
(3) 量化賦分
第一種:標準分數
① 學案完成:根據完成情況及質量分為 2 、 1 、 0 分
② 課前板書:根據板書質量及完成情況分為 2 、 1 、 0 分
③ 講解展示:根據講解內容難易及精彩程度分為 2 、 1 、 0 分
④ 點評質疑:產生點評質疑一次 2 分
第二種:分類分數
為了使全體學生都盡可能多的合作交流,達到人人參與學習的目的,不同類別的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分別賦給不同的分數,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 A 類學生展示、點評按照標準分數賦分, B 類學生展示、點評的加倍賦分, C 類學生展示、點評的三倍賦分。 分為2、4、6分。
第三種:鼓勵分數
在板書、展示、點評等環節表示特別優秀,或者產生意外良好效果得到老師和同學一直認可的,一次加 10 分。
(4)記錄方法
每天安排一個行政小組負責執勤,記錄全班各個學習小組一天的情況;而每節課由行政小組長安排本學習小組內的兩名學生分別記錄,輪流進行,這樣避免負擔過重的問題出現。記錄內容為各個學習小組課堂學習各環節賦分和評價總分。
小組長匯總各學習小組進行統計。安排一個學科學習小組負責執勤,記錄全班各個學習小組本學科一周的情況;具體安排同行政小組。
(5)統計方法
行政小組和學科小組分別統計匯總。 每天下午第七節課后由行政學習小組組長進行匯總統計,將一天來全班每個學習小組團隊及個人量化情況記錄結果報送班主任;
每周學科小組有班級課代表匯總統計,結果報送任課教師。
(6)結果利用
每月統計匯總,因分數既統計到個人,又加到團隊,由此可以評選班級個人 “ 預習之星 ” 、 “ 展示之星 ” 、 “ 點評之星 ” ,在學習小組中評選 “ 優秀團隊” 等。
這種學習小組評價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能防止只有部分優秀學生頻繁展示現象的出現。
3. 綜合評價
期中、期末每次模塊考試后,每個學習小組根據及格率情況,結合每月統計結果,對學生個體、行政小組和學科小組進行激勵評價。
這種學習小組評價方式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同時能防止只有部分優秀學生頻繁展示現象的出現。 “ 嚴格規范管理 + 課堂教學改革 = 誰都能成功 ”
在評價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建立小組、班級、年級和學校評價機制和體系。一級評一級,一層評一層。學生評學生,老師評學生,學生評老師等等。
2、建立分組合作學習獎懲制度。對學生,對小組,對班級的評價后,要有說法,有具體體現,有表揚激勵手段,也有批評整改措施。這可以和管理獎懲相結合進行。
3、評價反饋要注意時效和力度。隨堂評,經常評,定期評。平時小評,期中,期末大評等等。一定要及時進行,拖久了評價反饋也沒有實際意義。
4、評價后一定要有記錄,這是對評價的重視,也是對學生、老師的尊重和負責。最好每生建立一個成才檔案袋。要確定哪些材料要裝進檔案袋。
5、經常開展小組競賽和評比活動,增強學生的分組意識,促進小組凝聚力的提升。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從分組合作學習剛開始,一定會有一個從新鮮、適應、艱苦到成功的過程。全體師生一定要有堅定的決心,充分的認識,要積極地發動,全員地參與,細致地操作,不斷地完善,才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