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結構化預習的教學模式(3)
5、結構化預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們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和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先學后導——問題評價”有效教學模式的主要任務就是以問題為主線,它的基本操作模式是“問題發現+問題生成+問題解決+問題拓展”。在結構化預習的活動中,學生要完成讀、導、作、問四個環節的任務,就務必會自覺動腦思索,解難質疑。當然,在自學活動中,學生由于認知能力的局限,學習往往處于淺層次,教師不斷要教給他們提問的方法,使學生能夠將心中的疑惑以正確方式表述出來,要不斷引導鼓勵學生質疑,長此以往就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結構化預習的幾點做法(有效策略)
1、充分發揮組長或科代表的引領督查作用。
選好、培養好、用好組長或科代表,是實施好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在組織教學中,廣大教師要培養好、用好這些組長或科代表,先教會他們結構化預習,然后充分發揮他們的模范帶頭作用,引領組員進行結構化預習,最后監督檢查組員預習情況,并向老師匯報,商討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案。
3、認真設計切合實際的預習導讀單。
結構化預習導讀單的開發如果存在難易程度不當、呈現形式單一等現象,就會導致事倍功半。所以結構化預習導讀單的開發要結合學生實際,體現靈活性和多樣性。
靈活性主要針對導讀單內容的難易程度而言。不同科目要根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和認知基礎來靈活掌握,恰當設置。比如:語文在導讀單上可以設置“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文體常識”等知識,或者與課文相關的詩句、名言警句、故事、哲理等,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導讀過程的題目要從字(讀音、多音字、形近字)、詞(釋義、造句、補全句子、依據課文內容填空等)、句(分析句子)、文本主要內容(課文梗概)、文本框架結構(板式設計)等環節著手設計,題目之間要有梯度。數學在開發設計導讀單時不但要有“學習流程”,還要有“學習目標”和教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走進文本,思考問題并發現新的問題,重在引導學生回顧舊知,預習新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問題設計主要是概念原理性問題、習題拓展性問題及隨堂練習題三類。英語主要設計好預習的內容(即教材的第幾頁的內容)、預習要達到的目標(即讓學生掌握幾個單詞和短語。學習那種句型等)、預習的流程(自學單詞、聽錄音學內容)、簡單基礎性的習題等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