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學反思 醉翁亭記課后反思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篇一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注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第二課時以讀貫穿,把握文章結構,理解作者較為復雜的思想情感。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篇二
把教學過程還給學生,教師作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合作者,是教授本節課的主導思想。《醉翁亭記》雖然是一篇文言文,從內容到思想都與學生的理解存有差距,但學生在本節課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課堂效果較好。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三點:
1、理清課文結構,把握作者思路。(重點、難點)
2、體會作者曠達的胸襟,正確對待挫折。
3、賞讀、品味文章的語言特色。
對于難點的突破,借助重溫以前訓練的方法,即如何從每一層的意思中,找聯系點和共同點,從而把握作者的思路。這樣做既是與以前的舊知識鏈接,又為新知識的學習鋪平道路。整個分析過程,大部分同學能較好的運用學過的方法分析,個別同學還有更深層次的見解。如:分段,學生們在對段意的共同修改完善中,強化了對知識的把握,提高了歸納能力。在尋找各段之間的關系時,學生既找了其中的關聯,即第一段的“在乎山水之間”引領下文的四時朝暮游、滁人游、太守宴、游歸各段;又找到了各段的共同點:各段都有“樂”字,“樂”字一線牽貫穿全文。
醉翁亭記教學反思篇三
《醉翁亭記》是我很煩的一篇古文,我也知道他是古文中的經典,也知道這一冊中的很多文章都是游記的文章,都是我們的經品,可我還是很怕教它。可課文由不得心情,還得教呀。文言文我最怕去翻譯,一句話一句話地去翻譯給學生聽,學生聽得很煩,我自己講得口干舌燥,沒有多大的效果。可文言文要的就是要會譯句子,解釋詞語,這可是一件很煩人的事,費力去做吧不討好,而且又得不到學生的歡迎,真是苦惱。于是我開始尋找擺脫苦惱的方式。
今天就上了這樣兩節悶的課,在11班講課的時候,開始還好好地,我想這樣構思,先請同學分好組,兩人一小組,參照翻譯書去自主翻譯,把不懂的問題 圈出來。接著再提問,由學生搶答。哪一位同學搶答上就給哪一位同學加分。想法不錯,可操作起來很是失敗。我就剛開了個頭,就被我自己給夭折了,我剛請完第一組黃希雅提問,結果搶答的聲音雜亂無章,我很焦急,自己去回答了,后面也沒有去組織,沒有去再嘗 試,而是自己把第一段給翻譯了,真的是很費力,很不討好的一件事。下了課我就開始思考,下節語文課如何上呀,這樣子沒有辦法,我接著改變了一下,請同學把三四段一句話一句話地去譯,譯是譯了,可我沒去分析,一是先由學生找出同學在譯文中的錯誤 ,其次是我說出本句中的重點字詞,結果呢,也是一團亂。學生在亂哄哄的情況下上完了這一課,很是失敗呀。
接下來12班的兩節課,我想可不能這樣上了,可有什么好辦法呢,使文言文上得有生有色。也是誤打誤撞吧,在學生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腦中閃過這樣一個想法,分成四組,每組選一人背誦一段,可以給三次幫助機會。然后其它組同學考這位學生的翻譯這一段。不帶課文不帶參考書,可向本組成員求助三次。在這樣的想法下我行動起來,我先讓同學分組背一二三四段。接著我請同學來背,一組楊志祥,背得不錯,不過再解釋的時候就差了些,不過算是過關了,同學們的反響也很熱烈,接著鄧琦琪,后來是劉璐璇 ,都不——學生自己去考學生,問學生,在問的過程中他們自己反而完全調 動起來,這是非常 好的。這種方式值得我自己去學習。
看了“醉翁亭記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