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效課堂教學可能出現的問題(3)
3.展示的重點內容不突出。展示時應該采用“要題入手展示法”,將最重要的題最先展示處理,以確保展示的充分性。有的教師展示不分主次,按照順序展示,平均分配展示時間,有可能導致次要題化時太多,而重要題沒有足夠的展示時間。
4.展示的方式單一性。展示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多媒體屏幕展示、學習小組內容交換習題展示、學習小組以討論方式口頭展示,師生之間以問答方式展示等。應該說各有所長,可以靈活地在課堂上使用。但是有的學校卻把黑板展示作為唯一的展示方式,導致了低效。比如,有多媒體設備的學校,只要把典型習題在投影儀上一放,不就清楚地展示了嗎?有的題,只要學習小組內部相互一交換練習,就可以達到黑板展示的效果了,既快又效果不賴,何必不惜犧牲學生的休息時間,利用課間作展示準備呢?特別是內容較多,一次不能展示完畢,需要在課堂上第二次展示的時候,這樣的展示會浪費多少時間?
5.展示缺少深度。由于展示由學生完成的,學生的水平決定了展示層次的膚淺,即使有了其它學生的幫助,恐怕也達不到揭示錯誤原因并總結解題思路、方法的深度,必須依靠老師啟發、引導、解析。假如教師將自己定位為“學習者”,又沒有認真備課,學生的解題實踐中獲得的“感性認識”就一定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其得益和提高豈能得到保證?
(五)歸納中的問題
一是缺乏“歸納”的意識。在基礎年級的新課教學中,有的老師課文教了一篇又一篇,模塊教了一塊又一塊,專題教了一個又一個,由于沒有“歸納”,學生不知道專題、板塊、課文之間的區別與聯系,諸多文本在頭腦里留下的是模糊的知識,凌亂的方法、殘破的觀點……因而何談形成運用、創新能力?在解題能力指導時,老師只滿足于回答“答案是什么?”“為什么是這個答案?”而不去深究錯誤的原因和滿分的方法,何談形成學生的解題能力?
二是使用“演繹法”。有的教師也知道“歸納”的重要性,知道不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一味追求結論及其原因,屬于低效或無效教育。但是他們采用的方法卻是與“歸納法”相對的“演繹法”,即先把規律、方法以口授、板演、印發資料的方式“灌輸”給學生,甚至讓學生死記硬背,這樣,往往造成學科理論與學生學習實際的脫節。
第三是教師越俎代庖。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寫作、解題等學習實踐后,教師往往把應該由學生完成的總結、、歸納、反思的機會剝奪掉,代之以教師自己的“歸納”,其理由是“學生答不到點子上”,“完不成教學任務”,“浪費時間”……這其實就是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教學的變式或翻版。
第四是急于求成。似乎某些規律、方法的歸納,一次就必須系統、全面、正確,以后就一勞永逸。不知道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需要經過由實踐到認識,由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這個道理。于是片面追求“歸納”完美,造成脫離學生認知水平,似是而非,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