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 未選擇的路課后反思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篇一
作者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一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并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注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并傳遞給我們讀者的。
但有一點,學生可能不大理解,即詩歌雖然寫到已選擇的路,但重點強調的卻是未選擇的路。這樣能引起人們對人生選擇的思索,所以要讓學生充分理解這一點。另外,這也是為了深化文章主題。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從本詩的學習中,學生認識到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篇二
今天上第四課——《未選擇的路》這首詩歌。因為計劃有變,所以就更改了一下思路和內容。原計劃是通過幾個問題的引導,只要理解這首詩中“路”的意象和理解“選擇”的含義即可。但是因為今天有一整節課的時間,所以又豐富了一下內容,聯系生活實際,體會“選擇”前的慎重和做出“選擇”后復雜的心理,以及在回首往事“嘆息”時的感慨萬千。體會詩中細膩卻又復雜的情感,聯系自己生活實際,進一步理解這種“選擇”的深意。
“路”的含義很好理解,既指現實中用于交通的道路,同時也象征在為了實現人生某種追求的歷程和途徑,簡單的說就是人生之路。這里可以讓學生舉幾個例子來證明帶有“路”豐富含義的名言或俗語。比如“路漫漫其修遠兮”、“走自己的路”等等。
重點是要理解和體會“選擇”時復雜的心理,從中得出有利于自己走好“路”的啟示。
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說說自己的感受,請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來說說自己讀后的感受。
學生回答:“讀過后,我覺得詩人很慎重。”
抓住“慎重”一詞,切入。問學生:“從詩歌那一部分可以看得出?”
學生說:“第一節。”
繼續問:“第一節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得出面臨選擇時的慎重?”
學生找出“久久佇立”、“極目望去”。
得出結論:面臨選擇,慎重選擇。
接下來就要做出選擇了,引導學生朗讀第二第三節,之后提醒學生在這里要注意第二節和第三節中做出選擇時那種微妙的心理變化。“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但是詩人還是做出了選擇,并且義無反顧。此時,雖然已經做出選擇,心理卻還依舊對未選擇的路遐想連篇,“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是這也只是想想而已,幻想著自己在另一條路上的情景會怎樣。這其實是詩人在做出選擇后的自我安慰。在這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考試時做選擇題時的心理體驗,切身感受這種復雜的心理活動。教師講解,做出選擇后一方面要走好當前路,一方面又難免想象未選擇的路,因為那條路更加神秘,吸引著人們去想象。體會到這種心理后,請學生聯系自己生活實際,談談自己有沒有這種心理體驗的經歷。有學生就舉了自己到北京旅游只能從兩個公園中選一個去玩的例子。
最后一節,看似是回顧往事,其實還是在想象將來的情形。因為“多少年后”之前加有一個“也許”,說明作者現在還是在路上,這既是他在對自己做出選擇后的一種堅定不移前行的表現,同時也是在憧憬美好的明天,相信自己的選擇,雖然前途還是未知,但是也要努力爭取勝利。
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篇三
本首詩歌的教學我精心分析了教材和學生思維特點設計了教學環節,力求按照新課改的指導思想安排教學程序。本篇文章內容屬于人生哲理詩,相對初一的學生來說較為難懂,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應該慎重,不能隨波逐流,要做出自己的選擇。我設計的三維目標為:知識與能力: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學習詩人采用象征手法所傳達的人生哲理;過程與方法:聽讀全詩把握主旨;獨立思考,體會詩人心理;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人生選擇的不可逆性,知道慎重選擇,自主選擇。
因為本詩內容與路有關,所以為了拓展知識,增加積累,我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導入。初一的學生語文學習習慣不是很好,有的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只是機械地記筆記,有的甚至抓不住重點,為此,我設計了檢查預習環節,在這一環節中考查對作者的了解和對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從聽寫來看,本課字詞掌握還是比較好的。
詩歌教學離不開讀,只有在反復的讀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體會把握作者的情感,從而領悟主題。多媒體教學的最大優勢就在于直觀性。為了使同學們融入情境,我利用圖片創設情景,從而為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此法明顯促進學生與詩人產生共鳴。在考試閱卷工作中我發現很多同學答題語言不規范,不會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問題,因此造成失分現象嚴重。于是在教學中我注意學生學習習慣培養,設計了“請分別用一句話概括四節詩的內容”的題目,為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還設計了“自由朗讀,用下面的句式說話:
①我從_________(詞語或句子)中讀出了詩人選擇時的___________。②我從_________(詞語或句子)中讀出了詩人選擇后的___________。”的題型,但學生缺少必要的答題技巧,題目中明確告訴“詞語或句子”,有的同學仍不按要求,可見缺少認真審題的習慣。象征和比喻的區別是本課的一個重點,根據本班學情,我把這個問題的分析降低了難度,我先讓學生做四道判斷題(運用了象征或比喻的句子),通過做題發現規律,從而自然地總結出二者的區別。“詩人為何把詩題取名為“未選擇的路”?”這個問題是本課的一個難點,為此,我舉了一個很常見的例子,讓學生對我的手作出選擇,然后問他們:“想不想知道沒選擇的這只手里握的是什么?”學生齊聲喊:“想!”由此點出,這是人們的一種普遍心理,這樣是為了引起讀者的共鳴,激發讀者思考人生選擇的問題。到此,這個很難理解的問題自然解決了。課堂的整個環節都貫穿著詩歌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主題思想,學生能在朗誦中體味詩中所蘊涵的感情。我讓他們展開討論,為什么本詩著重寫未選擇的路?人生道路如何選擇?引導他們開始能對于人生會有更多的思考,能思考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能思考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困苦,進而正確的選擇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我們要慎重的做出自己的選擇,因為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路就在腳下。”這些環節的設置,真正落實了三維目標。
看了“未選擇的路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