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生命教學反思 談生命課后反思
談生命教學反思篇一
第二個板塊: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層次。這篇文章在形式上沒有分段,可層次標志卻很分明,這有助于訓練,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各層意思,加強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概括提煉信息的能力。
第三個板塊:探究了解,主要是突出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富于深意的句子,從而理解文章內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欣賞語言的能力。第四個板塊:聯想體驗,目的是通過“仿寫”訓練,由課文拓展到現實,讓學生從更深的意義上感悟生命的美好,理解作者關于生命本質的闡釋,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的——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特別是品讀不夠細膩,不夠充分,教師在這一環節指導不夠,學生的交流不夠開放,不夠精彩。如果在閱讀這一環節上處理得好一些,課堂氣氛、學生表現會相應地好起來,這一節課將會更圓滿。
談生命教學反思篇二
這節課是冰心的一篇哲理性的散文,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告誡人們要積極的、樂觀的面對生命。本文無論從語言,還是文章所透露的意義,對學生來講,都是值得學習的,所以這節課我主要從語言和文章的意義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采用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生命像……,他經歷…… ,他是這樣做得……。”“我喜歡……,(句子或詞語)因為它采用了……的寫法(修辭),表現……的感情,我從中領悟到了……”這些開發性的問題,和自由式的思考方式,引導學生自主的學習文章。從授課效果來看,學生比較適應這樣的形式。
講完這節課后,最大的感觸是自己在教學經驗上的不足,在對文章知識的擴展上,與學生能力的訓練上,都是有欠缺的。例如,對冰心散文知識的擴展,語言的能力滲透,都很深入。并且把課堂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以教師講授為主,一部分以學生自學為主,這樣既能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情況,又能鍛煉學生的能力。
通過這節課,最大的收獲是,懂得了九年級授課與其他年級的不同,也明白了知識的儲備對教師的重要,更讓我明白了同研一節課的意義。
談生命教學反思篇三
似乎語文教師的課堂語言比其他科的要求更高,也更能體現一個教師的教學功底,自我感覺吧教學語言很流暢,語言表達似乎很得心應手,這點在課后,從聽課同事那里得到了首肯。總之這節課,從內容到形式我自認為上得比較成功,當然,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不是完美但求盡善盡美。課后,我認真的反思了一下,從這節課我得到兩點了最深刻的認識。
一、 要想上好課,認真備課是關鍵。
《談生命 》之前我也上過,說實話,平時上課隨意性大,一節課的內容可以上成兩節課,兩節課的內容可拖到三節課;而這次是示范課,且要把原先是兩節課的內容壓宿到一節課里完成,課件設計從內容的取舍、重難點的凸顯及各個環節時間的安排等方面,怎樣才能抓住要點而又不被時間所困,這必須吃透課本,為此我反復地去讀,至少不下于十遍吧。
而且,作為語文這門特殊的學科,我認為不僅在內容上要求完美,其教學形式上也應該有一種流暢的美,盡顯語文的藝術性。這點我在備課時就考慮到了,比如說本節課的朗讀(教法之一·朗讀教學法),在初讀原文的第一個環節,因考慮到時間問題,我并沒有按照常規聽朗讀錄音帶或大家集體朗讀一遍,而是讓同學們自由選擇其中的一小節朗讀,既能檢查學生預讀情況,也能節約時間;再次,在研析課文時,根據課文的情境,我讓男女生分讀相關的部分,去體味生命中遭遇暴風雨和享受成功快樂時的情境;再到課文最后哲理部分,我讓同學們集體朗讀,理解和感悟課文重點。所以,朗讀不僅要考慮到內容,在形式上我也力求美,讓讀者也讓聽者新鮮而不厭煩。
總之,要想上好課,我認為一個敬業的老師,不管你上的是示范課還是平時的教學課,都必須認真備好每節課,那樣你自己上起課來也會得心應手,有種成就感。
二、 要想上好課,課前備學生也是關鍵。
作為一個老師,你備好課,只能說是你自己完成了對這一課的認識、理解。你怎樣才能有效地把這些知識傳授給學生,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過去,我們的辦法是填鴨式,整堂課,老師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一道來,唯恐學生記不下來,反復講來反復講去,學生被動的在那里聽,機械得在那里記,嘗試不到學習的樂趣。長期下來學生的思維滯留,想象和聯想的能力被鎖閉------ ----所以,我認為老師每上一節課前,得在老師和學生間搭建一個橋梁,讓學生參與到備課中來。怎么參與?這是老師的問題。就拿我的這節課來說,我在備課時遭遇的問題,也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知識,那么,何不把相關的任務教給學生呢?讓他們去預習課文。當然這個預習,不僅僅是讀課文、認識生字詞語,要帶著問題去“備”課文,作為老師你只有自己先背好了課,才知道出哪些問題讓學生“備”課去。能讓學生和你一樣提前備課,我認為這點很重要。它既節約了課堂時間,也充分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主體性。
所以,在教學中,老師是方向標,老師是放飛學生風箏的那根線,你想讓它飛得多高飛得多遠,你得認真備課,你得有技巧哦!
看了“談生命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