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好課堂筆記五大技巧
1、不要記得太緊太密,每頁右邊留下約1/3的空白處,以便日后補充、修改。
2、用詞用語要簡潔濃縮,常用詞語可用代號。
3、寫字要快、字跡不必要求太高,看清就行。
4、注意聽課與看書結合,有些內容可直接在書上批注。
5、用不同顏色的筆,比如你用藍色和紅色,一般的用藍色筆寫,重要的內容如:概念、公式、定理用紅色筆寫,這樣便于以后復習只需看一下提綱然后進行聯想。
如何記課堂筆記
第一,記提綱
老師每次上課都會在黑板的左側寫出本節課的提綱,這都是老師上課前準備好的本節課的內容,有了它,可以知道本節課大概都講了什么內容。
第二,記附加
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有時會加入一些課本沒有的話語,而這些都是對知識的總結,往往也是同學們容易忽視的地方,這些內容可以啟發學生思維的延展性,并且也利于學生基本技能的提升。
第三,記例題
老師每次課上都會有一些比較新穎的例題來為同學們展示,通過例題傳授給學生常用的解題技巧與方法。記錄這些例題,方便同學們對于例題的方法融會貫通,是提高成績的顯著方法。
第四,記疑問
有的同學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難免有不明白的地方,但是又怕影響大家上課,所以不敢提問,想要課下解決,但是可能到下課就忘記了。這樣疑問就積累下來了,到了最后,越積越多,以至于成績總是提高不了。如果能把當時的問題記在筆記本上,這樣在下課的時候即使忘記了,回到家一翻筆記也看到了,這個時候及時問家長或者同學。馬上解決問題是重點,不要把問題留給明天。
第五,記總結
每學完一個新的知識點,或者學到新的.解題方法,都要把自己的心得記錄下來,然后仔細地去咀嚼、思考:知識的重點在哪里?新的解題方法好在哪里?以后看到類似的問題怎么去運用?有了這樣的思考,今后就不會一看到沒見過的題,就擔心自己是否有能力解決,而是考慮這個問題和我學過的哪個知識相關,找到這個題目基本應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去解決。形成自己的解題思路,這樣對于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整理筆記“七步法”
第一步,憶。
“趁熱打鐵”,課后即抓緊時間,對照書本、筆記,及時回憶有關的信息。實在憶不起來,可以借同學的筆記參看。這是整理筆記的重要前提,為筆記提供“可整性”。
第二步,補。
課堂上所做的筆記,因為是要跟著老師講課的速度進行的,一般的講課速度要較記錄速度快。于是筆記就會出現缺漏、跳躍、省略甚至符號代文字等情況。在憶的基礎上,及時作修補,使筆記有“完整性”。
第三步,改。
仔細審閱筆記,對錯字、錯句及其他不夠確切的地方進行修改。其中,特別要注意與解答課后練習,與教學(學習)目的有關的內容的修改,使筆記有“準確性”。
第四步,編。
用統一的序號,對筆記內容進行提綱式的、邏輯性的排列,注明號碼,梳理好整理筆記的先后順序,使筆記有“條理性”。
第五步,分。
以文字(最好用紅筆)或符號、代號等劃分筆記內容的類別。如,以語文為例,哪些是字詞類,哪些是作家與作品類,哪些作品(課文)是分析類,哪些是問題質疑、探討類,哪些是課后練習題解答,等等。為分類摘抄做好準備,使筆記有“系統性”。
第六步,舍。
省略無關緊要的筆記內容,使筆記有“簡明性”。
第七步,記。
分類抄錄經過整理的筆記。同類的知識,抄在同一筆記本,或一本筆記的同一部分里,也可以用卡片分類抄錄。這樣,日后復習、使用就方便了。按需所取,綱目清晰,快捷好用,使筆記有“資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