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如何構建地理高效課堂的五點看法(2)
四、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沒有學習的愿望,我們所有的計劃,所有的探索和理論統統都會落空。”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的,教師在教學中設計恰當的、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通過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學習思考,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牽引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問題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開放度,要有一定的深刻性,要符合學生認知規律,要照顧到各個層面的學生,盡量使每個學生都有思考的興趣、思維的空間、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促進每個個體的發展。 教師在提問時應注重內容和方式兩方面:從內容上,提問應選準切入點。例如教師應在教學重點處設問,以加深學生印象,提高學習質量;應在教學難點處設問,以啟發性的問題幫助學生解決疑難,提高學習效率;應在教學生長點處設問,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提高學習能力;從方式上,提問應注意藝術性。例如教師應掌握利用問題創設情境的技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學習;如:我在講《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我國某東西向山脈,山的南坡長著亞熱帶水果柑橘、山的北坡長著溫帶水果蘋果、梨;山北以旱地為主、山南以水田為主;冬季山北樹木落葉、山南樹木常綠;山北人們以面食為主、山南人們以米飯為主。請問這是我國的哪一座山脈?山南、山北為什么有這么大的不同呢?學生們帶著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學、展開思考,小組還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很快猜出此山是我國的秦嶺。還知道了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東部一條重要的分界線。此線是我國一月份0度等溫線、800MM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濕潤地區與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我國北方地區與南方地區分界線。通過學習討論,學生們知道了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在氣候、植被、耕地類型、農作物、水果種類、飲食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學生們愉快地解決了我設計的問題,《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一課的其他問題也迎刃而解。可以說此問題提綱挈領,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效果甚佳。
五、促進學生積極思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高效課堂應該是一種十分活躍的課堂,在這樣的課上活躍并不表現在行動上,更多的是表現在思維上,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起來,跳躍起來。如果學生在課堂中不經歷積極的思維過程,就談不上思維品質和綜合能力的提高。“無疑處設疑”促進學生積極思維。例如:在學習《水稻種植業》時,課文直述“水稻種植業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季風區”。學生讀起來很明白,但教師要善于設疑,引導學生讀圖,從氣候、地形、勞動力等方面分析各因素對水稻分布的影響,并通過與西西伯利亞等不同條件的地區進行對比,找出不適于種植水稻的原因。在無疑處設疑導思,有利于激發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總之,作為地理教師應該認清自己肩上的重任,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方法和教學藝術,充分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才能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才能使學生學到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