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高效課堂小組建設的詳細方案(2)
2.突出抓好高效學習小組、高效科研小組建設。
老師要對高效學習小組在學習中的動車組分動力機作用上再提高認識,在小組建設、小組長培訓上下真功夫。要重視學習小組小組文化的建設和團隊凝聚力、向心力的打造,要利用學習小組間的良性競爭,在競爭中提高、在競爭中發展;要培養好學習小組長,學習小組長是學習小組的動力機,要培養小組長的組織、協調能力,發揮小組長在小組學習中的帶頭作用、領導作用、組織作用、檢查督促作用;要創新小組評價機制,把評價主體讓給學生,創新小組內部之間的評價和小組之間的評價,要在合作中借鑒,在借鑒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
3.培訓小組長
培訓學習小組組長至關重要,可以考慮以下幾種措施:第一:明確組長的責任和作用;第二:定期召開小組長會議,洞悉他們一周來在思想上、學習上和生活上的困難并及時予以解決,讓小組長感受到教師的關懷和溫暖。第三:給小組長加自助餐。小組長為同學們服務,很辛苦,學有余力,必須有所回報。自助餐應注意的問題:有例題有規律方法總結有針對性習題有答案;量上由小見大;對學習效果要有檢查評價。這實際上鍛煉了組長的自學能力。第四:幫助常務學習小組長培養各學科組長,即時,在某些學科上讓學科成績優秀的同學擔任學科組長,這樣既能給常務小組長減負,又能帶動其他同學的學習積極性。第五:適時地肯定、表揚、激勵。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是有層次的,可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在低層次需要滿足之后,會向高層次需要努力,在當前學生絕大多數滿足生存和安全需要的情況下,小組長領導一個小組也就屬于其滿足更高層次如歸屬、尊重、自我實現的需要,使他們體會到這種自我滿足、自我實現的心理滿足、榮耀感,是激發他們對小組更加盡心盡力工作的源泉。
4.小組成員培訓
①加強學生互助意識的培養,要讓優秀學生明白,教會差生學習,把知識讓差生也學得懂的過程,也是自己深化知識、提高能力的過程,幫助差生不但不會影響自己,反而能提高自己的水平。②給差生更多的學習、答題、匯報、展示的機會,對他們的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都要給與及時的肯定和贊揚,即使答錯了,也要肯定他們的精神,一點一點的培養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讓他們勇于參加到小組的學習和探討中來。這需要老師在學習過程中心里時刻記著他們,關注他們。③轉變傳統的學生評價方式,在學習的每個環節、學生日常管理的每個環節,都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評價,個人的成績不再凸現,而是以小組為單位評價優劣和好壞,包括課堂上的表現、班級紀律、學習成績等等方面,讓學生明白,個人的表現再好、成績再優秀都不會得到肯定和表揚,只有小組的成績才是自己的成績,只有你的團隊整體優秀了,你才是優秀的,以此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督促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互助,提高整個小組的水平,可以在班內開展優秀組長的評選,以此激發優等生幫扶差生的積極性,還可以開展學習小組競賽活動,營造小組間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④在班級和學校范圍內,大力開展集體主義教育和團隊精神教育,優秀學習小組的評選可以擴展到全學校的范圍,為班級工作創造更大的輿論空間。可能還有更好的辦法,需要老師們在實踐中積極的探索,總之,只有把學習小組建設好了,合作與交流才會真正的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才能達到。
拓展考慮:可根據學校情況建立學科科研小組。學科科研小組主要是有學科班長(即課代表)牽頭組織的針對各個學科進行研究、調查學生本學科學習情況并通過小組研究,對老師提出合理化建議和解決辦法同老師一起搞好本學科學習的小組。要注意發揮其作用,高效科研小組讓教師教學“分身有術”,任課教師要深入科研小組內部,每周定期組織學生進行研究,通過小組反饋,了解學情,融洽感情,增強教與學的針對性,革除低效和浪費,通過把學生推到前臺,讓學生各自承擔相應的任務,既分工又合作,為真正地課堂高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5.深入研究指導學生搞好分層討論、分層達標。
堅持小組討論“先一對一分層,再組內集體討論“的原則,先讓同層次學生AA、BB、CC進行討論,然后小組對分層討論中不會的問題和小組討論不出的問題反饋給老師。要堅持“A教B,B教C,A拓展”的分層次學習理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堂上實現“跳一跳夠得著”的目標,讓每一個學生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
三、小組評價策略
小組評價是對小組合作過程和學生合作表現的監控,是促進合作小組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中的小組評價包括個人自評、小組自評和教師評價。平時主要以小組自評為主,個人自評和教師評價可以定期進行。小組自評也稱小組自加工、小組反省等。這種自評能夠使學習小組成員維持良好的工作關系,便于合作技能的學習,使組員對自己的參與情況有所了解,保證學生在原認知水平上,能夠積極進行思維,為強化小組成員的積極行為和小組合作的成功提供必要的條件。在實際的合作學習實踐中,由于時間緊迫或者注重學科知識等原因,不少教師輕視甚至忽視小組自評這個環節。
小組合作學習后,教師要提供一定的時間讓其進行自評。小組自評初期教師可以明確一個自評的結構,使學生的評價可以參照一定的程序、圍繞一個中心或突出一個重點。同時還要提醒學生運用他們的合作技能來進行自評,以促進學生參與小組學習的深度。小組自評和教師評價主要從外部對學生的合作行為進行評價,兩者各有側重。小組自評側重于組內個體之間的互評,教師評價基于教師對小組群體之間的觀察、比較、甄別,偏重于對有效的小組合作模式和行為的肯定、褒揚。通過他人的評價,使學生獲得合作學習時行為表現方面的反饋信息,并經過反復對照,使積極的行為得到強化,不當的行為得到糾正。這樣就可使每位學生的自我意識得以發展,能夠朝著小組期望和教師期望的合作目標邁進。
“說說我自己”、“大家評評我”、“老師眼中的我”是對學生以往參與小組合作表現的評價、認定,是面向學生的“過去”;“將來的我”則是讓學生根據既定的評價結果,認準自己今后的主要努力目標,是面向學生的“未來”。這樣就使評價體系成為一個動態的過程、一個促進的過程和一個開放的系統,最終成為一個增強學生發展動力的“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