蠟燭教學反思 蠟燭課后反思
蠟燭教學反思篇一
一、導入緊扣了文章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為下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作了用效的鋪墊。首先,有關蠟燭的詩句和詩歌的回顧不僅是溫故知新,也是一次知識的積累,更讓學生的注意力迅速回到了課堂;其次,“各有什么寓意?”的思考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地深入,接下來,老師所說的導入語“蠟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這篇課文為什么以“蠟燭”為題,有什么深意呢? ”也就水到渠成了 。蠟燭的寓意就是這節(jié)課所要教學的重點之一。
二、三個問題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這三問題是①這是一對什么樣的蠟燭?②老婦人怎樣點這對蠟燭?③她為什么要點這對蠟燭?這三個問題讓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扣,讓學生思維不斷深入。第一個問題很簡單,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快速地找到答案,這樣也就激起了全體學生的閱讀興趣。問題雖然簡單,但卻是教學面向全體的需要。學生在回答第二個問題時果然不出我課前所料,很快的答出了老婦人點蠟燭的過程,而忽略了前面老婦人埋烈士的很多文字,這時,我很及時地提醒學生:老婦人一開始就點上了蠟燭嗎?有了這個問題的鋪墊,學生能更細致地,更深入地再次閱讀。那么通過這個問題的解決,學生就了解了這篇敘事性作品的故事情節(jié)了。第三個問題是:她為什么要點這對蠟燭?這個問題更為深入,學生一時還不能全面完整地答出來。主要是因為這涉及到作品的主題,這個班的學生是臨時抽來的,課前沒有作過相關預習,所以此時我適時地提醒學生結(jié)合作品的時代背景來理解,并且補充地講解一下,這也是一種課前不知道學生學情,不能進行有效預習指導的一種臨時的變通吧。
三、整堂課我情緒飽滿,聲音宏亮,語調(diào)抑揚頓挫,教學用語簡潔明了,教學思路清晰。
不足之處
一、準備工作不細致。課前教學設計中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聽讀課文,結(jié)果這個階梯教室的多媒體硬件壞了,不能從網(wǎng)上直接聽課文錄音了,事先又沒有準備第二套方案,比如說準備一臺錄音機和磁帶,結(jié)果我臨時決定讓學生單個輪流讀, 這篇課文有44段,就有44個學生輪流著讀,雖然說這樣做體現(xiàn)了教學面向大多數(shù)的原則,可是效果一點也不好,也許由于是公開課,學生膽子太小,大半學生的讀書聲音非常小,小得我站在他的面前才能勉強聽得到,也許是由于教室太大,很多學生的聲音即使不很小,但離得遠的學生還是聽不到,更別說坐在后排的聽課老師和評委了。因此,10多分鐘的學生讀書時間,課堂氣氛十分的沉悶和冷清。
對此,我想,如果下次碰到類似的情況,我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準備,比如說事先到教學場地去了解情況,提前到學生中去了解學情,準備好多種教學方案,準備好替代的教學設備等,中心學校的胡中良校長也給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改學生的個體讀為小組讀或齊讀或輪讀,那樣,多人的聲音就會大些,課堂氣氛會顯得熱鬧些,效果也會好些。
二、教學設計不科學,沒有合理安排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導致“品讀最感人的句子”這一環(huán)節(jié)用時不夠,沒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激情,此時學生的激情剛被我調(diào)動起來,結(jié)果因為時間倉促,我草草了事,硬是讓學生跟著我轉(zhuǎn)入另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我想時間之所以“不夠”可能是因為朗讀課文的時間太長了,如果把朗讀變成默讀用的時間會少些,但課堂氣氛會更冷清更沉悶,有條件的話讓學生提前預習來完成熟悉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也許會更好吧。
蠟燭教學反思篇二
《蠟燭》是一篇極富感染力的戰(zhàn)地通訊。在八年級的第一單元,這是一單元以戰(zhàn)爭為題材的文章。俄國作家西蒙諾夫通過對慘烈的背景、細膩的動作、崇高的情感的極力渲染,熱情的贊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親對蘇聯(lián)紅軍烈士的深沉的愛,盡情的謳歌了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誼。
在設計教學時,我將本文的閱讀重點定為“尋找感動”上,我要求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去尋找文章的感動點,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閱讀能力。我要求學生用“我被┅┅所感動,原因是┅┅”的句式說話。以引導他們從內(nèi)容上去感知文章的美。沒想到,學生們的富有深情的理解深深地感動了我。
生1:我被蘇聯(lián)紅軍的獻身精神所感動,原因是那位犧牲的紅軍戰(zhàn)士是那么的年輕,但是為了南斯拉夫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yè),他卻無私的奉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生2:我被老婦人無畏的精神所感動,原因是在那么一個炮火連天的環(huán)境下,人們想躲避還來不及,可是老夫人卻毫不畏懼的走向了炮彈橫飛的戰(zhàn)場,她走的那樣堅定,完全不怕被炮火擊中。
生4:我被老婦人瑪利·育乞西的無私的愛所感動,原因是為了表達對紅軍烈士契柯拉耶夫的愛戴和敬意,老夫人把自己珍藏了45年的心愛的結(jié)婚蠟燭點在烈士的墳前,并且在烈士的墳前守侯了一夜。
生5:我被老婦人行動所感動,原因是老夫人默默安葬好了契柯拉耶夫烈士以后,又默默地在他的墳前守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當蘇聯(lián)紅軍發(fā)現(xiàn)她時,她仍然沒有說一句話,只是默默地向這些紅軍們鞠了個躬,并點燃了最后一只蠟燭,然后就默默地離開了。此時此刻,語言似乎已是多余的了,老夫人和紅軍的心是相通的。
生6:我被文中的德軍所感動。
(我愕然,其他同學嘩然)我們都以為他說錯了。
生6:我沒有說錯,大家注意到?jīng)]有,文中出現(xiàn)過四次這樣的語言,當老婦人在廣場時,炮火都沒有在她近旁爆炸。試想連匍匐前進的年輕士兵都難逃的炮彈為什么沒有炸死老婦人,是德軍看不到她嗎?不是,我認為這德軍的人性善的一面。一個老婦人在掩埋自己敵軍的尸體,他們沒有向無辜開槍,這讓我想起一篇文章,講的是二戰(zhàn)中在圣誕夜德軍和美軍的和平相處。
真沒有想到孩子們能如此深入的思考問題,剛才找到的這些感動點都能讓我們進入到文章中,既感受到了文章主要的寫作內(nèi)容,又感受到了南斯拉夫老婦人對蘇聯(lián)紅軍烈士崇高而深厚愛。文章的主題就這樣在感動和思考中得到理解和掌握。
蠟燭教學反思篇三
一、授課重點突出
初中魯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課《蠟燭》是一篇極富感染力的戰(zhàn)地通訊。作者通過對慘烈的背景、細膩的動作、崇高的情感的極力渲染,熱情的贊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親對蘇聯(lián)紅軍烈士的深沉的愛,盡情的謳歌了兩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誼。文章中值得分析學習的東西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學生每節(jié)課都忙忙叨叨但卻學不到東西。對于學生會的我們應該一掠而過,在授課時要突出重點。所謂突出重點,就是采取切實措施,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并運用它去分析和認識實際問題。本文故事情節(jié)雖然簡單,可是要求學生準確地解讀其主題思想?yún)s并非易事。教師選取準確解讀主題思想作為突破點,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夠做到一點教師必須對學情準確把握。品析課文時重點放在如何讓文章更感人上,一節(jié)課兩個目標清清楚楚。
二、恰當?shù)膯栴}設計
在處理感人之處時候,我著重思考如果只停留在哪里感人,為什么感人上,始終糾結(jié)在思想的探究上不涉及語言的斟酌品味,是不是合適?閱讀課該教什么,“內(nèi)容人人看得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是個秘密。”這是歌德的一句。“語文就是教給學生語言運用的能力,”2011的課標明確到語文的言語功能,“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更重要”我們不能再荒了自家的田,去種別人的地了。所以在備課的時候就確定一定要在感人方法上引導學生歸納,讓學生學到方法。
最開始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時候我引入了“意象”這個概念,我覺得這個概念是最能體現(xiàn)文章中這些細節(jié)的作用的而且對幫助學生寫作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這個概念對學生來說需要解釋的太多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不應該人為地設置出許多難以解答的問題來限制學生的思維。經(jīng)過反復思考我把問題設置為“你覺得文章哪里打動了你,說說打動你的原因。”“想一想:要想讓一篇文章感人我們可以怎么做?”問題難度較低,通過分析問題學生可以從中探究到對實際運用有幫助的東西。
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將閱讀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依據(jù)自身的知識積淀和生活體驗等進行整體性的閱讀或個性解讀,這樣便于學生充分發(fā)揮思維的空間,用自己的情感和知識積淀去激活知識,去感受情感,以心靈去振奮心靈。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就能實現(xiàn)“交流”與“互惠”,就會迸發(fā)出學生智慧的火花,就會使學生的思想飛揚、閱讀能力得到提升,難題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課堂缺憾
課堂教學直接走進學生的心靈,要追求整體效應,這種整體效應的獲得,不在于說話的多少,也不在于辭藻的華麗與否,而在于能否抓住關鍵處,抓住問題的實質(zhì),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教師課堂語言簡潔干脆,不拖沓,目標明確,但是教師有時有口頭語。最關鍵是課堂評價語言鼓勵性不強。學生總是特別重視教師的評價,課堂中教師一句無意性的“評語”,都可能會左右學生的聽課情緒,甚至影響一生的命運,這就是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作用。表揚的措辭變化不夠。不同的表揚角度、不同的表揚對象都應該有不同的措辭。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與眾不同的,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課堂時間安排不是很合理,在交流老婦人的心理活動的時候由于學生的表現(xiàn)沒有達到老師的預期,所以老師拖拉了較多的時間,實際上這部分內(nèi)容進行沒有達到預期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這部分生活體驗又沒有和整個大背景很好的聯(lián)系。到了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時間是教師在這里有些急了,于是這些作用全部自己代勞分析,學生只是隨聲附和了。似乎變成了填鴨式的課堂。語文的實踐性全部由教師體現(xiàn)了。
看了“蠟燭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