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篇一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篇二
本節課采用引導——探究教學模式,意在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在課題1介紹金屬的物理性質的基礎上,本課題側重介紹金屬的化學性質,重點介紹金屬與氧氣的反應,以及金屬活動性順序、置換反應,
在導入新課時,“不法分子常以黃銅當黃金,進行欺騙活動,你會不會上當受騙?你有多少種辦法區別黃金和黃銅?”問題導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學生在前一階段的學習中已經做過鎂條在空氣、鐵絲、銅絲在氧氣中反應的實驗,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同時演示鋁在氧氣中采用實驗事實→歸納的方法,重點說明大多數金屬都能與氧氣反應,但反應的難易和劇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義上反映金屬的活潑順序,鎂、鋁、鐵、銅由強到弱的順序。
本節課重點放在對金屬活動性順序的探究上,采用實驗—討論的探究模式,通過對實驗事實的分析,層層誘導,由學生自己歸納得出,鋁比鐵活潑,銅最不活潑,不能置換酸中的氫。進而引出金屬活動性順序。在通過練習,引出置換反應,通過問題、假設、驗證、結論,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逐步懂得研究科學的一般過程,知道觀察和實驗是獲得知識的基本方法、在學習中,養成求異思維的習慣。學生都能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
通過學生自我小結,培養自主生成知識的能力。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通過課堂小結,不僅能使所學知識得以歸納、總結、概括和升華,而且能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深化記憶,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深刻性、廣闊性和整體性。
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篇三
在這節課的實施過程中,我能夠很好地完成了復習與歸納、體驗生活與化學、活動與探究、知識規律與應用四大板塊的教學設計,抓住了金屬的兩大化學性質和金屬活動性強弱兩條主線,學生能夠從中獲得知識并加以應用。
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
1、我在設計金屬與酸反應的實驗上,進行了實驗改進:把表面皿隔成四塊,先倒入酸后按順序放入銅、鐵、鋅、鎂。通過改進后的實驗不但節省時間避免操作的重復,而且是在同一個容器里發生反應,在相同的條件下進行比較,更利于實驗現象的觀察比較,更能說明問題。
2、聯系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并能應用掌握的知識解釋與生活有關的化學問題。 如:在講完金屬的化學性質一節后,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現在新人結婚流行送黃金飾品,但市場上的黃金飾品中的假貨常常魚目混珠,目前社會上有一些不法分子,以銅、鋅合金(金黃色,俗稱黃銅,銅和鋅保持各自單質的化學性質)假冒黃金,進行詐騙活動。請你設計一個實驗證明某金黃色金屬塊是真金還是黃銅,要求寫出實驗方法,現象和結論。這道題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學生個個都躍躍欲試,通過自己設計方案,討論與交流,在教師的點撥下得出了一些驗證方法。課后再讓學生拿來家里的黃金飾品進行驗證是否是真金。那一刻,同學們積極參與,高潮迭起,真正體會到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樂趣。體現了“生活中有化學”,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
3、學生在實驗中,感受了分工與合作的實踐樂趣,提高實驗技能,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
教學中教師能夠創設問題情境,學生能夠暢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氛圍熱烈、和諧.如:“有一組的同學在做銅絲放火上加熱時看到的不是銅絲變黑而是變成綠色,就及時的提出,說明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科學態度逐漸形成”。
4、以提問的方式開始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懸念引發后面的教學內容,學生容易接受。
5、結合本校實際,強調化學反應方程式的書寫,
6、本節有很多實驗,學生學習有勁,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把現象與結論進行很好的引導,結論很容易得出,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的能力。
7、有關金屬活動順序表的學習運用諧音的方法,容易記憶,降低了學生的記憶難度。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有:
1、 在引導學生方面做得不夠好,以后要從這方面去學習實踐
2、對學生實驗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突發問題處理的不夠好。
3、在書寫化學方程式時沒有注意按照方程式的書寫步驟去完成,以后要注意改正。
4、由于思維能力關系等因素,造成了課堂節奏,不夠緊湊,引導和表達還不夠精準,造成懸念力度不強。如:學生對金屬發生變化時的現象、激烈程度進行比較和分析不夠明顯。
可能還有一些不足之處沒有發現,俗話說得好“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希望各位同行多多指點,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改進過來爭取做得更好。
看了“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反思”