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幾點看法(2)
三、教師的課堂教學藝術是高效課堂的基礎
1、歷史課堂教學要注重歷史主干,解讀課題,把握脈絡,理順關系。
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隋唐時期的特點是繁榮與開放;宋元時期的特點是民族政權并立、民族融合加強;明清時期的特點是君權加強和社會危機。老師在授課時不能脫離這些主干。每課的題目都很重要,老師須重點解讀: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說明隋朝的特點是繁榮而短暫。又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9課 民族政權的并立 遼、北宋、西夏、金、南宋政權的更替是難點,老師可以采用多媒體課件解決。
2、歷史教學要突出形象性、生動性與情感性的特點,引導學生的思維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
針對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教師收集、編寫有針對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用耐人尋味的故事導入新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拓展思維,豐富聯想,開啟心智,而且還可以使學生領悟到人身哲理。如我在講“商鞅變法”一課時,用了“南門立木”故事導入。故事是: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實行變法,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黃金。”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黃金?”還有人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有心開玩笑吧。”大伙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高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到了北們。商鞅立即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含糊。”通過故事,同學們明白了誠信的道理,急切地想知道商鞅的新法令的內容,我趁機進入新課的學習。
四、好的課堂檢測形式是高效課堂的的保證
歷史課課堂檢測應采取多種形式,教師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布置適當的課堂練習題。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以下方法:寫小論文。如在學習了三次工業革命后,我布置學生寫論文“工業革命利大于弊”、”工業革命弊大于利”(每班分兩組,每組一個觀點),通過資料的收集、整理、辯論,學生明白了“工業革命是一把雙刃劍“的道理。老師還可以根據課文的不同,即興提問:如“穿過時光隧道,某同學來到唐朝的濟南地區,他要到京城去趕考,問他走水路會經過大運河的那幾段”這樣的題涉及兩個朝代,一種制度科舉制。對學生吸引力大。
通過以上兩種方式的檢測,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能力,達到了雙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