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 星星變奏曲課后反思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篇一
上課內容是詩,本來就有一定難度,上的過程中真的就是有點艱難。所以,教學技能、技巧還需要多加練習和學習。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篇二
《星星變奏曲》是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詩作。這首詩在詩歌主題、創作手法和詩歌技藝方面都體現了朦朧詩的一些典型特征。初三的學生對朦朧詩接觸不多,再加上朦朧詩獨有的意象化和象征化的特點,導致學生理解的困難。本單元意在通過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詩歌,使學生能體味自然的詩意,人生的詩情,再加上本課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定為,讀懂這首朦朧詩,不在朦朧詩的概念和知識上過多講解。初三的學生已經基本具備了賞析詩句的能力,而且對詩句也能有一些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因此課前我布置了預習,要求學生選擇詩歌中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者段落進行品析,可以抓住關鍵詞語,可以從修辭入手,也可以描繪自己感受到的畫面,課堂上主要是交流學生的預習,對學生進行適時的引導和點撥,使學生讀懂這詩意。
通過上課效果看,指導學生抓住詩歌中的意象,感受詩歌營造出的意境,從而把握詩人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情感,這樣的思路和方法效果還是非常好的,不僅使學生讀懂了這首詩,同時也教給了學生賞析、品讀詩歌的有效方法。
但這節課也有遺憾,朦朧詩學生第一次接觸,所以一課時的安排略顯倉促,學生預習展示的不充分。另外,也應該補充其它朦朧詩的代表作品,加深學生對這種類型詩歌的認識。
整節課地評價略顯單一,除了師評之外,還應讓學生生互評,或自評,氣氛會更活躍,學生的理解也會在交流中更加深刻。
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篇三
《星星變奏曲》以主人公對失落的夢的追憶為構思線索,把夢與血淋淋的現實作殘酷的、令人震顫的對比,從而抒發詩人心中充滿騷動的苦苦渴望。詩人渴望什么?渴望重建失落了的理性,而重建理性后的感性顯現是什么模樣呢?是陽光普照,每天都是一次美好的回憶,就像一首和諧、生動的詩,就像這首詩中美妙動聽的每一個音節。有美好而溫柔的夜晚,有生動活潑,潔晶如星,有賞心悅目,馥郁如白丁香。在這樣溫柔的春天,那曾經狂熱地揮動過的旗子和心中曾有的那一團理想的火,應像它本來應有的樣子一樣閃閃發光。但是,現實卻是另外一副樣子,寒冷、寂寞、孤獨、凄涼、黑暗。詩人只能在深沉的夜里凝望著遙遠的天空,尋找星星的安慰,渴望星星能在心中的太陽熄滅之后,為他驅散寒冷和失望,幫他重新燃起一盞希望的燈。這樣,他便可以停止寫失落了理性后充滿了苦難的詩,可以緩解他那充滿了壓抑的生活。
這首詩的體裁是朦朧詩,朦朧詩的特點就是借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的表現經驗,使詩含蓄、朦朧、意境優美,也就是具有意象化、象征化、立體化。
本著朦朧詩的特點,我在教學設計上巧妙的與音樂學科進行了整合,導入我通過播放理查德的鋼琴曲《星空》把學生帶入一種朦朧的優美的意境當中,對后面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其次,在讓學生體會詩歌用凝煉的語言創設意境的時候,我通過多媒體出示畫面“枯藤老樹昏鴉”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學生想像,感受再對比這首詩歌作者創設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意境,朗讀時該用什么樣的感情去讀,學生通過不同的畫面及老師的引導,很快很準的把握住了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另外,作業布置,我設計一類讓學生調查遠近時代經典歌曲,賞析歌詞,有的就是一首很好的詩。學生對此都很感興趣,我相信他們課后一定會很認真的完成,因為興趣是很好的老師。
這節課讓我充分的體會到了學科整合的魅力,通過整合不但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
1、詩歌教學重在讓學生進入意境當中體會詩人的感情,除了用課件幫助之外重點應該讓學生朗讀,通過朗讀去品味語言。而在整體感知部分,讓學生聽配樂朗讀,很多學生的朗讀欲望被調動起來,但我確沒讓學生讀,而是通過聽來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2、在探究問題的時候,應該先讓學生提,教師補充,而我忽視了課堂上應隨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上。問題是為了讀,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詩歌的意境,而我只是引導學生進行了探究,沒有進一步的去讀。
3、拓展寫作我設計讓學生試寫詩歌,這對學生來說難度太大,應該讓學生根據好的句式進行仿寫,或者通過“增、換、刪、改”語言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進行。
看了“星星變奏曲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